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的曆史遺產
專欄
作者:趙楚
中國政府於1945年9月3日宣布抗日戰爭勝利,這天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光輝燦爛和引人注目的曆史紀念日。因為,抗戰勝利不僅結束了中國近代外侮日亟的曆史,也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嶄新時代,中華民族以及文明終在血火之中度過艱厄,走上新路途。雖然此後還會有艱險和波折,但不絕如縷的顛簸命運終成昨日。
公眾很容易純粹從曆史的眼光看待這一曆史事件,以為全麵抗戰僅是一樁不完美的昨日軍事勝利,但這種意識和看法忽略了全麵抗戰本身豐富的政治與曆史內涵,也忽視了抗戰及其勝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獨一無二的曆史地位。從大曆史的眼光觀察,可以斷言,中國全麵抗戰的曆史意義及其現實遺產不僅值得再三探尋和回味,也是理解中國現代史與當代問題的基礎。即使從十分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全民抗戰勝利的曆史遺產也沒有失去其現實的意涵與強大活力,作為偉大的曆史運動,抗戰不是過去式。
近年隨著網絡,特別是社交網絡的興起,大眾關注的熱點中,有關抗戰曆史的再探討引起了公共熱忱和巨大激情,這決不是簡單的知識興趣,而是對幾十年來抗戰認識與曆史教育的嚴肅反思。激勵人們穿透簡單臉譜化的曆史敘事,探索更貼近曆史真實的激情,乃是一種返本溯源,通過反思曆史而認識現實、展望未來的不竭的內心動力。正如文明史一再顯示的,克服現實和通往未來之路,總是深入地紮根於反思曆史的努力之中—“我們從哪兒來?”對這一問題的更新解答,從來是解決“我們是誰”和“我們要往哪裏去”這些根本問題的起點。
與此相應,是以社會自發行動為特征的救助抗戰老兵公益活動。積極參與和關心抗戰老兵的人通過這些自發努力來表達新一代人對民族曆史榮譽的意識,以及基於此種全民族性曆史認同感而來的價值抉擇。在現代價值和意識下重塑中國民族意識,展望民族的獨立和自由的未來,正是抗戰事業的真正內涵。抗戰的目標不僅是反抗侵略,更在於通過反對奴役重塑現代中國民族的靈魂,以及民族共同生活的政治與社會基礎—抗戰必勝,乃是因為建國必成的信念,而在抗戰洪流中浴血前輩的建國目標,是“獨立、自由和均富”的新國家,此為現代中國各派政治力量所公認的抗戰事業核心。
在抗戰洪流中浴血前輩的建國目標是“獨立、自由和均富”的新國家。
隻要簡單閱讀台海兩岸及國內外有關抗戰的著作,不難發現,早已於68年前結束的抗戰,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在當代生活和思想中顯示活力。這些至今依然旗幟鮮明地對立和對抗的觀點,本身就是抗戰的曆史遺產。衝突的曆史敘事折射了抗戰中不同政治派別的立場和利益,這些衝突植根於抗戰前的中國社會及曆史運動,也貫穿抗戰之中,並在勝利後演化為新的對決。今天,當抗戰與內戰戰場上的硝煙早已熄滅,這些包含現代史基本是非和價值的鬥爭並未結束,如果當代中國人不能在對抗中的民族大曆史認識上達成基本共識,這些事關中華民族和現代國運的大曆史鬥爭火焰就不會熄滅。
當年在民族危亡之前,中國各政治派別達成了民主建國,團結禦侮的共識,這是全民抗戰軍興的前提。至此,自清末帝製崩塌和袁氏當國以後分崩離析的民族生活得到整合和重建的基礎。所以,抗戰不僅是一樁抵抗軍事入侵的軍事史事實,更是一項在現代政治原則下重建民族生活和新文化的偉業,也就是說,通過抗戰動員全民,使民族的現代生活在個體尊嚴、權利、社會公義和現代國家意識的地基上得以重建,以此新民族的麵貌參與現代文明的全球競爭,貢獻於文明和時代的新潮流,因此有“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的全民參與,也有傲氣衝天、犧牲小我以求民族永生的偉大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說,抗戰作為繼往開來的民族共同事業,迄今並未完全達成。作為近代以來的中國曆史的一環,中國社會的全麵轉型並未完成,而且麵臨現實的重重阻遏,因此,抗戰點燃的民族複興的火炬代代相傳,而今已經傳遞到我們這代人的手中,能否令先賢高舉的曆史事業在我們這代人手中臻於更大進境,是對時代同胞的質問。對此,不論個人的身世和事業經曆,我們勢必要做出我們這代人的抉擇和貢獻,否則,我們將永無顏麵對抗戰中民族先烈的屍山血海和後代無窮拷問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