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山丘,也是動蕩的海麵(2 / 2)

李宗盛的感慨,和個人命運有關,也和台灣流行音樂的命運有關。這種命運,和這塊大陸緊密相連。

1989年秋天,中央電視台的《旋轉舞台》欄目,以猝不及防之勢,播出了一輯由台灣老牌歌手趙曉君製作兼主持的節目:《潮—來自台灣的歌聲》。從那以後,與台灣香港有關的一切,不再是潛流。

“卡夫卡在影響我,羅大佑的歌也在影響我。我們再也不像過去一樣把兩者對立起來。在這種雙重文化的影響下,我們絕對和上一代不一樣了。”多年後,作家李修文這麼說。在寫《捆綁上天堂》的時候,他特意下載了《潮—來自台灣的歌聲》來看,以便在內心重回當年,“這種影響揮之不去,成為我文化血液中的一部分。”

隨著華語流行音樂的陷落,隨著“滾石”走向頹勢,這種影響力漸漸衰弱。李宗盛創作的那種具有人文色彩的歌曲,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流行音樂,得“輕,更輕”(李皖語)。內地娛樂業的崛起,也奪取了港台娛樂業的光彩,畢竟,給文化撐腰的,還是地理的、民族的資源,是經濟的活躍和盤升。北上,還是北上。羅大佑去了北京,李宗盛也去了北京,他創立屬於他的吉他品牌,開演唱會,在40歲之後,接受愛情生活的動蕩。他們正在經曆人類學家Oberg提出的“文化震蕩”—“由於失去我們所有熟悉的社會交流符號和信號所引起的一種心理反應”。大陸的中年人,正在興頭上,無法理解《山丘》裏那種唏噓的由來,他們沒有經曆那座名叫“文化震蕩”的山丘。

在這樣的時刻,即便是李宗盛這樣的音樂人,也得接受懷疑目光的打量。

《山丘》出現後不久,知乎上,有人發問:“怎麼評價李宗盛的唱歌水平?”導演遊正偉回答:“一個不懂唱歌的人,做不好唱片製作人。去看李宗盛的年表吧,他帶出了多少新人,各自擁有自己的特色,這就是答案。鄭怡、薛嶽、潘越雲、周華健、趙傳、林強、辛曉琪、張信哲、莫文蔚、光良、品冠、五月天、梁靜茹……說他唱歌水平不行?那麼,你也可以說,台灣近40年來,基本上沒有會唱歌的人了。”

我們對音樂能力的理解,其實非常狹窄。多少年應試教育,藝術鑒賞力是奢侈品,流行文化被邊緣化、被鄙夷,音樂能力包括歌唱能力,都被以簡單粗暴的標準進行了限定。對他的懷疑,不是對唱功的懷疑,一個最苛刻的音樂製作人,其演唱表現不會有任何問題,我們不滿的,隻是“不那樣唱”。

這也是那種“文化震蕩”感的由來,是《山丘》的出發點,也是它引起爭議的原因。

所以,《山丘》十年定型,隻有經曆時間,才能確認,自己的感受並非一時驚悸,而是長久震蕩後,不自量力的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