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Standard1:中央計算機與座艙航電升級。
SEMStandard2:換裝Anemone雷達。
SEMStandard3:引進ATLIS莢艙,具備使用LGB的能力。
SEMStandard4:引進CRM-280戰術偵察莢艙。
SEMStandard5:在2004年展開,引進夜間攻擊能力。
這一連串的升級在1990年代數次西方強國介入地區衝突的空襲行動中展現了成效。在這些行動中,改良後的超級軍旗總共投擲了268枚AS-30與GBU-12激光指導炸彈,命中率高達73%,據說在所有西方國家參戰的打擊機中名列第一。由於距離陣風M/N戰機的全麵換裝尚需要好幾年,超級軍旗機還得為新服役的“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效力一段時間。
除了上述艦載機陣容外,“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還能當作兩棲攻擊艦(LPH)使用,此時艦上全部都搭載兩棲運輸直升機(約40架)。由於本級艦噸位太小,在機種更新上受到很大的限製,到1980年代以後艦上唯一還搬得上台麵的隻有超級軍旗,F-8則早就是老掉牙的貨色。由於艦載機性能太差,參與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本級艦隻好當作飛機運輸艦來使用。
法國海軍最初預計在1990年代後期,2艘“克萊蒙梭”級就能被兩艘新造的“戴高樂”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取代,不料後者的建造時程一再延誤,首艦“戴高樂”號遲至2001年才成功,第2艘新航空母艦的開工要等到2005年,成功服役更是2015年的事了,但是老舊的“克萊蒙梭”級早已不堪大任,使得法國航空母艦兵力麵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克萊蒙梭”號在1997年除役,而法國海軍一開始便打算讓先前接受較多改良的“福熙”號進行大規模翻修與現代化改裝,包括讓飛行甲板有10度傾斜的仰角,使其能操作法國海軍新一代飆風M/N戰鬥機,然後轉入後備役;等到“戴高樂”號定期進塢大修時,再將“福熙”號恢複現役,以這種方式撐到2艘新航空母艦服役。但“福熙”號實在是太老舊,用來操作陣風戰鬥機、E-2C預警機實在太過勉強,如此大費周章地改裝實在不合成本效益,因此法國海軍在1998年放棄了改良“福熙”號的計劃。
“福熙”號在2000年轉入備役,隨後便售予巴西,巴西將其命名為“聖保羅”號。2000年11月,“福熙”號正式移交巴西海軍,而在此之前DCN已經先為“福熙”號進行大規模翻修改良。進入巴西服役後,“聖保羅”號的艦載機隊編製包括14架美製AF-1A天鷹式攻擊機,以及8架美製SH-3A/B海王式或法製UH-14超級美洲豹直升機。不過,“聖保羅”號畢竟是上了年紀的艦艇,服役數年後便傳出意外事故:2005年5月17日,該艦發生蒸汽管路爆裂意外,造成一死七傷。俄羅斯“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
1983年2月22日,前蘇聯在尼古拉耶夫船廠開工建造第1艘大型航空母艦,該艦又被稱為1143.5級,1985年12月5日下水,1991年1月21日正式服役。有意思的是,該艦在建造中先後有過幾個名字,“蘇聯”號、“克裏姆林宮”號、“勃列日涅夫”號和“第比利斯”號,由於政治風雲的變幻,該艦最後被定名為“庫茲涅佐夫”號。
“庫茲涅佐夫”艦裝載了強大的防空火力。主力為4座SA-N-9垂直發射防空導彈,每座有6個發射單元,每個單元備彈8枚,總共備彈192枚,射程15千米;另有8座CADS-N-1“嘎什坦”彈炮合一近防係統,係統配置為2座30毫米6管炮和8枚SA-N-11近程導彈,火炮射程2500米,導彈射程8000米;此外還有AK-630型6管30毫米炮4座,射程2500米,發射率3000發/分。
作為反潛武器,“庫茲涅佐夫”艦在艦尾兩舷處各布置了1座RBU-12000十聯裝火箭深彈發射器,射程1.2萬千米。其電子設備有:1部“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1部MR-710“頂板”三坐標對空/對海雷達;2部MR-320M“雙支撐”對海雷達;4部MR-360“十字劍”火控雷達,用於SA-N-9;8部3P37“熱閃”火控雷達,用於SA-N-11;1部“蛋糕台”戰術空中導航雷達。其電子對抗設備為“酒桶”和“鍾”係列,另有2部PK-2和10部PK-10幹擾箔條發射器。
前蘇聯向來對航空兵力的發展極為重視,早在第一次大戰時,前蘇聯已擁有大量的飛機服役於海軍之中。在30年代,前蘇聯更將海軍航空兵力重建列入艦隊整備計劃中,到了1941年時,其海軍航空兵力已擁有1500架飛機。二次大戰時,蘇聯海軍的飛機皆由陸地起飛,並且早在1941年8月,就曾以少數轟炸機空襲柏林。
前蘇聯自30年代即致力於由美國獲得飛機及航空母艦。寇克斯與吉布斯曾提出一項戰艦/航艦的混合設計,計劃中的混合艦排水量高達7.2萬噸,可搭載30架飛機,飛機經由彈射器起飛,由艦身中段的飛行甲板降落,不過這艘306.3米長的怪物終究沒有建造,而其他由外國所協助的設計也都沒有成功。
二次大戰結束後,前蘇聯海軍航空兵力已有了長足的成長,單是太平洋艦隊就的超過1500架的飛機,不過因為當時蘇聯還沒有航空母艦,因此這些飛機仍以陸上為基地。縱使蘇聯已擁有令人畏懼的航空武力,卻不減其發展航空母艦的雄心,隻是因為技術上的不成熟,蘇聯始終無法建造出期待中的航空母艦。到了1945年,蘇聯虜獲了報廢的德國航空母艦“齊柏林伯爵”號,並在草率地整備後被曳航至前蘇聯,不過途中因遭遇暴雨而沉沒。
1960年“莫斯科”級的出現是前蘇聯朝向建造航艦所跨出的重要一步,“莫斯科”級與意大利的“維多利奧·維南多”級以法國的“聖女貞德”級直升機巡洋艦相似,隻是搭載了更多的直升機,以執行獵殺敵人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的任務。“莫斯科”級為蘇聯提供了在艦上操作飛機的寶貴經驗。其後的“基輔”級除艦體較“莫斯科”級大,還有斜形飛行甲板,除直升機外,亦可操作固定翼機。“基輔”級主要任務雖仍為搜尋並摧毀敵人的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不過其作戰範圍可廣及全世界各海域。
“庫茲涅佐夫”號與其姊妹艦“伐雅各”號是繼“基輔”級之後一項重大的進步,未來將成為特遣艦隊的中心艦隻。“庫茲涅夫”號有一傾斜7°的斜形甲板,卻也擁有12度的滑跳甲板,而在右舷有一具舷側升降機。機庫大小為180米×30米×7.5米,可容納18架Su-27戰機,最多可增載至60架。反潛及偵察任務由Ka-27蝸牛式直升機執行。與“基輔”級相同的,艦上亦攜載大量的反艦、防空武器,飛行甲板前部有12具SS-N-19反艦導彈發射器,SA-N-9防空導彈6聯裝垂直發射係統則置於甲板的4個角落。
“庫茲涅佐夫”號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它是一個奇妙的“混合物”:它既有艦隊型航母特有的斜直兩段甲板,又有輕型航母通用的12度上翹角滑躍式起飛甲板;沒有裝備彈射器,卻可以起降重型固定翼戰鬥機。這之中的奧妙就在於它將英國首創的“滑躍式”起飛方式與自己氣動性能優異的蘇-27戰鬥機相結合,在犧牲飛機作戰性能的情況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大型航空母艦”,但仍自稱為“載機巡洋艦”。該艦的服役使世界海軍中首次出現了滑躍起飛、攔阻降落這一新穎的航母起降方式。通常情況下,其載機方案為:20架蘇-33戰鬥機,15架卡-27反潛直升機,4架蘇-25UGT教練機和2架卡-29RLD預警直升機。
前蘇聯航母的發展可謂曆盡滄桑,在經過“莫斯科”和“基輔”兩代“準航母”之後,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動用了800多個行業的專家和大約7000多個工廠、製造廠最終建成了“庫茲涅佐夫”號,圓了擁有大型航母的長久夢想。不幸的是,在千辛萬苦地催生出“庫”號之後,前蘇聯解體,俄羅斯再也沒有經濟能力來建造更多的大型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後續艦“瓦良格”號被中止建造,待價而售;更先進的核動力航母“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被中止建造,已完工部分被拆毀,致使俄羅斯航母發展再遇重大挫折,“庫茲涅佐夫”號也隻能成為一個生不逢時的“獨生子”。
“庫茲涅佐夫”基本性能參數如下:
排水量:滿載6.75萬噸
規格:全長999英尺,飛行甲板長999英尺,吃水34.3英尺
搭載機:12架SU-27B2側衛式戰鬥機、12架MiG-29支點式戰鬥機或12架SU-25蛙足式攻擊機或12架Yak-38/14鐵匠式戰鬥機、15至18架Ka-27蝸牛式反潛直升機
主機:4具蒸氣渦輪機,4軸,航速32節。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以下介紹現代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代表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結構。這級航空母艦是曆史上迄今最大的軍艦,也是最貴的軍艦。
9萬噸,28萬匹馬力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全長332.9米,寬48米,吃水11.3米,滿載排水量9.094萬噸(後續艦是91487噸),標準排水量8.16萬噸,戰鬥排水量9.34萬噸。
一般艦艇滿載排水量是指裝滿燃料和彈藥時的排水量,但對“尼米茲”級來講,如在港內滿載,會因吃水過深而妨礙在港的活動,因此,將以不妨礙港內活動限度內吃水最深時的排水量稱為滿載排水量,而在海洋上進行最大限度的補給後的排水量稱為戰鬥排水量。這表明,“尼米茲”級的體積大到了近乎使用不便的地步。
艦上有由4台蒸汽輪機驅動的4隻螺旋槳,它們使這龐然大物以超過30海裏的時速運動。主機最大輸出功率,根據公布的資料為26萬匹馬力以上,但傳說有28萬匹馬力。最大速度沒有公布,但一般認為可以達到35節(時速64.8公裏)。螺旋槳直徑6.4米,重11噸,兩個舵各重45.5噸,兩個錨各重30噸,錨鏈的1個環就重163公斤。艦體從船底到桅頂高76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
蒸汽由兩座A4W/A1G型壓水堆式反應堆產生,最早的核動力航母“企業”號有8座反應堆(A2W型),而“尼米茲”級隻使用2座,這是由於核反應堆技術的進步。核裝料壽命最短有13年,換算為航行距離大約為80萬到100萬海裏。
飛機休息室密閉式機庫
航空母艦,顧名思義,艦上就要停放飛機,因此就得有機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一直采用將機庫與飛行甲板安置在船體上方的設計,機庫左右隻用滾輪式窗簾遮蔽,空氣可以自由流通,稱為開放式機庫。這種設計容易獲得較寬的機庫空間,當處理汽油、炸彈等危險物品時,或發生事故時的處置,即所謂損害管製時,都較容易進行,在大戰期間曾經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艦載機越來越精密,特別是核武器出現後,須要提高艦艇的氣密性,因此不宜再用開放式機庫。此外,開放式機庫的甲板就是保持艦體強度的強度甲板,而航母大型化之後,隻靠機庫甲板無法保持足夠的強度。因此美國海軍自1955年“福萊斯特”號以後,均采用密閉式機庫。
“尼米茲”級航母就是密閉式機庫,就是將艦載機機庫密閉在船體內,隻在兩側4處(右舷側3處,左舷側1處)有開口,供飛機升降使用。該艦機庫長209米,寬33米,高8.1米,相當於3層甲板的高度。
三個足球場大的飛行甲板
航空母艦上都有一個供艦載機停放、起降的場所,叫飛行甲板。“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有3個足球場那麼大,這比起陸上飛機場來,當然顯得很狹窄,畢竟要供90架高性能飛機停機和起降,但作為艦艇甲板,卻是沒有誰能比得上的。
從1961年建成的“小鷹”號以來,飛行甲板采用平麵型已成為美國航空母艦的標準型式。飛行甲板左側,艦橋的前方有2座飛機升降機,後方有1座,左舷側後方有1座。左前方到右後方的斜角飛行甲板,是供飛機降落時使用。起飛位置在飛行甲板前半部和斜角飛行甲板的前半部,在那裏各安置2座飛機彈射器。斜角飛行甲板、飛機彈射器和光學著艦引導裝置被稱為現代化航空母艦的三寶。有趣的是,這3項裝置都是由英國海軍首先提出構想,而由美國海軍將它實用化的。
飛機乘電梯
艦載機從機庫到飛行甲板要用專用升降機搬運。英國和日本的航空母艦是在船體中心線或其附近,用升降機上下搬運。而美國航空母艦很早就在飛行甲板側邊裝置升降機,叫做側升降機。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飛行甲板不需挖洞,不會影響飛行甲板的強度;升降機下降時,飛行甲板的麵積不會減少;缺點是:惡劣氣候下難以使用。
“尼米茲”級的升降機,每座有374平方米,載重50噸,可以同時運載A-6和A-7攻擊機。機庫與飛行甲板之間上下一次需時一分鍾。
送飛機上天彈射器
彈射器是保證在幾十米距離內,幾秒鍾時間裏,將艦載機彈射起飛的設備。由於航空母艦飛行甲板很短,而現代艦載機的起飛速度要求達到200-300百公裏/小時,艦載機在飛行甲板上依靠自己滑跑,不能加速到這一起飛速度,因此需要彈射器幫助加速。
艦載機用升降機送到飛行甲板上後,停在艦橋左側及前後的停機甲板上,裝載武器、彈藥,完成出擊準備,然後使用飛行甲板前半部或斜角飛行甲板的飛機彈射器,彈射起飛。
航空母艦上的彈射器,過去曾使用過錘和油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海軍發明了利用蒸汽的彈射器,到50年代達到實用化階段。現代航空母艦大都裝設蒸汽彈射器。
蒸氣彈射器的原理是,將艦上鍋爐或核反應堆產生的高溫高壓蒸氣送進一個汽缸內,推動活塞,用從活塞伸出來的“鐵腕”拉動飛機,將飛機從零速加速到起飛速度。原理雖然很簡單,但要從活塞伸出“鐵腕”,就要在汽缸上開槽,同時又要保持汽缸內的壓力,這是蒸汽彈射器能否成功的關鍵。結果是,在槽的密閉處使用軟金屬帶而解決了這個難題,利用從活塞延伸出來的“鐵腕”帶上凸型金屬片,推動緊貼在槽邊的金屬帶,再用後麵的金屬片壓回槽內。“鐵腕”通過處會漏出一些蒸氣,在飛行甲板上產生白色煙霧。
裝在“尼米茲”級的彈射器是C-13-I型,彈射力達970萬米/公斤,可將30噸重的飛機在76.3米起飛距離內,由時速零加速到256公裏。如用來彈射2噸重的轎車,可以彈射到2.4公裏的遠處。“尼米茲”級裝備4座這樣的彈射器。
幫飛機刹車著艦攔阻裝置
由於航母飛行甲板長度不能滿足艦載機著艦時的需要,就要有一種輔助設施,這就是幫助艦載機在著艦時迅速降低速度的刹車裝置,叫做著艦攔阻裝置。
艦載機在艦上降落有許多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有一種方法是:當飛機進入著艦區後,著艦的飛機即放下尾鉤,鉤住攔阻索,拖著攔阻索而逐漸停止滑行。這種方法,稱之為油壓裝置吸收衝力的標準方法。
攔阻索是利用油壓氣缸一麵拉長一麵吸收衝力,其吸收力約有690萬米/公斤,可使30噸重的噴氣機滑行100米後停止。過去需要幾十條攔阻索,自從有了斜角飛行甲板後,在美國航空母艦上的標準是4條。攔阻索裝在斜角甲板後部著艦區,從飛行甲板後端55米處起,每隔12米橫列一條攔阻索,共4條。攔阻索的前麵約有100米的滑行距離,再加上掉轉方向需要約30米,所以斜角飛行甲板共需約200米的長度。
當飛機尾鉤未能鉤住任何一條攔阻索時,在艦尾還有一個由尼龍材料製成的攔阻網,將飛機網住。
讓飛機平平安安回家著艦引導裝置
飛機著艦比在陸上機場降落的難度和風險都大得多。1981年5月26日23時50分,一架EA-6B電子戰飛機在“尼米茲”號著艦時,因沒有對準跑道中線,而在甲板上墜毀、爆炸、起火,並使甲板上一架F-14掛載的“麻雀”導彈爆炸,導致14人死亡,42人受傷,11架飛機被損或被毀。所以對艦載機飛行員操縱飛機的技術要求比陸基飛機飛行員的要求要高,著艦引導工作的難度也大得多。自然,著艦引導工作和引導設備對艦載機的安全著艦起著保證作用。
引導艦載機著艦的方法,從前是由資深駕駛員兩手拿著彩色板,指揮將要著艦的飛機。在艦載機大型化之後,著艦速度比前快很多,機上駕駛員無法看清人員的手勢,必須有特殊裝置,讓高速著艦的飛機駕駛員能判別著艦路線。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英國海軍發明了反射鏡著艦引導係統。其原理是:將探照燈燈光用鏡子反射,利用反射光與鏡子兩側的一排燈光相比較,作出判斷。例如,從著艦機上看到反射燈光在一排燈光上麵則表示著艦路線過高,若在下麵則表示過低。此法稱為反射鏡著艦引導係統。以後經過改進,改用平麵透鏡光源,即便暗夜或有霧時,亦能清楚看見,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樣的。
20世紀60年代末期,研製出全自動著艦引導裝置(利用雷達),但艦載機駕駛員仍必須具備目視著艦的駕駛技能。光學引導裝置也仍保留在航空母艦上。
掌握所有艦載機起降作業的是位於艦橋最上層的主飛航管製塔,從那裏可以對整個飛行甲板一目了然,而且重要的區域都有閉路電視監視。
主飛航管製塔的下一層是艦長的航行指揮艦橋,再下麵則是航空戰鬥群司令官的作戰艦橋。再下麵,向左邊突出的部分是電視攝影機室,專門拍攝飛行甲板作業及著艦情況,製成錄象帶,甚至有電視攝象機埋在斜角飛行甲板的中心線上,拍攝著艦飛機的正麵影象,並立即在與飛行有關的管製塔台或各航空部隊備戰室播出,錄象帶則留為日後檢查之用。
謹防偷襲
美國航母配有E-2C“鷹眼”早期預警機4-5架,保持近百分之百的出動率。另外艦上還裝備早期預警雷達。以SPS-48型三坐標對空警戒雷達及SPS-43A遠程對空搜索雷達為主,還有SPS-10F型水麵搜索雷達、LN-66型導航雷達和SPN-42.43.44型航空管製/全自動著艦引導雷達,還有SPS-65型低空警戒雷達及SLQ-32電子戰係統。這些雷達天線和收信用天線,以盡量不影響艦載機起降為原則,配置在艦橋周圍。
航空母艦不能單獨行動,必須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護衛網加以護衛。但是,萬一有突破護衛網衝進來的敵人,尤其是反艦導彈,航母就必須有自己的防禦手段。所以航空母艦還裝備有3座“海麻雀”近程對空導彈發射架,和3-4門20毫米“密集陣”近程火炮係統。“海麻雀”導彈由SPS-65雷達控製。SLQ-32電子戰係統能幹擾反艦導彈的雷達製導係統;還有4座MK36幹擾火箭發射器用於幹擾反艦導彈的紅外製導係統。
航空母艦是敵方最注意的目標,雖然不易被敵擊沉,但對來自四麵八方的攻擊也是不易應付的。
潛艇
水下戰艦
潛艇的樣子並不威武,甚至可以說不怎麼象普通的艦艇,它那鈍圓形的頭部,棒錘形的身子,尖尖的尾巴,好似一條在水中遊動的大海豚。
這種形狀也稱做“水滴型”或“紡錘形”,能減少水的阻力,使潛艇在水下遊得又快又遠。
潛艇的外殼裏麵還有一個內殼,也叫固殼。它是一個圓柱形的大筒子,主要用來承受海水壓力的,由於海水壓力隨著海水的深度增加而增大,而潛艇主要是在深海活動的,所以就要求潛艇的內殼特別堅固,能承受住巨大的海水壓力。為了使內殼受壓時變形均勻,而且其容積更大一些,潛艇的內殼都做成圓柱形。這樣,還可節省材料,製造也較方便。內殼裏麵用隔板分開,分成為指揮艙、導彈艙、魚雷艙、士兵艙等許多艙室。內殼的兩頭是封閉的,形成了一個密閉的長圓桶狀。
潛艇內外殼之間的容積,叫做水櫃。它的用途可大啦,潛艇之所以能潛善浮,主要就靠水櫃起作用。
潛艇的艇首和艇尾都裝有升降舵,它們和魚的鰭一樣,隻要改變舵與水麵的角度,就能使在水中航行的潛艇改變深度,向上或向下航行,操作很方便。
另外,艇尾還裝有方向舵。因為它是垂直安裝的,所以也叫垂直舵。它和魚尾巴的作用一樣,能使潛艇左、右轉彎或保持航行方向。
目前,大多數潛艇所用的動力是柴油機和蓄電池。潛艇上裝備的武器主要是魚雷、水雷和導彈。現代潛艇的首要任務是攻擊大中型水麵艦艇,也可用來完成偵察、布雷和巡邏等任務。
潛艇在水下怎樣發現水麵和水下的目標呢?在潛艇上裝有用於偵察目標的“耳目”,這就是潛望鏡、雷達和聲呐。
潛望鏡是一個長達8-15米的鏡筒,裏麵安裝有不同角度的許多鏡片。如果把潛望鏡的鏡頭由潛艇伸出水麵。在艇內將眼睛對準鏡筒下麵的目鏡,就能看到由鏡片反射回來的水麵上的情況,加上其他裝置,還能測出目標的距離,甚至能將目標拍攝下來。
雷達是通過發射電磁波,然後接收目標反射的回波來發現目標並測出目標的方位和距離的。它和潛望鏡的缺點一樣,容易暴露潛艇位置,而且使用的範圍有限。
聲呐能使潛艇在較深的水下發現水麵和水下目標。它是利用聲波在水中的傳播來探測目標的,使用比較廣泛。探測出目標後,潛艇就可發射魚雷或導彈對目標進行攻擊。
在水下發射魚雷比水上複雜多了。現代潛艇上裝有包括電子計算機在內的魚雷射擊指揮係統,以保證魚雷準確地擊中目標。
現代潛艇還經常用導彈來攻擊目標。在水下發射導彈也是比較困難的。潛艇發射導彈是用導彈發射筒來發射的。平時,導彈就裝在發射筒內,筒的上端有密封蓋,防止海水灌入。發射前,先使筒內的氣壓與海水的壓力相等,然後打開筒蓋,再用壓縮空氣或高壓蒸氣將導彈推出發射筒。導彈借助這個推力衝出水麵,這時第一級火箭發動機點火,導彈便按照預定的程序飛向目標。
核潛艇水下顯威風
潛艇通常以柴油機和蓄電池作動力。潛艇在水下航行時實際上使用的是蓄電池,柴油機隻是用來給蓄電池充電的。蓄電池儲存的電能總是有限的。潛艇上蓄電池的電能用完時,就需要用柴油帶動發電機為蓄電池充電。由於柴油機在工作時需要大量的空氣,而且還要排出廢氣,這樣潛艇就不得不浮到水麵來充電。然而潛艇一浮到水麵,就會暴露自己,遭到敵人的襲擊。
另外,用蓄電池作動力,潛艇的水下航行速度慢,約為十餘節;航程也短,最遠可航行幾百海裏。在這種情況下,潛艇就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不能長期隱蔽在水下作戰。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人們很早就想把核反應堆搬到潛艇上,以提高潛艇的作戰能力。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即美國的“鸚鵡螺”號核潛艇下水了。它一投入使用,就顯露出超群的本領。在4年多的航行中,航程共達15萬海裏,其中有11萬海裏是在水下航行的。然而在這樣長的時間內,一共才裝過兩次燃料。
核潛艇在水下能長時間航行,隱蔽性好,對目標可突然進行攻擊,加之航行的速度快(比普通潛艇速度快一倍多),因而能及時跟蹤追擊敵方潛艇。在核潛艇上裝備彈道導彈和魚雷後,使它的攻擊能力大大增強,不僅能在水下大顯威風,進行反潛作戰,而且能用來攻擊敵方陸地上的戰略目標,如交通樞紐、機場和工業中心等。
潛艇的核動力裝置由核反應堆、蒸汽發生器、循環泵和透平機等組成。核動力裝置的工作原理是,循環管路中的水經過反應堆時,吸收了由核燃料裂變所產生的高溫,水被加熱而處於高溫狀態。在循環泵的作用下,高溫水在蒸汽發生器中變成高溫、高壓的蒸汽,再用蒸汽推動透平機轉動,進而帶動潛艇上的螺旋槳旋轉,使潛艇在水中前進。
核動力潛艇的功率很大,有的可達2-3萬匹馬力。它的航行距離比一般潛艇遠多啦,可達10-20萬海裏,航行速度達到25節至30節以上。
核潛艇上的反應堆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給潛艇乘員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因此在核潛艇設有嚴密的防護裝置。在反應堆外麵包有用特殊鋼板或鉛板等製成的防護層,通向反應堆的管道外麵也裝有防護裝置。潛艇上還設有防放射性輻射的監視報警係統。為了保證乘員安全和健康,艇上的空氣、食品和淡水要定期進行檢查和消毒。
核潛艇和普通潛艇一樣,今後也將向高速度、大深度和低噪音,以及提高探測能力、自動化控製能力等方麵發展。
潛水艇的原理
潛水艇工作的原理其實很簡單。潛艇發明家從魚那裏得到了啟發,發現魚是靠體內的魚鰾來控製沉浮的。魚在水中的浮力是魚的身體所排開的海水體積和海水比重的乘積,而海水比重是隨著水壓變化而變化的。大海越深,海水的壓力就越大,比重也越大;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魚鰾就起到調節魚體比重的作用。魚要上浮時,魚鰾就膨脹,體積變大,魚體比重相應變小,當魚體比重小於海水比重時,魚就浮出水麵了。當魚鰾壓縮時,體積就小,魚體比重相對增加,魚體比重大於海水比重,魚就下潛了。魚體比重和海水比重相等時,魚就停留在水中。
科學家們把魚體上浮下潛的奧秘應用到潛艇的製造上來。要使艦船上浮下沉,關鍵就在控製浮力。人們把潛艇的殼體做成雙層。外殼是非耐壓殼體,裏麵是固殼,是用耐壓鋼材焊接而成。這兩層殼體之間就是浮力艙,它好比是魚體內的鰾。當浮力艙注水時,艇體重量增加,超過海水比重,潛艇就下沉了。浮力艙排水充氣,艇體浮力增加,比重小於海水,潛艇就浮了上來。潛艇上的升降舵、推進器,就好象魚的胸鰭和尾鰭,保持了潛艇在水中的各種狀態。
潛艇上的浮力艙又叫壓載艙,由許多艙室組成,以艙室注水多少來控製潛艇下潛的潛深度。如要速潛時,便打開所有浮力艙的閥門,往裏同時注水,潛艇就很快地下沉了。
潛艇有裝在艇首的水平舵和裝在艇尾的艉水平舵。當潛艇下潛時,首舵向下傾,而艉舵則向上翹,這樣艇首朝下,潛艇便下潛;潛艇上浮時,首舵向上翹,艉舵向下傾,這樣艇首就朝上,潛艇便浮了上來。潛艇水平舵的原理,跟魚體上的胸腹鰭和尾鰭道理是一樣的。
常規潛艇的動力有兩種。在水麵航行時,靠柴油機作動力。當潛水艇在水下航行時,由於它跟水麵的空氣完全隔絕,這時的動力主要靠蓄電池來提供電動機的電源。所以潛艇上裝有數百塊電池,分成組,藏在底層艙裏。當電池快要用完時,潛艇就得浮出水麵,改用柴油機作動力,同時給電池充電,為下一次水下航行準備。由此,不難看出,因為受到電池電能的限製,常規潛艇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能長時間在水下航行。
攻擊型核潛艇
攻擊型核潛艇誕生之初,原本執行戰術任務,如攻擊敵艦船、潛艇,以及擔負偵察、警戒、巡邏任務。這些方麵同常規動力潛艇似乎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由於核潛艇水下活動範圍大,潛航時間長,能夠更加有效地執行上述任務。而且由於它的水下航速高,航程無限,可用於搜索、跟蹤、監視敵對國家作戰艦艇編隊和核潛艇,這是常規動力潛艇無法做到的。
在馬島之戰中,1982年5月2日,英國海軍的攻擊型核潛艇“征服者”號用魚雷一舉擊沉阿根廷的巡洋艦,這是核潛艇參加實際作戰的第一項戰果,它發起攻擊的隱蔽、突然,使攻擊型核潛艇一時名聲大噪。
1984年3月21日,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在日本海與蘇俄一艘VI級攻擊型核潛艇相撞,這是蘇俄潛艇跟蹤、監視美國航空母艦的一個例證。以航母編隊的航速,在水下也隻有核潛艇能跟蹤。
1992年2月11日,美國海軍的一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在北極圈邊緣的巴侖支海域,與俄國海軍的一艘S級攻擊型核潛艇在水下相撞。
1993年3月19日,美國一艘核潛艇又在巴侖支海與俄國潛艇相撞。
以上事件,充分證明,美俄兩國的核潛艇在具有戰略意義的北極海域,相互跟蹤、監視的頻繁程度。
攻擊型核潛艇的主要武器,原先是魚雷,以後又增加了反艦導彈和反潛導彈,對海上和水下的艦艇,具備了多種攻擊手段。
80年代起,美國的攻擊型核潛艇又裝備了能從魚雷發射管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射程最大可達2500公裏,用於對陸上戰略目標進行攻擊,從而使隻執行戰術任務的攻擊型核潛艇上升為兼戰術和戰略任務於一身的“多麵殺手”。
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打響,美國部隊首先發射巡航導彈打擊伊拉克的重要陸上目標,作為其航空母艦艦載機對陸進行攻擊的前奏。美國的攻擊型核潛艇也參與了用巡航導彈發起攻擊的作戰。1991年1月19日和2月6日,美國海軍的“路易斯維爾”號攻擊型核潛艇,兩次從紅海向伊拉克境內發射了共8枚巡航導彈。開創了攻擊型核潛艇遠程攻擊陸上目標的先河。
以上事例和戰例說明,攻擊型核潛艇以其本身的優越條件,正在承擔愈來愈多的任務,也正因為如此,它的發展、變化也更快,更加繽紛多彩。
美國海軍攻擊型核潛艇的發展
從世界上第1艘核潛艇誕生時起,美國海軍的攻擊型核潛艇已發展了4代:
第1代是采用傳統的高速潛艇艇型的二軸推進核潛艇,1955年-1958年建造的“鸚鵡螺”級、“海狼”級、“鰩魚”級都屬於第1代。
第2代是采用水中性能優異的水滴型艇型的一軸推進核潛艇,1959年-1961年建造的跳魚級屬於第2代。
第3代是從第2代艇型發展出來的,艇首裝備有大型聲呐,並造的“長尾鯊”級、“白魚”級、“鱘魚”級、“一角鯨”級、“利普斯科姆”級等5級均屬於第3代。
第4代是安靜性好,排水量增加較多,但仍能在水下高速航行的大型潛艇,這就是1967年起陸續服役的“洛杉磯”級。
各國潛艇
潛艇又叫潛水艇,具有良好的隱蔽性、較大的自持力、續航力和較強的突擊威力,因而在水中活動不易被發現,給人以神出鬼沒之感並能遠離基地獨立作戰。潛艇主要用於攻擊人、中型水麵艦船和潛艇,襲擊海岸設施和陸上重要目標,以及布雷、偵察、輸送偵察小分隊登陸等,是海軍的重要艦種之一。現代潛艇按作戰使命可分為戰略導彈潛艇、攻擊潛艇和特種潛艇;按動力分為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按排水量分為人型潛艇、中型潛艇、小型潛艇和袖珍潛艇。
“海狼”一級攻擊型核潛艇
“海狼”級潛艇是為了在21世紀接替“洛杉磯”潛艇而研製的。當時的目的是打破蘇聯核潛艇獨霸北極冰下的局麵,因此,它的主要性能適用在北極冰下潛航和作戰。“海狼”級艇是一種多種用途潛艇,但主要用於反潛。
冷戰結束,蘇聯作為作戰目標已無必要。又因為潛艇的造價猛漲至26億美元。因此,原計劃建30艘,耗資360億美元的計劃改為隻建3艘。用其餘經費發展另一新型潛艇來接替“海狼”的建造計劃。“海狼”從70年代末開始研製,首艇1989年10月開工建造,1996年8月服役,第2艘和第3艘將分別於1998年和2001年服役。
“百人隊長”核動力攻擊潛艇
90年代初,美國海軍開始設計新一代核動力攻擊潛艇“百人隊長”級NSSN,它是大型“海狼”(SSN-21)級攻擊型潛艇的低成本替代型。
預算緊張以及威脅環境的改變導致“海狼”項目早期終止,新潛艇不但要比“海狼”級潛艇便宜,而且設計和製造工藝非常靈活,能適應未來任務的需求。因為“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潛艇的建造已接近尾聲,NSSN成為美國海軍未來唯一建造的潛艇。
“百人隊長”級多用途隱身攻擊型核潛艇,正由通用動力公司加緊研製,1996年投入研製費為7.75億美元,首艇於1998年撥款建造,2003年下水,2004年服役。
預計1997-2001年,美國海軍將獲得38億美元研製和建造費。美國海軍之所以大力發展這種潛艇,一方麵是出於海上區域作戰的需要,另一方麵是使其潛艇保持世界領先水平。“百人隊長”級潛艇可擔負以下7項主要任務;(1)隱蔽攻擊;(2)反潛作戰;(3)支援航母作戰群;(4)反艦作戰;(5)隱蔽跟蹤、偵察;(6)隱蔽布雷;(7)特種作戰。
“阿庫拉”級攻擊型核潛艇
“阿庫拉”級攻擊型核潛艇是冷戰後期蘇聯海軍的產物,當時建造該型潛艇的目的是對付美國的“三叉戟”彈道導彈核潛艇。
它是在性能較好的V級潛艇上發展起來的前蘇聯海軍的第四代核潛艇。“阿庫拉”級潛艇特別強調了隱身設計,在建造4艘以後,進行了現代化改裝,重點仍然是減震降噪。改進後的“阿庫拉”級潛艇,綜合勝能更好、航行更加安靜。美國海軍的反潛預警係統經過長時間、多次對“阿庫拉”-II潛艇竊聽分析,認為其噪聲水平比美國最大先進的、經過改進的“洛杉磯”潛艇低得多,這是該級潛艇最成功的標誌之一。“阿庫拉”級潛艇備受前蘇聯海軍青睞,獲得大批建造,共約建15艘。
037型獵潛艇
037型獵潛艇是中國海軍裝備的以反潛武器為主要裝備的小型水麵戰鬥艇。主要用於在近海搜索和攻擊潛艇,以及執行巡邏、護航和布雷等任務。
037型獵潛艇滿載時排水量392噸,主要裝備有艦炮、火箭式深水炸彈發射炮、大型深水炸彈發射炮、投擲架和水雷等。
“俄亥俄”號潛艇
“俄亥俄”號潛艇是美國設計製造的第4代彈道導彈核潛艇,也稱“三叉戟”潛艇。該艇於1976年開工建造,1979年下水,1981年服役。
該艇長170.7米,寬12.8米,吃水深10.8米,水上航速20節,水下航速25節,下潛深度400米,裝料一次可連續使用9年,服役年限為30年。全艇人員編製133人,其中軍官16人。
艇載“三叉戟”導彈,每枚導彈含7-8個分導式彈頭,射程7400千米,可攻擊對方內陸縱深目標。艇上還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線導魚雷。
艇裝電子設備有衛星通信設備,能精確進行潛艇定位;還有船用慣性導航係統、導彈射擊指揮儀、魚雷射擊控製係統等;水聲器材有測深聲呐、通信聲呐等用以確定水中目標的精確位置。
“洛杉磯”號潛艇
“洛杉磯”號潛艇是美國海軍裝備的一艘最先進的攻擊型潛艇。該艇1964年開工建造,1974年4月下水,1976年服役。
艇長109.7米,寬10.1米,吃水深9.8米,水上航速32節,水下航速可達40節,下潛深度450米。潛艇裝一次燃料可連續航行6萬海裏。全艇編製人員127人,其中軍官12人。
潛艇上的武器裝備主要是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以用來發射反潛火箭、反潛魚雷、反艦導彈和巡航導彈等。可攜帶4枚“捕鯨叉”導彈、8枚“戰斧”導彈和2枚反潛魚雷。
艇上的電子設備有指揮儀、雷達接收機、對海警戒雷達、導航係統以及各種聲呐設備等。
“X”型袖珍潛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建造了一種“X”型袖珍潛艇。第1艘能完成攻擊敵艦任務的袖珍潛艇“X-3”號於1942年3月19日下水,後來又陸續建造了不少同類袖珍潛艇。
這種潛艇重39噸,艇長14.6米,最大直徑17米,分4個艙室:第1水密艙容納蓄電池組;第2水密艙是逃生艙;第3水密艙是艇長、技師、舵手的控製室;第4水密艙是主機房。
艇的兩舷裝有2噸可分離下來的阿馬泰克斯烈性炸藥。炸藥上帶有時鍾機構的計時導火索。
該艇水下潛航時,由電池提供推動螺旋槳旋轉的能源,水上航行則由當時倫敦公共汽車上使用的同型發動機帶動螺旋槳轉動,從而驅艇前進。
“英國前衛”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前衛”級潛艇是英國皇家海軍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英國第一組裝載“三叉戟”導彈的潛艇,首艇“前衛”號於1986年動工,1993年建成服役。共建造4艘。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水下排水量達1.5萬噸。長150米、寬13米、吃水12米,為當今歐洲最大的核潛艇。動力裝置為1座PWRZ壓水堆與2台蒸汽輪機,單軸,泵噴推進器,水下航速25節。編製135人。
該級艇裝有16枚“三叉戟”II(DS型)彈道導彈,射程1.2萬千米,戰鬥部為8個分導式核彈頭,每枚彈頭相當於150ktTNT當量,圓概率誤差90米。艇首部還有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射程65千米的“矛魚”重型線導魚雷。
“法國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凱旋”級是法國海軍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首艇“凱旋”號於1989年動工,1996年3月建成服役。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水麵排水量1.264萬噸,水下排水量1.4335萬噸。長138米、寬125米、吃水10米。動力裝置為1座K-15-體化壓水堆,功率150萬馬力;2組汽輪發電機組;1台主推進電動機,功率4.15萬馬力,采用泵噴推進器,單軸,水麵航速20節,水下航速25節,下潛深度據稱可達500米。編製111人。該級艇裝有:16杖M45型彈道導彈,射程5300千米,帶6個分導式熱核彈頭,每個彈頭威力為150ktTNT當量;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L5Mod3型反潛魚雷和SM39“飛魚”潛艦導彈。可混裝18牧魚雷和導彈。
登陸作戰艦艇
登陸作戰艦艇是專用於海上登陸作戰的艦艇,也稱兩棲作戰艦艇。種類很多,有登陸艦、登陸艇、運輸艦、兩棲攻擊艦、兩棲指揮艦、兩棲貨船等。用於輸送登陸部隊、登陸工具、戰鬥車輛及其他武器裝備。登陸艦和登陸艇,均具有直接登陸能力,是用於小規模登陸作戰的主要艦種。
運輸艦、兩棲貨船等,不具有直接登陸能力,是用於遠程、大規模登陸作戰的艦種。兩棲攻擊艦,用於輸送登陸兵進行登陸。兩棲指揮艦,用於登陸作戰中對整個登陸編隊實施指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及以後的海上登陸作戰,登陸作戰艦艇均發揮了巨大作用。
兩棲攻擊艦
兩棲攻擊艦是攜載直升機用於輸送登陸部隊及裝備的登陸艦船,也稱直升機登陸運輸艦。主要是使用直升機輸送登陸兵進行垂直登陸,以提高登陸作戰的突然性、快速性和機動性。
艦上飛行甲板能同時起降7-8架直升機。飛行甲板下方為機庫和登陸車輛庫等。直升機和車輛由機庫中的升降機運送到飛行甲板,登陸兵住艙有通道可直達登機部位。
艦上還有指揮中心、導航設備和較齊全的醫療設施等。
美國建造的“硫黃島”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為1.83萬噸,最大航速23節,可攜載20架直升機、4處垂直、短距起落飛機,艦上還裝有艦空導彈和76毫米艦炮;還可載運2000名登陸兵及武器裝備。
登陸艦艇
登陸艦艇是在登陸作戰時,輸送登陸兵力及其武器裝備和補給品到敵岸的艦艇,亦稱兩棲艦艇。登陸艦艇可分為登陸艇、登陸艦、登陸運輸艦和登陸指揮艦等。
登陸艇可以在無靠岸設施的敵方灘頭陣地搶灘登陸,將所載人員或武器裝備物資直接送上岸。按照排水量區分,有小型、中型和大型。/J‘型登陸艇能夠裝載3O餘名登陸兵或3噸左右物資。中型登陸艇能夠裝載坦克1輛,或登陸兵200名,或物資數十噸。大型登陸艇能夠裝載坦克3-5輛,或登陸兵數百名,或物資100-300噸。可作為登陸運輸艦和大型登陸艦的登陸工具之一,在由艦到岸的登陸作戰中,換乘登陸艇突擊L陸。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出現了多種型號的登陸艇。大戰中,美、英、日等國建造登陸艇約10萬艘。
登陸艦有大型和中型兩種。大型登陸艦能裝載坦克10-20輛,不能直接登陸,主要用於遠程大規模登陸。1940年英國專門設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大型登陸艦。此後,一些國家相繼建造登陸艦。美國由於在遠離木士條件下參戰,所以建造了大量的登陸艦,僅LST級大型登陸艦就有1000多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登陸艦的技術發展很快,種類型號越來越多,有船塢登陸艦、兩棲攻擊艦等。現代登陸艦還設置了直升機平台,裝備了航空導彈,采用了側向推進器、變距螺旋槳和新型登陸裝置,戰術技術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登陸運輸艦和登陸物資運輸艦,屬於單一裝載的運輸艦,現已很少建造。船塢式登陸運輸艦亦稱船塢登陸艦,可攜載大型登陸艇數艘,或中型登陸艇10-20艘,或兩棲車輛40一扣輛。直升機登陸運輸艦亦稱兩棲攻擊艦,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垂直登陸理論的發展,首先由美國用航空母艦改裝而成。60年代,美國建造的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是最典型的兩棲攻擊艦。綜合登陸運輸艦亦稱通用兩棲攻擊艦,可用其攜載登陸艇、兩棲車輛和直升機,同時實施由艦到岸的平麵登陸和垂直登陸。該艦種是在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可以實現均衡裝載的要求。
各國登陸艦艇
“藍嶺”號兩棲指揮艦
“藍嶺”號兩棲指揮艦是美國設計製造的一艘較新型的作戰指揮艦。主要任務是在登陸作戰中用作兩棲特遣部隊和登陸部隊指揮官的旗艦。該艦於1967年開始建造,1970年服役,1987年實現現代化改裝。
該艦滿載時排水量1.8372萬噸,全艦長196.2米,艦寬32.9米,航速23節,續航力1.3萬海裏。
艦載武器裝備主要有“海麻雀”對空導彈發射架2座,雙聯裝76毫米炮2座,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程武器係統2座,以及多用途直升機一架。
艦上還裝有一整套先進的計算機係統和複雜的通信設備,保證了司令部能通觀全局,迅速、準確地反映和處理各種作戰情況,指揮部隊的作戰行動。
“藍嶺”號指揮艦,除本艦人員821名外,還有司令部人員170-190名。艦上有幾大作戰指揮部門:
(1)兩棲作戰部隊指揮區。這是艦上的指揮中心,設有大型情況顯示屏,用以顯示雷達情報和戰術情況,供指揮員作出判斷定下決心。
(2)登陸部隊指揮區。用以監視登陸突擊部隊的戰鬥發展情況,並對登陸部隊的行動進行調整和指揮。
(3)登陸作戰室。
(4)火力支援協調中心。
(5)戰術航空兵控製中心。
(6)戰鬥情報中心。
(7)水麵與反潛作戰協調中心。
(8)聯合通信中心。
(9)聯合情報中心。艦上各艙室寬敞舒適,工作和生活條件良好。艦上還裝有減搖水櫃,在低速航行時也能保證艦體平穩。
“塔拉瓦”號通用兩棲攻擊艦
“塔拉瓦”號通用兩棲攻擊艦是美國70年代設計製造的一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新型航空母艦型多用途兩棲作戰艦隻。滿載時排水量3.93萬噸。以直升機攻擊為主的兩棲攻擊艦、以運載大型登陸艇為主的兩棲運輸塢艦和兩棲貨船等多種兩棲艦船的功能全部綜合在該艦上。
寬闊的飛行甲板上,可供9架“海馬”式大型直升機或12架“海騎士”直升機起降。機庫內可容納30架“海騎士”直升機或25架AV-SA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在飛行甲板上還可停放8艘機械化登陸艇和10艘車輛人員登陸艇。機庫下麵是供登陸艇用的大型濕船塢,長82米,寬24米,船塢內可容納4艘大型通用登陸艇,或6艘機械化登陸艇。該艦總共可載各類登陸艇約40艘。在大而深的貨艙內,裝有大量物資和器材;住艙內能容納一個加強營的陸戰隊員,2000張床位,供登陸部隊使用。艦上的醫療設備比較齊備,有2間主手術室,1間緊密手術室,2間X光室,以及血庫、隔離病房等。飛行甲板上還設有傷員收容所,並有專用升降機轉送傷病員。
“塔拉瓦”號攻擊艦自身的武器並不強,隻有2座“海麻雀”對空導彈發射架,3座127毫米單管速射炮和6座20毫米單管速射炮。艦上指揮控製係統十分完備,裝有兩棲戰術數據綜合係統,它兼有戰術數據係統和信息管理係統的功能,可輔助艦上司令部直接指揮兩棲作戰。艦上除設有作戰室外,還有登陸部隊行動管製室、火力支援控製室、戰術飛機協調室、通信室、情報中心等指揮機構。
蘇聯“伊萬·羅戈夫”級兩棲運輸塢艦
伊萬·羅戈夫(Ivanrogov)級,是蘇聯仿西方兩棲船塢登陸艦建造的一型兩棲運輸塢艦。1978-1982年間共建造3艘。
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1.26萬噸。長158米、寬24.5米、吃水6.5米。動力裝置為2台燃氣輪機,功率4.8萬馬力,雙軸,航速25節,續航力為4000海裏/且呂節。編製250人。
該級艦裝有:l座雙聯裝SA-N-4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管76毫米炮;l座122毫米BM-21炮;2座20管裝火箭發射架;4座6管30毫米炮;4架K-29“蝸牛”B直升機。該級艦設有首舌門,具有衝灘能力,坦克甲板尺寸為長61米、寬14米,可裝載20輛坦克。尾門打開進入塢艙,塢艙長76米、寬14米,可裝載4艘天鵝級新型氣墊登陸艇和1艘機械化部隊登陸艇。可投送522名海軍陸戰隊員。
俄羅斯“波默尼克”級氣墊登陸艇
“波默尼克”級是俄羅斯海軍現役大型突擊運輸氣墊艇,是鸛級氣墊艇的改型,采用通長甲板,首尾均備有裝卸貨物的跳板。首艇於1988年建成服役,共建造2艘。
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550噸。長57米、寬25.6米。動力裝置采用3台渦輪發動機和3部導管螺旋槳,航速60節,續航力為300海裏/55節。編製27人。
該級艇裝有:2座四聯裝SA一N一5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6管30毫米“加特林”近防武器係統;2座122毫米火箭深彈發射裝置;2條布設水雷的雷軌,共攜帶80牧水雷。
可攜載3輛主戰坦克,或10艘人員裝甲運輸車外加230名士兵。總載重量130噸。
法國“尚普蘭”級小型登陸艦
“尚普蘭”級是法國小型登陸艦和支援艦。於1974-1987年間共建造5艘。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750噸,滿載排水量1330噸。長80米、寬13米、吃水2.4米。動力裝置為2台柴油機,急功率3600馬力,M軸,航速16節,續航力為4500海裏/13節。編製43人。
該級艦裝有:2座雙聯裝“西北風”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博福斯”40毫米炮;1門81毫米迫擊炮;2挺12.7毫米機槍;1架SA319B“雲雀”III直升機。可投運138名兵員、12輛車輛、350噸物資。
英國“無恐”級兩棲船塢登陸艦
“無恐”級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兩棲船塢登陸艦。首艦“無恐”號於1962年動工,1965年建成服役,共建造2艘。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1.106萬噸,滿載排水量1.212萬噸。長158.5米、寬24.4米、吃水6.2米。動力裝置為2台渦輪機,功率2.2萬馬力,雙軸,航速21節,續航力5000海裏/20節。編製550人。外加22名空勤人員、88名海軍陸戰隊員。該級艦裝有:2座四聯裝”海貓”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MK15型6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武器係統;2座雙管“厄利孔”30毫米炮;2座“厄利孔”20毫米炮;4架HC4“海王”直升機。可投送380-400名兵員,15輛主戰坦克,7輛3噸級卡車。登陸艇有:4艘MK9通用登陸艇,4艘MK3車輛及人員登陸艇。
導彈艇
導彈艇是以艦載導彈為主要武器用於近海作戰的小型戰鬥艦船。可對敵大、中型水麵艦船實施導彈攻擊,也可擔負巡邏、警戒、反潛、布雷等任務。
導彈艇噸位小,航速高,機動靈活,攻擊威力大。排水量數十噸至數百噸,航行速度30-40節,有的可達50節,續航能力500-3000海裏。導彈艇多數采用高速柴油機,有的采用燃氣輪機或燃氣輪機一柴油機聯合動力裝置。
艇上裝有巡航式艦對艦導彈2-8枚,20-76毫米艦炮2座,各種魚雷、水雷、深水炸彈和艦對空導彈等。
此外,還有搜索探測、武器控製、通信導航、電子對抗和指揮控製自動化係統。
第一艘導彈艇是前蘇聯在50年代末由魚雷艇改裝而成的,艇上裝有艦對艦導彈。導彈艇在實戰中使用是在1961年中東戰爭,10月21日,埃及用“蚊子號”導彈艇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大型驅逐艦,開創了以小艦艇擊沉大軍艦的首次戰例。而後導彈艇多次用於實戰。
各國導彈艇
美國“飛馬座”級導彈艇
“飛馬座”級是美國海軍的大型導彈水翼艇。首艇“飛馬座”號於1973年動工,1977年建成服役。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218噸,滿載排水量240噸。長40.5米、寬8.6米、排水航行艇體吃水1.9米。其翼航主機采用1台LM2500型燃氣輪機,功率1.8萬馬力,噴水推進方式,翼航速度50節;排水航行主機采用2台柴油機,功率1600馬力,航速12節,續航力為700海裏/40節、1700海裏/9節。編製21人。該組裝有:2座四聯裝“捕鯨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l座MK75型單管76毫米炮;2座MK34型箔條火箭發射裝置。
蘇聯“黃蜂級”導彈艇
“黃蜂級”是蘇聯海軍於1959-1969年間建造的中型導彈艇。建造黃蜂I型、黃蜂II型共300艘,是世界上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種導彈艇。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165噸,滿載排水量210噸。長39米、寬7.8米、吃水1.8米。動力裝置I型為3台M503A高速柴油機,總功率為1.2萬馬力;II型為3台M504型柴油機,總功率1.7萬馬力。
該級艇裝有4座“冥河”艦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管20毫米炮;航速38-40節,續航力800海裏/30節。編製30人。該艇隻能在近海作戰,但發射的“冥河”導彈準確性高,殺傷力大。
德國“信天翁”級導彈艇
“信天翁”級是德國海軍現役大型導彈艇。首艇“信天翁”號於1976年建成服役,至1977年總共建造了10艘。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398噸。長57.6米、寬7.8米、吃水2.6米。動力裝置為4台MTU柴油機,4軸,總功率1.77萬馬力,航速40節,續航力為1300海裏/30節。編製40人。該級艇裝有:2座雙聯裝MM38“飛魚”艦艦導彈發射裝置;2具533毫米尼魚雷發射管,發射“海豹”線導魚雷;2座單管“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
意大利“鷂鷹”級導彈艇
“鷂鷹”級是意大利海軍的水翼導彈艇。首艇“鷂鷹”號於1974年建成服役。至1983年共建造7艘。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60萬噸。長24百米、寬7米、吃水1.6米,4.4米。動力裝置在水翼航行時采用1台燃氣輪機,功率4250馬力;排水航行時采用1台柴油機,功率290馬力。航速48節,8節。續航力為400海裏/45節、1200海裏/8節。編製10人。
該級艇裝有:2座“奧托馬特”艦艦導彈發射裝置;l座“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
伊朗“石弩”級導彈艇
“石弩”級是伊朗海軍的導彈艇,屬法國女勇士II級係列。伊朗海軍1974年2月向法國訂購12艘。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275噸。長47米、寬7.1米、吃水1.9米。動力裝置為4台柴油機,功率1.44萬馬力,航速35節。編製對人。
該級艇裝有:2座雙聯裝“捕鯨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l座76毫米炮;正座40毫米炮。
以色列“海茲”級導彈艇
“海茲”級是以色列海軍的大型導彈艇,又稱薩爾4.5型。首艇“羅馬特”號於1981年建成服役。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488噸。長61.7米、寬7.6米、吃水2.5米。動力裝置為4台MTU柴油機,總功率l.66萬馬力,4軸,航速31節,續航力為3000海裏/17節、1500海裏/30節。編製53人。該級艇裝有:2座雙聯“捕鯨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6座“迦伯列”艦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16或32單元“巴拉克”I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1座MK15型6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武器係統;1座“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2座“厄利孔”20毫米炮;1座雙管20毫米炮;2或4挺12.7毫米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