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山丘,也是動蕩的海麵(1 / 2)

是山丘,也是動蕩的海麵

文娛

作者:韓鬆落

就在人們已經快要忘記李宗盛的歌手身份時,7月6日,台灣金曲獎頒獎典禮當天的中午,被人們當作“新滾石”的相信音樂公司,發布了李宗盛的新歌《山丘》:“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這是李宗盛10年來唯一一首錄音室作品,一經發布,就成為熱門。在蝦米網,3天的播放次數就接近20萬次,到現在已經超過100萬次。

愛情是流行歌曲最主要的歌詠對象,而在這首歌裏,愛情隻是影影綽綽、似有若無,更多是中年人的人生感喟。在MV裏,我們看到的也隻是李宗盛製作Lee Guitars(李吉他)的場景。這感喟讓各種年齡段的聽者深陷,網友白梧禪說:“這是一首很滿的歌,很滿,滿到可以挖空你的心。”也有非議,主要針對他的年齡、身份和歌中情緒的落差。在許多中年人看來,55歲的李宗盛,正由中年向老年靠近,已經沒有資格唏噓感歎,哪怕隻是“天涼好個秋”。何況,他是以這樣“喋喋不休”的方式,高呼“時不我與的哀愁”。但他的自我闡述卻是這樣:“這是我人生的經驗、生活感受,一點都不悲傷。2003年我初抵上海,大環境有SARS,是個悲傷的夏天,一個旋律進入腦海,我花了10年不停想,終於在兩個月前寫完。”

李宗盛屬於民歌一代。1970年代後半段,是台灣民歌的黃金時代,1975年,楊弦、胡德夫、李雙澤起了個頭,以演唱會,以明確的主張,以清新的歌謠,宣布了這是個新時代的開始。李宗盛緊隨其後,1975年,他與好友組建“木吉他合唱團”,參加“金韻獎”民歌大賽,一舉成名。但那時候,李宗盛還隻是“小李”(張艾嘉至今也這麼稱呼他),如薑育恒曾經回憶的那樣:“那時我在民歌餐廳唱歌,他白天幫父親送瓦斯煤氣,晚上也去唱歌。”

他和張艾嘉在1985年主演的電影《最想念的季節》的片名,可以用來說明這個純真年代的芬芳四溢。這是一個讓人想念至今的季節,樂隊遍地,民歌手們到處演出,“金韻獎”民歌大賽裏永遠有新人湧現,歌手們的影子,投在年輕人“幸運的腳尖上”—蔡琴曾經描述當年自己聽演唱會的情景,演出散場,她跟在楊弦和趙樹海身後,他們的影子落在她“幸運的腳尖上”。那是那個島嶼的春天。

3歲就是一個代溝,不僅適用於粉絲,也適用於偶像們。李宗盛隻比羅大佑小4歲,同樣是台灣民歌運動的主將,卻已不像羅大佑楊祖珺那代人了。他不是政治詩人,他歌裏的形象,不是黑色土地上的黃色麵孔,也不是悲鬱難書的時代孤兒,他是輕度的,輕度人文色彩,輕度的消費主義,輕度的愛情,輕度的都市。樂評人李皖先生對他的定義是:“凡人心事的觀察者、搜集者、收藏者,既誠懇又世故已成人精的‘凡人’。”他適合比上一代人小了3歲的我們。

這也正是兩個時代交替的時刻,兩岸三地貌似各有際遇,其實在命運線上近乎同步。對所有中國人來說,1990年是一個分界線,讓1980年代變成上一個世紀,那個世紀陳舊昏黃,這個世紀幹淨明亮。李宗盛在此時登場,他由台灣民歌運動出發,最終卻成為成熟的流行樂的幹將,他直白、幹練、悅耳,有微微的戲謔,與羅大佑的激進、深邃全然不同。他有更多形態,更多可能,更重要的是,他的音樂幹淨明亮。他和滾石的相遇,像熒光素和熒光素酶的相遇,讓一種新的流行音樂,成為照亮都市夜晚的螢火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