正文 第三章 規範漢字書寫(2 / 3)

團扇,也叫“紈扇”,紈是細絹,很細的絲織品。在我國古已有之,大約北宋末期,開始盛行在紈扇上作畫,最多的有圓形,其次是橢圓形。明清以後,使用折扇的大大多於用團扇的。團扇,形圓而整,飽滿圓通,喻意圓滿。其中安排好文字能產生織秀清雅之古意。一般隨形書寫一些輕鬆、抒情寫景的內容為宜。采用的字體也以小楷、行、草為宜。

六、字法

字法也是共同性問題。在書法篆刻中,主要是指選字和正字兩個方麵。選字是指當一字有字體意義上的多種構形時,選用符合個人審美追求,與本作品風格協調一致的字形;正字是指用字正確,在草書、篆書和篆刻中,顯得尤其重要,也更有難度。

我們在純藝術的書法領域,無論臨摹、創作,幾乎隻考慮繁體字;在應用於教學的鋼筆字、粉筆字中,又隻關心簡化字。而在作為三筆字之一的毛筆字學習和應用中,則比較多地考慮繁體字與簡化字的差異與轉換問題。

字法又包括識字與用字。曆代流傳下來的書法經典作品,幾乎全是用繁體字(包括異體字)寫成的。我們要繼承傳統精華,當然要選擇古代法帖來臨摹。在臨帖過程中,逐漸認識許多繁體字,也會接觸到異體字。同時我們應當掌握繁、簡字的關係。

1.部首的轉換

有的字,偏旁之外的部分並無繁、簡之分,如“計”與“計”、“納”與“納”、“軋”與“軋”、“針”與“針”等;有的則兩部分都有變化,如“闖”與“闖”、“輕”與“輕”、“鸞”與“鸞”等。不可想當然地“轉換”。

2.並非一一對應的關係

有時兩部分中,偏旁之外的部分有簡寫法,亦有繁寫法。如“鍾”,對應“鈡”、“鍾”和“鐘”,“質”對應“貭”、“質”,“贓”對應“賍”、“贜”,“鷗”對應“鴎”、“鷗”,“觀”對應“覌”、“觀”,“覺”對應“覚”、“覺”。其中有些為字體發展中出現的俗字或異體字,應用中尤須慎重。

有的字,看似繁體字,似乎有些結構可以簡化,事實上,這種繁簡關係並不一一對應。如“歡”、“權”、“觀”的繁體字分別為“歡”、“權”、“觀”,但“灌”、“罐”、“鸛”卻不能簡化。若隻憑主觀臆測,“灌”就成了“漢”,“鸛”則變成“雞”了。

有些字過去完全不同,後來簡化為一個字,如“發”和“髮”,兩者讀音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都簡化為“發”。“台”字,讀第一聲為“天台”的“台”,無繁體;讀第二聲則根據意思不同,繁體須用“檯”、“臺”或“颱”,不可混淆。

平時多留心觀察、記憶,到用的時候才能信手拈來。看到簡化字的稿子,我們可以轉換為繁體而進行書法創作;看到繁體寫成的作品,我們也能認識每一個字,進而理解詞句、詩文的含義。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才能保證不出錯或少出錯。

毛筆字是軟筆字,鋼筆字和粉筆字都是硬筆字。毛筆字難在用筆,筆法是其核心。我們現在學習毛筆字,不管臨習、創作還是實際應用,都很難達到一定的量。不會像趙孟頫那樣日書萬字,更不能像康裏巎巎一日書三萬字而不力倦,所以一般人寫毛筆字都不熟練。學習毛筆字能夠了解傳統書法,提高審美能力,促進硬筆字的提高,但不能代替硬筆字的學習;鋼筆字雖然也有輕重提按,但主要還是掌握字的結構;粉筆字主要是在鋼筆字的基礎上,加上對粉筆特殊性能和用筆方法的掌握,以及對寫大字和題壁式書寫姿勢的掌握。硬筆字一般作為日常書寫,要求寫得熟練,故學習中尤其要重視知識、技能的內化,要追求書寫感和書寫速度,注意流暢性,把握整體關係。為此,也應有較大的訓練量。

在大學生活中,練字的時間不多。如何處理好三筆字練習的關係,做到以一種字為重點帶動其他兩種的訓練,融會貫通,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是本課程學習成敗的關鍵。

課後作業

1.學習並掌握毛筆字書寫的姿勢。

2.嚐試各種用鋒法,寫出不同形態的線條。

3.任選一個字,查出其篆、隸、真、行、草各體寫法,比較它們在運筆、用鋒上的異同。

4.選擇一種毛筆書體進行臨摹。

5.借助工具書,寫出本帖的簡化字釋文。

6.嚐試用不同的墨法、不同的幅式臨摹本帖。

第三節鋼筆字

鋼筆於19世紀初誕生在英國。最早的鋼筆中的墨水是不能自由流動的,需要寫字人壓一下活塞墨水才開始流動,寫上幾個字又要壓一下活塞,應用起來很不方便。直到1884年美國的一名叫沃特曼的人發明了一種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才解決了上述問題。最早能夠自己吸墨水的鋼筆出現在20世紀初期。

一、工具與材料

1.硬筆

21世紀的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硬筆的種類已相當廣泛,包括鋼筆、簽字筆、圓珠筆以及鉛筆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練字的工具。但是從環保的角度來說還是使用鋼筆為好,同時墨水寫出的字跡保存時間也比較長。

根據筆尖材料的成分不同,鋼筆可分為金筆和銥金筆兩種。

金筆價格比較貴,不適宜大眾,我們平時使用也不需要太貴重的筆。選擇鋼筆的標準是價廉物美,比如“英雄”牌中的中低檔產品,使用效果也是非常好的。選擇鋼筆的主要原則是:一看筆尖是否光滑,彈性適中,選購時可以在紙上畫一畫,比較流暢就可以;二是要看筆杆,筆杆的長度、重量等要適合自己。大筆尖而多裸露在外的,會有較好的彈性,但筆尖筆舌部分易墨水幹結;小筆尖且多包在筆頭內的,性能則正好相反。

2.墨水

墨水常用的有藍色、黑色和藍黑色三種,現在人們用得最多的是黑色,因為黑色寫出來的字比較醒目,很有精神,但是黑色墨水比較容易沉澱,導致出水管的堵塞,所以使用黑色墨水的時候,要經常衝洗鋼筆,這樣才能保持出水比較流暢。墨水在購買時也要買優質碳素墨水,劣質墨水也會對鋼筆造成傷害。平時不太寫字的同學,最好使用自來水筆或簽字筆,這樣會比較方便。

二、書寫技法

1.姿勢與執筆

執筆方法也是寫好鋼筆字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同學在小的時候就沒有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導致了在書寫過程中發力不均勻或者是不知道如何發力,這也是造成練不好字的一個重要原因。正確的書寫姿勢不僅是寫好字的先決條件,而且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正確的坐姿要求:頭正、身正、肩平、足安,上身距離桌沿一拳頭,眼睛距帖、紙一尺。

正確的執筆方法是:①拇指和食指握住筆杆的下端,距離筆尖一寸左右。②中指的第一關節處抵住筆杆,這樣三個點就可以把筆固定好,但是也不要握得過緊。③無名指和小指貼在中指後麵,起到支撐的作用,使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在書寫過程中更加靈活。④筆杆向右後傾斜,與紙麵成45度角左右,這樣手指就不會遮擋眼睛的視線。

2.用筆

筆畫是如同一堆散放的積木,它是組建一幢建築的材料,這些材料質量的好壞,會影響整個字的最終組合質量及品質。因此初學者一定要掌握這些基本筆畫,這樣寫出的字才能剛勁、漂亮。

楷書的基本筆畫大致分為八種,即點、橫、豎、撇、捺、挑、折、鉤,但每一種筆畫由於所在字的位置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變化。

現分別列舉如下(本節中範字包括鋼筆楷書和鋼筆臨趙孟頫行楷):

在“永”字八法中點稱為側,說明了點的形態具有多變性特點,在書寫時要多去體會。多數點在用筆上都是由輕到重的過程,這一點是相通的,但方向上會有所不同。

直點:常用於字的上方,或寶蓋頭上。筆尖輕入紙後即按筆下行,最後稍作停頓,收筆完成。如:

右點:又稱側點,一般用在字頭上。起筆輕入紙,接著按筆往右下行筆,最後停頓一下收筆完成,其特點是如同斜躺著的露珠。如:

左點:與右點的書寫方法一樣,但方向正好相反,筆輕入紙,按筆向左下方行筆,然後稍稍停頓收筆。

挑點:筆輕入紙,接著按筆向右下行筆,然後慢慢向右上挑起,這是一個先重後輕的過程,這樣的點多出現在組合點中。

撇點:筆輕入紙,迅速向右下按筆,接著向左下行筆並出鋒收筆,這種點也多出現在組合點中。如:

組合點:點的用筆方法基本相同,關鍵是要做到靈活運用,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礎上,注意點與點之間的呼應,下麵來介紹幾種組合點。

橫四點:由左點、挑點和右點組成,寫的時候要注意用筆的節奏,輕重之間的銜接。如:

左右點:由挑點和撇點組成。如:

橫在一個字中的位置非常重要,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其變化也是比較明顯的。

左尖橫:下筆輕入紙,迅速按筆右行,最後略頓收筆,形成一種左邊稍尖向右逐漸加重的一個形態,多用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橫同時出現時。如:

短橫:要短促有力,筆入紙時就按筆,然後向右行筆,最後稍頓收筆,多用於多個筆畫同時出現時。如:

長橫:起筆稍頓,然後向右行筆速度稍慢,力求力度均勻,至盡頭稍頓提起。長橫可有略微的弧度,中間向上鼓起,表現出一種彈性,但弧度不能過大。如:

豎在一個字中起到支撐全字的作用,一定要寫得挺拔有力,像“萬歲枯藤”。豎分為懸針豎和垂露豎。懸針豎是舒展情懷的,垂露豎則是包含著力量。

在獨體字當中,若以豎為主要筆畫,則多為懸針豎,若豎在偏旁中,則應是垂露豎。懸針豎多用於一個字的末筆。古人作書,自上而下行文,懸針出鋒,便於筆勢的貫通。

懸針豎:形狀如懸掛著的一根針。書寫時起筆就要稍頓,然後運筆下行,行到三分之二位置時就要慢慢提筆,最後出鋒收筆。如:

垂露豎:起筆同懸針豎,運筆下行的時候力量要均勻,最後稍頓收筆。如:

主要有平撇和斜撇。

平撇:筆入紙向右下稍頓,接著向左略偏下行筆,稍行即出鋒,平撇要短促有力。如:

短斜撇:寫法與平撇相同,隻是要稍斜一些,如:

長斜撇:起筆稍頓,然後轉筆向左下行筆,行至四分之三後把筆慢慢收起,最後出鋒收筆,是一條弧線。如:

豎撇:起筆稍頓,接著向下行筆,行至三分之二處轉筆向左下方行筆,出鋒收筆。如:

斜捺:稍頓起筆向右下行筆緊接著向右下行筆,逐漸加重,最後向右出鋒收筆。如:

平捺:寫法與斜捺同,主要是行筆角度上的有所不同,且平捺最後的捺腳要稍長,形狀像龍舟一樣。如:

反捺:與通常所說的捺弧勢相反,故名。起筆稍輕,向右下行筆並逐漸加重,收筆處略停往回收鋒。如:

起筆下頓,然後轉鋒向右上挑出,如前麵講述的短撇一樣要短促有力。如:

橫折:先寫橫至轉折處稍向右下按筆,稍頓即向下行筆。如:

豎折:先作豎,臨近折處向左下方稍頓接著向右行筆。如:

撇折:起筆稍頓向左下方行筆,至轉折處稍頓向右下行筆輕收完成。如:

永字八法中鉤稱為趯。明張紳《法書通釋》:“趯者,挑也。而謂之趯也,其法借勢於弩,蹲鋒得勢而出,期於倒收,若跳踢然,忌於平出,故不言挑也,直曰趯。”

豎鉤:豎向行筆至鉤處稍頓,向左上方迅速鉤出,要做到短促有力。如:

橫鉤:先橫向行筆至鉤處,向左下方迅速鉤出,方法同豎鉤,隻是方向不同。如:

橫折彎鉤:這個筆畫難點在彎鉤,這裏是一個弧線然後接鉤,中間的空白要留得飽滿。如:

斜鉤:這個筆畫一般是這個字最關鍵的一筆,筆畫線條較長且帶有一定的弧度,如同半開的弓一樣有彈性,最後稍頓向上方鉤出。唐代著名書法家在其《八訣》中形象地比喻此畫為“長空之初月”。如:

3.結構

相對於軟筆來講,硬筆書法的筆法顯得不是那麼重要,因為硬筆沒有軟筆那麼明顯的輕重變化,更沒有墨色的變化,所以字的結構就顯得格外重要。

對於漢字結構的論述,前人已經多有涉及,不乏精辟的見解,如唐歐陽詢有《三十六法》、明李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黃自遠《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可見,對於漢字的結構,自古以來就受到了書家的重視,並總結了一定的法則,這些法則並不一定都合理,但是其中的精華依然值得我們細心琢磨。

時間到了21世紀的今天,隨著電腦的大量使用,人們使用硬筆書寫的機會越來越少,很多人隻是偶爾用來簽字,多數同學沒有心思花費大量時間來練字,也有一些同學願意練,但是花費了很多時間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沒有找到其中的規律,特別是結構規律。所以這裏重點講解一下漢字的結構規律,以便使大家更快捷地把字練好。

古人在講字的結構時總是在追求一種變化,其實漢字本身就有變化,我們隻要順其自然就行。蔡邕《九勢》中這樣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焉。”中國的漢字本身就是來自於自然,是對大自然中事物的抽象總結,萬物本身就有大小、長短、疏密的變化,隻要能夠認識這一點,認真地把握其中的規律,就能夠把字練好。

漢字從構成上來看可分為獨體和合體:獨體字是由幾個筆畫組成的;合體字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或非偏旁結構組成,一般可以分為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和全包圍結構。總體上可以分為這六類,其中每一類又可以分出幾種不同的情況,每種情況各有自己的特點和書寫要求。

(1)獨體字

獨體即囫圇一個字,不能拆分,大都是象形和指事的字,古稱“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獨體字筆畫較少,結構比較單調,但是獨體字的日常應用卻是非常廣泛,而且掌握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下麵我們逐類分析。

1)突出重點

獨體字中往往是有一個筆畫起著主導作用,這一筆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字的成敗,一般來說主筆都要寫得剛勁有力,充分體現出它的突出地位,而其他次要筆畫則要寫得輕盈靈動,這樣組成的字才會充滿生命力。

以橫為主:衛夫人在《筆陣圖》中形象地把橫比作“千裏之陣雲”,可見這樣的主橫一定要寫出氣勢和力度來。如:

以豎為主:衛夫人《筆陣圖》中把豎喻為“萬歲枯藤”,充分說明了豎的蒼勁。如:

以撇為主:唐太宗李世民在《筆法訣》中認為“為撇必掠,貴險而勁”,長撇一定要體現出勢來,如同掛在空中的彩虹一樣。如:

以捺為主:捺畫則是一波三折,體現的是一種曲線美。如:

一般地講,當一個獨體字中同時出現橫豎撇捺時,撇捺是主要筆畫,應該寫得比較舒展,橫豎都要收斂一下,這樣也是為了更好地分清主次。如:

2)重心平穩

端莊工穩是硬筆楷書的基本要求,工穩並不是簡單要求把字寫得四平八穩,狀如算子,而是要求正中求欹,靜中求動,在規範的基礎上顯出靈動。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序》中這樣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可見平正和險絕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現代社會人們一直在強調個性,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在盡量地發揮自己的個性,這雖然可以更好地展現自己,但也有弊端,那就是基本的東西掌握不牢固。練字也是如此,現在大多數同學都能把自己的簽名寫得龍飛鳳舞,但真正能夠漂亮地寫出一篇文章的卻很少。所以練字首先應把基本功練好,然後再去發揮自己的個性。

長畫調節:如“七”字長橫的勢向左下角與豎彎鉤向右上平出之勢,是整個字有兩個不穩構成了一個穩定的整體,達到了險中求勝的效果。“五”字的中間一豎斜勢和橫向筆畫的右上斜勢也構成了一個穩定的整體。如:

中畫挺健:一個字中如果有一個主要的豎畫,它就好比是一棵樹的主幹,其他的筆畫都是在這條主幹上發出的枝丫,如果主幹不夠勁挺,這棵樹就會沒有精神,所以這一筆就一定要書寫得剛勁有力。如:

撇捺互助:一個獨體字中如果撇捺橫豎同時出現,撇捺一定要寫得輕盈舒展,就如舞蹈一樣既要有挺直的軀幹,又要有柔美的四肢,這樣才能在力量中體現飄逸。如:

分割勻停:獨體字中有很多是一個字中出現幾個方向相同的線條,如“其”就有四條橫向的線條,那麼我們在書寫這一類字的時候就要注意空間的分割,四條橫線分割出的空白一定要勻稱,不能出現過大或者過小的情況,這也是勻稱之美,同時還要注意多個方向相同線條的變化。“州”字就是如此,它是用豎線條進行分割,三個豎向的線條和點也是各具特色,在平穩中體現了靈動,體現了生命力。如:

斜中求正:在一些獨體字中主要筆畫是斜著的,這樣的字在書寫時要注意筆畫之間的配合,讓正的筆畫也出現斜勢,這樣就會出現力量的抵消,從而達到一種平衡。讓字看起來筆畫是斜的,但是整個字卻是穩如泰山。如“乃”字,撇向右下傾斜,如果其他筆畫不進行調整,這個字寫出來就是要倒下去的。所以我們在書寫的時候就要把橫折折折鉤的橫向右上傾斜,這樣這個字就會穩穩站住。如:

(2)合體字

合體字是由兩個或者更多的獨體字合成的字,主要是會意字和形聲字。合體字要占全部漢字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我們日常用字中合體字也是占大多數,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地學習一下這一類字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

合體字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這些組成部分之間關係比較複雜,各自所占的地位也不同,有的寬,有的窄,有的長,有的短,都有一定的規矩,若是違反了就會出現混亂,導致比例失調,大小錯位,那就談不上美感了。而且同樣的偏旁和部首在不同的字中所占的地位有不同,這需要我們熟練地把握,靈活地應用。同時還要掌握字的各個部分之間的穿插迎讓,讓各部分既能服從整體又能發揮個性,這樣組合起來的字一定會既和諧又美觀。

現將不同結構的字進行分類舉例說明:

1)左右結構

左右結構的字是由兩個部分並列組合而成,這類字要注意左右兩者的大小關係和相互之間配合,就像乒乓球雙打一樣要默契,彼此之間既要相互避讓又能發揮出自己的特長。按其結構比例大致可分為左右相當、左大右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等。從形態上可以分為相向、相背、主從、平分等。組合時要根據筆畫的多少、左右的高低靈活搭配。

左右相當

這一類字左右兩部分所占空間相當,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這樣的字書寫的時候要注意兩部分避讓,要把它們組成一個親密的整體。如“船”字左邊“舟”中間的一橫為了給右邊讓出空隙,隻是稍微有點出頭,這樣右邊的部分才能緊緊地和它貼在一起,從而組成一個整體。“放”字的“方”字也是如此。如:

左窄右寬

這類字有明顯的主次,左邊作為偏旁應當積極配合右邊的主要部分,左邊筆畫較少但作用不可小視,和排球比賽中的副攻一樣,雖然不是主要得分者,但發揮的好壞決定著比賽的勝敗。如“行”左邊的雙人旁兩撇一長一短,但起筆的位置卻是在一條豎向垂線上,且兩筆弧勢較小,顯得剛勁有力,豎比較短,這樣一方麵可以讓其撇比較舒展,另一方麵又給主要的右半部分留出了充足的空間。右半部分的第二橫和最後一筆豎鉤則是組成了這個字的主體,凸顯了此字線條的力度和形態的舒展,第一橫則變成了斜點,表現出了這個字活潑的一麵。這一類字在書寫時既要注意到主要筆畫挺健又要注意次要筆畫的靈動,這樣寫出的字才會充滿生命力。如:

左寬右窄

這類字主次正好與前者相反,在書寫時要注意右邊怎麼來配合左邊,如“敬”字為了突出左半部分,右邊的反文旁作出了犧牲,把最後一筆捺變成了反捺,這樣既分清了主次又增加了字的變化。如:

左收右放

一個字中的兩個部分組合在一起時,一定是一收一放,作為偏旁的一方要有所變化,特別是兩個相同的部分組成一個新字時,這種變化就更加明顯,如“從”字,左邊的“人”是偏旁,撇要變短,捺則變成了點;而“林”字左邊的“木”變化更加明顯。隻有這樣兩者才能組成一個和諧的新整體。如:

左放右收

這類字右邊的筆畫一般都比較少,左半部分雖然是偏旁,並且做出了讓步,但仍占有主要地位。如“如”字,“女”字旁的橫變成了提,但其他筆畫依然非常舒展,“口”字雖然占據了一半的空間,由於自身筆畫的局限依然使處於從屬地位。如:

左高右低

這類字右邊是作為字的偏旁出現,為了增加字的動感,左右兩邊進行了一個錯位組合,即左邊上提,一般右半部分的第一筆的起筆是在左半部分的中間。如:

左低右高

這類字左邊是作為偏旁出現,它要依附於右邊,所占空間較小,如“嗎”字的口就好像是整個字的一個點綴,所以要略微上提且略向右上傾斜,這樣整個字的重心才會比較穩,而且感覺整個字精神矍鑠,充滿活力。如:

左右平肩

這類字也是以右邊部分為主導,左半部分雖然筆畫較少,但位置卻要上提,否則就會導致整個字重心偏下,使人感覺很沉悶。左邊的上提會使左下留出一定的空隙,整個字就會顯得比較輕盈。如:

左主右從

這類字就像現代的年輕人背著背包一樣,左邊是一個人,右邊就是背包,背包的位置放置得是否恰當,決定了這個背包能否提神,兩者的協調統一是其最關鍵的。這裏要特別強調一下“形”字,這個字右邊三撇安排得恰當與否直接影響這個字的成功與失敗,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中就提到了這一點:三撇“乃‘形’、‘影’字的右邊,不可一向為之,須背下撇之”。也就是說三撇長短和方向不同,但起筆是在一條垂直的豎線上。如:

左從右主

這類字左邊作為右邊的陪襯,左偏旁要寫得靈動,右邊的筆畫則要寫得舒展。如:

2)左中右結構

三者相當

這類字三部分所占空間相當,但是也有參差的變化以及穿插配合。如“樹”左邊“木”字旁的點,和右邊“寸”的點兩者正好可以放在“又”兩筆交叉的兩側,這樣安排起來這個字就顯得比較緊湊。如:

以下幾種類型的字筆畫較多,處理起來就要特別注意三者之間的配合,安排要有長有短,參差錯落,筆畫盡量集中在上邊,字的下方留出一定空白。如“婀”字左中兩部分略微靠上;“衡”字則是中間較繁的部分上提,這樣整個字的重心才不會下墜。再如“做”字,右邊的反文旁和中間“古”字“口”的關係就充分體現了穿插結合。

左簡中右繁

左右繁中間簡

左右簡中間繁

3)上下結構

上大下小(亭子形)

此類字上半部分筆畫較多且集中,這就要突出密來,把筆畫之間的空隙縮小,同時重點的筆畫要舒展,形成一種疏密的對比。下半部分的筆畫較少,但卻是要支撐整個字,所以要寫得短促有力,這樣整個字才能穩。如“祭”、“奏”多數筆畫集中在中間,像人的軀幹一樣,而撇和捺則像人的四肢,這樣寫出的字就體現了疏密的變化。如:

上小下大(寶塔形)

這類字也可以說是上收下放,整個字看起來就像一座塔一樣,下麵的地基要鋪開,這樣建起來的塔才能牢固,而位於上方的筆畫則要寫得靈動,起到一種裝飾的效果。如:

上繁下簡(宮殿形)

這類字由於上半部分的筆畫較多,為了能夠站穩,下半部分必須做好支撐,同時上麵的部分也要積極配合,盡量地集中在一起。如“契”、“要”下麵的橫就好像一個大大的手掌,盡量地展開,穩穩地托起上半部分。如:

上簡下繁

這類字上半部分筆畫較少,為了保證上下的平衡,就要寫得舒展。如“舍”字的“人”字頭,“童”字“立”的第二橫。如:

4)上中下結構

水桶式

這類字三部分基本上都是橫向的筆畫組成,書寫時筆畫之間要緊湊,同時也要注意多個相同筆畫長短、方向的變化,避免雷同。如:

腰鼓式

一般一個字中出現撇捺時,這兩個筆畫就是這個字的亮點,要寫得舒展,其他的筆畫則要緊緊地抱在一起。如:

杠鈴式

這類字上下兩部分寬中間窄,好像山尖上蹲著一塊大石頭,這時就要找好上半部分和中間部分的結合點,讓上半部分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中間部分上,同時下麵的長橫和中間的豎也是調節這個字重心的關鍵筆畫,豎要挺直,橫要舒展有點弧線像扁擔一樣。如:

5)包圍結構

包圍結構的字有外框和被包圍兩部分組成,作為外框一定要寫得舒展,有一種包容萬物的氣度,這樣裏麵的部分安排起來才能安適暢朗。同時也要注意不能太大,太大一方麵會使整個字顯得比較悶,另一方麵,裏麵的部分填不滿的話整個字就會顯得比較鬆散。就好像我們買羽絨服一樣,既要大方又要合體。包圍結構分為半包圍與全包圍兩種。半包圍結構又根據上下左右情況不同分為如下四類。

上包下

這類字又可分為三種情況,即左上包右下、右上包左下和正上包下。

如“度”、“屬”等,這些字一般都有一個長撇組成,這個撇就要寫出一種氣度來,既要舒展又要有力,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保護被包圍部分的作用,好像父母保護自己的兒女一樣。被包圍的部分則要安排得比較緊湊,同時也要注意右下麵也要填滿,這樣組成的字才能是一個充實的整體,這是各種字組合中的一個基本要求。“度”、“麻”這兩個字的右下都是有捺來支撐的。“問”、“向”、“周”這類上包下的字外框要寫得平正,既要把中間留出一定的空間,又不能顯出臃腫,被包圍的部分稍微向上靠,這樣才能顯出整個字的精神來,如果太靠下就會給人疲憊不堪的感覺。如:

下包上

這類字比較難掌握的是走之底的書寫,它的形狀像龍舟一樣,龍頭部分要短小精悍,第一個點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平捺作為舟身既要平能夠起到托起被包圍部分的作用,又要有昂首前進的趨勢。“幽”字被包圍部分則是以豎為重心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三條豎要注意長短和方向上的變化。如:

左包右

這類字筆順比較重要,先寫上麵的短橫,接著寫字心,最後再寫豎折,字心部分一般要外凸一點,顯出字的飽滿來。如:

右包左

為了保證字的結構緊湊,這類字一般須將被包部分向上懸,向右靠。如:

全包圍結構的字,外框要寫得飽滿,兩邊的豎可以相向,也可以相背。一類是長方形,絕不能寫成梯形,被包圍的部分要安排在中間,不能太充滿,否則會有窒悶的感覺,又不能太空。還要注意四個角不能全部封死,要留出一兩個空隙,以便透氣。如:

另一類是扁方形,兩邊的豎宜內收,呈倒梯形,如“四”、“回”、“田”。

字內部的框形,也是這個規律。偏長方的,兩豎平行直立,扁方的就做倒梯形。如“眉”、“鮮”。

以上我們對基本筆畫的書寫方法和漢字的基本結構進行了逐類分析,大家在練習的時候還要注意多總結,特殊的字形要記下來,慢慢積累,相信通過努力每個人都能寫出一手漂亮的字來。再者,在平時的練習中一定要注意每個字筆畫之間的呼應關係,要把一個字看成一個整體來練,這樣才能有大局觀與平衡感。

三、選帖與臨摹

學習鋼筆字,要選擇一個好的字帖做範本。鋼筆字帖的選擇,一般說來宜選用經典的毛筆書法字帖。

比如,曆代名家的小楷就都可以做我們臨寫的範本,如鍾繇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王羲之的《樂毅論》,王獻之的《洛神賦》,趙孟頫的《汲黯傳》,文征明的《離騷經》,王寵的《千字文》,以及唐代的抄經作品。

臨摹是學習鋼筆字的必由之路,書法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的曆史,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經典作品,這些取之不竭的源泉我們要好好利用,不斷地從中吸取精華,提高自己。我們從小就開始寫字,每個同學都寫了十多年,但是真正能把字寫好的卻是很少,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好好地去琢磨字帖,沒有細心領會每個字的筆畫形態、結體方位及造型特征。

我們在臨摹的時候主要是學習字的結構,要看一字寫一字,熟練後要看一行寫一行,以求氣勢上的連貫。同時更要學會自己去分析歸納,總結字的結構規律,然後應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

鋼筆的彈性雖然與毛筆有明顯的差異,它不能表現強烈的粗細對比和其中的提按頓挫,但卻可以表現出輕重的變化,我們在臨寫毛筆字帖時要臨摹字的中軸線,要表現出字的長短收放的變化。

範林慶先生臨摹趙孟頫的《膽巴碑》和《洛神賦》,既尊重原作,又表達了自己對字帖的理解,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思考與課後作業

1.嚐試臨摹數種自己喜愛的鋼筆字帖和毛筆字帖,並在教師指導下最後選定一種,長期臨習。

2.鋼筆字與毛筆書法的聯係和區別。

3.所臨字帖的結構特點和用筆特點。

4.通過臨帖,思考自己原先有哪些不足之處。

5.精細臨摹、加速臨摹、快速書寫。第四節粉筆字

粉筆與黑板這一對工具、材料,配合而得以實現粉筆字的書寫,粉筆字過去也常用於宣傳欄,但現在的宣傳欄已常常用噴繪等手段代替。用於學校課堂教學,尤其是成篇的粉筆字,多稱作“板書”。粉筆字和板書,看起來似乎隻是前者突出了工具,後者強調載體,其實這兩個概念還是有差別的。板書往往專指課堂教學的粉筆字書寫,似乎它的含義要窄一點。但現在有一種白板,以專門的白板筆書寫,而且主要也是用於教學,應當說這也是一種新的不用粉筆的板書。教師的字,呈現在學生麵前的,最多的還是以板書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所以掌握板書技能對師範生來說尤為重要。因為目前還是以用粉筆為主,所以本章仍稱作粉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