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微軟員工不停地轉發停止發放股票期權的消息。一位微軟前軟件工程師說,當時他就認為,微軟停止發放股票期權蒙受的損失要遠大於公司節約的資金。不僅如此,微軟還放棄來了員工醫療保險計劃。
一些微軟前員工表示,這正是他們最終選擇離開微軟的原因。
更糟糕的是,因為停止發放股票期權,員工想要成為富翁就必須像在通用汽車或者IBM一樣,通過提拔升遷來實現。一位微軟前高管說:“員工意識到,他們將無法成為富翁。微軟把員工推向了提拔升遷的獨木橋,而不是把他們變為公司利益的貢獻者。”
在這種情況下,官僚主義開始在微軟形成。一些高管試著改變去迎合鮑爾默的口味。於是,更多的微軟員工尋求獲得管理崗位,更多的管理者意味著要召開更多的會議,更多的會議導致了更多的備忘錄……所有這一切導致微軟創新能力大大下降。
殘酷的“員工大排名”績效管理製度也是微軟技術創新的阻礙。在鮑爾默時代,這種規定的操作模式為,每個業務部門必須按照一定比率將員工工作表現劃分成優良中差四個等級。一些微軟在任和前員工都表示,員工大排名是導致人心渙散的最主要因素,大量員工因此選擇了離職。
曾經那個團隊並肩作戰雄霸天下的日子已一去不複返。而這一切錯誤都被當成領導者鮑爾默的無能。
鮑爾默的錯誤之處,還在於他低估了競爭對手們。
當蘋果推出iPhone手機時,鮑爾默在2007年曾嘲笑著說:“iPhone沒有機會在市場中獲得很多市場份額。”同一年他還表示,iPod的確是熱門品牌,“但蘋果不是”。2010年蘋果推出iPad平板電腦時,鮑爾默更是嗤之以鼻。
鮑爾默對穀歌的預測也同樣不靠譜。2005年他曾公開表示,穀歌算不上是一家真正的公司,“它就是一個爛攤子”。
2000年,一位擁有交易、財務和產品營銷背景的商人,取代了一位軟件和技術天才,成為微軟首席執行官。
這些後來被證明是愚蠢的預測,讓鮑爾默在微軟內部的形象受到嚴重影響而蘋果和穀歌這兩家公司,無論在業績還是品牌方麵早就超越了微軟。直到喬布斯臨終前,他依然不僅能夠預測出市場的發展方向,而且能帶領蘋果朝著該方向發展;穀歌繼續不斷推出新服務,來與微軟的傳統優勢業務office和windows進行抗衡。
競爭對手們的成功,鮑爾默不斷犯下的錯誤,也讓微軟的技術專家們開始抱怨這位幾乎沒有任何技術背景的首席執行官。
一位在2011年跳槽到穀歌的微軟前程序員說:“鮑爾默擁有著把腳塞進嘴裏,讓人看上去非常愚蠢的技能,這會一點一點地折磨微軟員工。在他做了那麼多錯誤的預測之後,你就明白這些絕對無法原諒,因為這意味著他聽不進去身邊技術人員的諫言。”
更大的悲哀是,作為商業背景出身的鮑爾默,為微軟設計的商業哲學早已過於陳舊,或者說嚴重跑題。他曾聲稱首先考慮的不是讓微軟“扮酷”,而是利潤,也就是說,通過銷售自有的新技術賺錢。
但這得基於一個事實—微軟靠著錢獲得了市場領先優勢,它比任何一家競爭對手擁有更多資金。
可微軟的這種優勢早已不存在。2012年,穀歌的帳麵資金就與微軟不相上下,而蘋果是微軟的兩倍。於是,使用財務力量讓公司在市場中保持領先優勢,對微軟或鮑爾默來說已經無法再奏效了。
喬布斯曾公開談論過鮑爾默在微軟的問題。他說,“做銷售的人經營公司,做產品的人就不再那麼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創造的激情,鮑爾默接管微軟後就是這樣。我認為隻要鮑爾默還在掌舵,微軟就不會有什麼起色。”
在這個問題上,喬布斯還譴責了比爾·蓋茨:“蓋茨習慣把自己標榜為產品人,但他確實不是。他就是一名商人,贏得業務永遠比製造出偉大的產品重要得多。微軟的基因中沒有人性和人文科學。”
內憂外患之下,鮑爾默曾表示計劃擔任微軟CEO至2018年。但無論他本人或其他微軟高官希望與否,華爾街對微軟的不滿早已不是秘密。市場中也早有消息稱,2012年就是鮑爾默主動讓賢的最佳時機了。
鮑爾默宣布辭職後,第二天早上有人對他說祝賀,“不得不說這大概有點意外。”他對記者說,在微軟最後悔的是開發Vista的那一段曆程,因為把一個偉大的團隊綁在一起做一件不那麼有價值的事,“是有副作用的。”
但這些都俱往矣。鮑爾默說自己把整個人生都交給了家庭和微軟公司,“現在我要享受一下,掀開人生的新一頁,第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