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拯救網遊
生活方式
作者:周瓊媛
網絡遊戲正構築一個新經濟體。
10年前,大型網遊《魔獸世界》剛上線,沒人意識到它將成為一個與現實關聯的繁榮社區。如今,全球玩家在這款遊戲中投入的小時數加起來已超過593萬年,相當於人類從第一次直立行走演進至今的時長。
一個遍布全球,囊括了生產、交易和消費的巨大經濟體已經形成,並與現實緊密滲透。
僅在中國,網絡遊戲玩家就超過1.2億人,平均每人每周會有相當於一個通宵的時間在虛擬世界中度過。很多人通過在遊戲裏種地和打獵,獲取遊戲幣,有的甚至直接用人民幣買,有的人則忙於將遊戲裏的收益兌現成現實收入。
網遊經濟鏈條貫穿虛擬世界並延伸至現實。玩家、中介、經濟學家,甚至小偷,都在蓬勃生長的比特世界裏生存。
31歲的張維根是互聯網虛擬貿易線上無數商隊中的一員。在現實生活中,他曾經也是一個貿易商人,在江西、貴州跑過服裝邊角料,也賣過煙酒。
現實生意並沒有給他帶來滿足感,2012年,他開始在溫州龍港鎮的一家“打金工作室”裏打工。所謂“打金工作室”就是幫人打怪、代練和跑商,並收取服務費。這種工作室,僅在這個中國沿海小鎮上就有三家,並且規模與日俱增。
當張維根每天奔波在仙氣繚繞、珍禽猛獸穿行的貿易線上時,陳昱霖正坐在北京郊區的辦公室的屏幕前,監控遊戲裏發生的數據波動。
陳昱霖是一家遊戲運營公司的數值策劃師,他負責為遊戲設定種種數值,包括攻防指數、經驗等級,更重要的是為遊戲裏的經濟尋找平衡。在國外,他有很多同行,其中不乏真正的經濟學家。
印第安納大學電信學教授愛德華·卡斯特諾瓦把虛擬世界比作經濟學家的“皮氏培養皿”。他告訴《博客天下》,遊戲世界是現實經濟理論的絕佳試驗地。他自2000年開始參與、觀察網絡遊戲,並成為研究網絡遊戲的經濟模型、網上平等與“階級”分化等問題的知名經濟學家。
一些玩家還在拍賣網站如eBay(電子港灣公司)上拍賣虛擬財富或整個虛擬角色而獲得真實的美元貨幣。卡斯特諾瓦通過收集數百次拍賣的資料計算出:網絡遊戲EverQuest上一個“虛擬網幣”約值1美分,比日元或前意大利裏拉的幣值都高。根據這些信息,卡斯特諾瓦可以計算出EverQuest中的經濟增長有多快。
經濟學家亞尼斯·瓦魯法基斯如今在美國遊戲公司Valve擔任“常駐經濟學家”職務,具體職責是把他在歐元區內部問題方麵的專業知識,用於解決Valve公司虛擬經濟中存在的類似問題。
在希臘政府宣告破產前,他曾是希臘前總理的經濟顧問。在網絡世界,他的運氣也許更好一些。
“大型的網遊裏一般都存在農業、工業、漁業、冶煉等十幾種行業,產出幾千種物品,在這個複雜的係統裏,所有物品的價格都是動態的。”陳昱霖麵前的電腦屏幕上開著二三十個頁簽的excel表格,他熟練地從中選取一些數據,在建好的數學模型裏填入各種數值。
“如果一段時間內有很多人都在賣一件物品,係統回收它的價格就會下降,如果很長時間沒人賣,買的人還特別多,它的價格就會漲,這是一個動態係統。一旦運營團隊那邊也控製不住,就需要我進行數據調整。”
作為一名數值策劃,他是數值操盤手,是掌控遊戲經濟係統的央行主席。遊戲裏的經濟模擬著現實的經濟,控製起來卻又非常非常困難。像張維根這樣的精明玩家總是無孔不入,他們時刻在挑戰著遊戲的平衡性。
總有人在分析各種材料價格走勢,大量囤積商品,最後伺機賣出,也總有人能在亂如蛛網的貿易線中找到耗時最短、收益最高的那一條。
由於遊戲裏的經濟體迄今還遠不如實體經濟複雜,平衡性也往往容易被打破,單項物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很可能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掀起一場毀滅“世界”的經濟危機。
在遊戲《夢幻西遊》裏,張維根從“白虎堂”總管那兒領到任務,拿著銀票,低買高賣,再回總管那裏交任務。他不眠不休,幾乎每天都隻睡2小時。
對陳昱霖這樣的遊戲數值策劃而言,人民幣湧入一方麵代表著這款遊戲極佳的收益能力,另一方麵也使虛擬世界蘊含極大風險。90%以上的普通玩家從不付費,他們在生活中多屬於社會中下階層,而人民幣玩家正在打破努力即會成功的平等法則。
起初,高級玩家通過辛勤努力走向虛擬人生的頂峰,盡管他們也因此廣受詬病,比如當某遊戲要開新區時,總有一大群玩家守候著搶線,就像大家都想做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人,然後快速地獲取財富從而掌控該地區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