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撲變身術

商業

作者:韓牧

8月15日,在北京互聯網大會的最後一天,虎撲網創始人程杭有一個簡短的發言。發言結束後,很多人與他交換名片。

“我們都是虎撲的用戶,”一些互聯網公司的高管,甚至是國內門戶網站的高管們這樣對程杭說。

毫無疑問,程杭的得意是有底氣的。2011年6月,虎撲網曆史上首次單周用戶訪問量超過新浪體育,成為國內最大的體育在線媒體。2012年,虎撲營收超過1億,盈利超過2000萬元。同時,這家網站完成了4000萬元的B輪融資,計劃三年內上市。

創業之前,程杭並未預料到這樣的發展速度。

2006年,阿迪達斯聯係程杭,原因是,對方要投15萬元的廣告。這讓程杭有些不知所措,一方麵是這筆錢給他帶來的驚喜,更主要的,他連公司都沒有注冊。最後,在美國留學的他,隻好飛到上海來取這筆錢。

“原來可以玩一筆大的!”程杭意識到僅做了兩年的hoopCHINA籃球論壇(虎撲網前身),可以大有作為。“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第一次聽說了融資這個詞語。”

他寫了一個14頁的商業計劃書,並在裏麵對投資人描述了網站未來的商業模式——圍繞體育迷的社區深挖“種子用戶”,以此獲得品牌廣告,另外,在電子商務上有所作為。

程杭獲得了1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

正是有了這筆資金,2007年,程杭選擇回國創業,將hoopCHINA改名為虎撲,宣傳口號是“可能是最好的籃球網站”。

作為以社區起家的網站,虎撲最初影響力的獲得還是來自於內容。在hoopCHINA時代,程杭就樹立了網站的內容特色:快速、準確、有料。

以籃球運動員王治郅為例,他曾因滯留美國打NBA不願回國而鬧得沸沸揚揚。2006年,王治郅準備回歸了。但關於他回歸的詳細日期,hoopCHINA的一個用戶發布的消息最為準確。

為此,有人多次向程杭求證,問他是不是有內線?

“根本沒有,我甚至懷疑發消息的那個用戶就是王治郅本人,或者是王治郅的妻子。”程杭疑惑地說。

一個事實是,hoopCHINA通過內容的深度分享來吸引用戶,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種子用戶”。跟很多社區型網站的發展相似,虎撲也是由PGC(專業生產內容)逐步轉變成UGC(用戶生產內容)。

在建立網站之初的2004年,程杭會翻閱美國六七十家媒體,每天花2至3個小時進行翻譯,這些內容大多是球星八卦、更衣室新聞、轉會、深度報道等。他的選稿標準是,是在國內看不到、而在美國特別有影響力的籃球報道。

堅持了一年半後,程杭發現這樣的工作量特別大。而在這段時間內,培養起來的“種子用戶”已經自發將翻譯文章發到網站上。這也就形成了虎撲最大的特色“眾包翻譯”,比如,NBA30支球隊的各個版主或翻譯小組在選出一手籃球資訊、深度報道後招聘其他球迷進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