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盒子,讓教育發生改變的工具
商業
作者:王輝
2004年,身為驢友的安豬看到鄉村教育的貧乏,發起了“多背一公斤”活動。他建議驢友們在旅行的同時,也隨身帶上幾本圖書或文具給沿途有需求的鄉村學校。
慢慢地,他也希望驢友在出行前,能從多背一公斤網站下載一張A4大小的表格,對鄉村學校的教師、校長做一些基本的需求調查,然後將之上傳到網站共享,這有助於其他驢友下次去時,可以有針對性滿足每所學校的特定需求。
多背一公斤的理念,得到驢友們的認同。2009年,多背一公斤已經收錄了1000多所鄉村學校的需求。安豬及他的團隊對這千所學校需求做了統計分析,發現這些需求基本都是“看得見”的,如圖書、文具和體育等。然而有兩個需求“特別容易被忽視”,學校的教學和師資的匱乏。
此前,回應這兩個需求,無非是通過招募誌願者下鄉支教,對這些鄉村教師進行師資培訓來解決,但這些方法成本高、效率低。安豬希望可以設計出一個更簡單、更傻瓜的工具來回應這麼多的教育需求。於是多背一公斤想往前多做一點,轉型也就在自然而然中發生。
2009年在廈門多背一公斤的年會上,有人提出“一公斤盒子”的概念,比如為鄉村孩子提供一個牙醫盒子。但當時條件還不成熟,直到2011年因一筆捐贈才雛形初現。
“傻瓜”盒子
2011年7月,淘寶家紡頻道公益捐給安豬的“愛聚”團隊30多萬元,幫助他們實現開發和製作當初的那個盒子的想法。思路仍是工具導向的設計理念,最終設計出來的就是“一公斤盒子”。
閱讀、手工、戲劇和美術盒子應運而生。每一個盒子就是一個完整的教學工具包,裏麵有相應的教學用具和活動指南,可供一位教師與36個學生進行一次課堂的教學活動,主要是為誌願者和鄉村教師在課堂上和孩子們開展創意互動提供支持。
一開始,任何在鄉村開展教育的個人、誌願者或鄉村教師都可以申請。
申請者在網上填寫一份申請表,說明申請盒子的用途,並在使用後給予反饋,就可以申請到盒子,第一次可以申請4個盒子。
盒子使用後,按照要求,使用者需要提交反饋,比如一公斤盒子的簽收單,以及學生們使用這些工具完成的作品。這些反饋可用郵包寄回,也可以在微博上進行傳播分享。
一個盒子就是一個完整的教學工具包,裏麵有教學用具和活動指南,可供36個學生進行一次課堂的教學活動。
相應的,有了第一次使用的反饋後,這些使用者可獲得第二次20個盒子的申請資格。
後來,出於成本考慮,愛聚不太支持個人的申請,於是索性讓一公斤盒子“開源化”,個人可以下載一公斤盒子的製作文檔並打印製作,以及這些盒子的使用指南。個人製作盒子所需的物資,如剪刀、盒子、畫筆等可在淘寶網上購買。
申請者在網絡上提起申請,被批準的半個月內,盒子就會被送到申請者的手中。根據盒子附帶的使用指南,誌願者或鄉村教師利用盒子中的材料,為孩子上不一樣的教學課。
因盒子工具簡單、可操作,即使沒有經驗的教師,也會從中受益。而盒子裏這些工具所附帶的互動教育方法,也將重視個體的教育理念蘊含其中。
原有教育體製下的教師和學生角色也在發生變化。學生使用這些盒子裏的素材,開展小組學習、戲劇表演等活動,他們在組成的小團隊裏,相互學習,自我成長,也變得更有創造性。
在使用盒子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角色也由原來的教育權威者變成了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協作者,慢慢打破傳統的“填鴨”教育方式。
與生活相聯係的技能才是教育
截止到2012年底,愛聚一共製作並分發了2700多個盒子。
安豬介紹,盒子使用的效果很不錯,教師的反饋也很積極,能激發他們的創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