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軍備競賽(1 / 3)

第一代導彈

二戰時期,德國在研製V-1和V-2導彈的同時,還研製了用來對付英美轟炸機群、比高射炮更有效的地空導彈,如“龍地草”和“萊茵女兒”導彈,以及反坦克、反艦導彈等。這些導彈在進入應用階段之前,戰爭就結束了。

戰後,美、蘇等國在V-2導彈的基礎上,開始發展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第一代導彈是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主要是戰略導彈和防空導彈。如美國的“宇宙神”、“大力神”,蘇聯的SS-6洲際導彈等。導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地麵存放和發射,易被來襲導彈擊毀;使用液體推進劑,隻能在發射前臨時加注,發射速度太慢;命中精度低,國際公算偏差為3000-8000米。這一階段的遠程、高空防空導彈有美國的“奈基”I、“奈基”II和蘇聯的“薩姆”防空導彈。這些導彈已開始采用固體燃料。第一代導彈是目視瞄準、手控有線製導的反坦克導彈。

第二代導彈

第二代導彈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這一代導彈將陸基導彈由地麵發射改為地下井發射;潛射導彈由水麵發射改為水下發射。美國有陸基洲際導彈“民兵”II,水下發射的潛地導彈“北極星”A2。蘇聯在此期間發展了SS-9、SS-11、SS-13陸基洲際導彈和SS-N-4、SS-N-5潛地導彈。與此同時,還發展了對付中低空目標的防空導彈。第二代反坦克導彈也提高了命中精度,同時發展了車載、機載反坦克導彈。

第三代導彈和第四代導彈

第三代導彈是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發展了集束式和分導式多彈頭。采用了激光、毫米波等製導係統,由導彈自己追蹤目標。

第四代導彈是20世紀70年代初研製的,機動發射的陸基戰略彈道導彈。如美國的“潘興”II導彈、蘇聯的SS-20導彈等,都是采用車載機動發射。此外,還加緊機動式多彈頭研究。

目前,戰略導彈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用於戰爭威脅和最後解決事端的打擊武器。戰術導彈也已成為戰場各種武器中射程最遠、命中精度最高、殺傷力最大、最難進行有效防禦的一種武器。

軌道式導彈

軌道式導彈是將彈道式導彈的彈頭送入地球衛星運行的軌道上並控製彈頭在目標區上空製動,使其再入大氣層以攻擊目標。由於彈頭運行的軌道通常不足一圈,所以又叫部分軌道武器。軌道導彈和洲際導彈沒有多大區別,隻是彈頭和製導係統更複雜一些。

1957年8月對日,蘇聯的P-7洲際導彈發射成功。接著又研製成功SS-9洲際導彈。

與此同時,1958年11月,美國阿特拉斯導彈,在經過幾次失敗之後,首次試飛9000千米成功。它重約100噸,速度是音速的1.5倍。同年12月,又將一顆阿特拉斯導彈送入地球軌道。

1959年12月,它的飛行距離達1萬千米。此外美國還研究了大力神土星和新星等大型導彈。

這些大型洲際導彈都可視為軌道式導彈。軌道式導彈可以攻擊地球上的任意目標,突防能力很強。因為在製動發動機點火使彈頭下降前,反導係統無法判斷軌道導彈究竟從哪一點開始下降進行攻擊,由於它的軌道比彈道導彈的軌道低的多,從開始下降到擊中目標的時間隻有幾分鍾,因而造成對方的反導係統來不及反應就被擊中。不足的是,軌道導彈有效載荷小,技術複雜,為使彈頭入軌,導彈必須加速到7.9千米/秒,需要較大的運載火箭。

另一方麵,軌道導彈還要求有技術更為複雜的製導設備,否則就不能準確地控製彈頭進入目標區的投放點。

潛地導彈

潛地導彈是由潛艇在水下發射的導彈,它是戰略導彈中生存能力最強的武器係統。潛地導彈可以實施首次核突擊,也可以作為戰略預備力量進行第2次核打擊。現役潛地導彈射程為1600-9100千米,配有單彈頭、集束式和分導式多彈頭,當量通常為50-160萬噸,采用慣性或星光製導,命中精度為230-1500米。目前較先進的潛地導彈,有美國的“三叉戟”I,采用3級團體火箭發動機,射程74千米,攜帶8個分導式彈頭,星光慣性製導,命中精度為230-500米;俄羅斯的SS-N-20,采用3級團體火箭發動機,射程8300千米,攜帶12個分導式彈頭,命中精度為350米。

短程彈道導彈

短程彈道導彈屬於地地戰術導彈範疇,射程一般在1000千米以下,可攜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主要用於攻擊地麵炮兵射程之外的固定及活動目標,如核武器發射陣地、前沿飛機場、坦克集群、部隊集結地、固定防空陣地、交通樞紐等。最著名的現役短程地地戰術導彈有:蘇聯的“蛙”7、SS-21、“飛毛腿”B、SS-23、“薄板”、SS-22;美國的“長矛”、“潘興”IA;法國的“哈得斯”等。

“戰斧”係列巡航導彈

“戰斧”係列巡航導彈包括“戰斧”多用途巡航導彈。

“戰斧”多用途巡航導彈BGM-109/AGM-109是美國1972年開始研製的一種兼有戰略和戰術雙重作戰能力,可從海、陸、空多種發射平台發射的多用途巡航導彈武器係列。迄今已研製開發了18種型號。

其中,BGM-109A是由潛艇從水下發射的對地攻擊型巡航導彈,BGM-109B是由水麵艦艇或潛艇發射的反艦型戰術導彈,BGM-109C是由水麵艦艇或潛艇發射的對地攻擊型戰術導彈,BGM-109D為地麵機動發射的巡航導彈。1983年12月,首批96枚BGM-109G部署在英國,1984年5月又將122枚部署於意大利。

按原計劃美國海軍采購了“戰斧”導彈3994枚,其中BGM-109A,758枚;BGM-109B,593枚;BGM-109C,1486枚;BGM-109D,1157枚。每枚定價約110萬美元。“戰斧”導彈已部署在140餘艘潛艇和水麵艦艇上。

“戰斧”導彈對付的目標主要是陸上戰略目標和高價值嚴密設防目標;海上水麵艦艇與航母編隊。

各型“戰斧”導彈的射程分別為2500千米(A)、556千米(B)、1300千米(C)、875千米(D)巡航高度分別為:7.6-15.2米(海上)、10-250米(陸上),巡航速度最大0.72倍音速,最小0.6倍音速;命中精度分別為:30-80米(A)、6-10米(C和D)。

“戰斧”導彈長6.172米(有助推器)、5.563米(無助推器),彈徑527毫米,翼展2.654米,發射重量約1450千克,戰鬥部可裝熱核彈頭或高爆穿甲或子母彈頭等。製導係統采用慣性加主動雷達導引頭等。動力裝置A,C,D采用渦扇發動機加固體火箭助推器,B采用渦噴發動機加固體火箭助推器。

其中,BGM-109C可攜450千克常規彈頭,也可攜載BLU-97B型多用途子母彈,內裝166個能全方向、多目標定時攻擊起爆的子彈頭,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發射的280枚導彈都是BGM-109C型。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的軍艦共攜載500餘枚“戰斧”導彈,1991年1月17日淩晨3時發射的第一批52枚導彈命中概率高達98%以上。反艦導彈

“阿斯洛克”RUR-SA導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由水麵艦艇發射的短程彈道式反潛導彈,1961年開始裝備。

該彈製導方式采用程序控製加音響尋的製導。主要由程序機構和分離機構組成。動力裝置為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

該彈有MK1和MK2兩種類型。

MK1型彈長3.94米,彈徑349毫米,翼展838毫米,發射重量427.74千克,射程3.2-9千米,飛行速度為近音速,作戰負荷為1枚MK17核深水炸彈,重126千克,其當量為1千噸級,能擊毀離爆心3-9千米的潛艇。

MK2型彈長4.5米,彈徑336.7毫米,翼展838毫米,發射重量486.25千克,射程1-8千米,飛行速度接近音速,作戰負荷為一枚MK44或MK46魚雷。MK44魚雷重233千克,航速30節。MK46魚雷重270千克,最大航程11千米,航速33節。反坦克導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陸軍武器局為了對付蘇聯坦克,於1944年2月3日製定了一項研製新武器的應急計劃,其中的一個項目稱作“小紅帽”。1944年9月,“小紅帽”樣彈研製成功,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反坦克導彈。隨後經過幾個月的試驗與改進,“小紅帽”反坦克導彈開始成批生產,導彈代號為X-7。但是這種新式武器還沒來得及在戰場上使用,戰爭就結束了。

X-7導彈長950毫米,發射重量9000克,導彈直徑150毫米,翼展600毫米,全重15千克,射程1000-1500米。其鼻錐部為空心裝藥戰鬥部,內裝2500千克炸藥,配有觸發引信。導彈穿甲厚度最大可達200毫米。其彈體短而粗,呈流線型,彈上裝有陀螺儀和雙推力發動機。起飛發動機的推力為68千克,工作時間2.5秒;續航發動機推力為5500千克,工作時間為8秒,起飛級裝有電火帽點火藥盒;續航級用的是帶包覆層的單根藥柱,靠起飛級的燃氣點火。彈體兩側各有一翼,翼的後緣有襟翼,導彈在飛行中可產生每秒兩轉的轉速,以保持飛行的穩定性。翼梢裝有線管,線管外有整流罩,線管上統有漆包線以傳遞指令。導彈尾部還有一根長而彎曲的尾杆,端部裝有舵機。發射製導裝置由發射架和控製箱組成。在導彈飛行時,射手用目視跟蹤導彈和敵坦克,通過操縱控製箱上的兩個操縱手柄發出控製指令,以控製導彈航向。射手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用手柄不斷給出方向修正指令,直到導彈命中目標。

坦克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法國製造出自己的坦克並用於攻防作戰。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兩國製造了數千輛坦克,主要型號有英國的IV型、A型坦克,法國的“聖沙蒙”、“雷諾”坦克等。其中“雷諾”型坦克生產了3000多輛,因其作戰可靠性較好,戰後為其他國家所仿效。

早期這些坦克,全重7-28噸,火力較差,一般裝有1-2門中小口徑火炮和數挺機槍,有的隻有幾挺機槍。坦克最大時速僅6-13千米,最大行程也隻有35-64千米。裝甲厚度為5-30毫米,抵禦早期火炮的襲擊還可以。

坦克改變了戰爭的規模和作戰方式,標誌著機械化戰爭時代到來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國都已經研製並裝備了各種型號的坦克,其中以輕型坦克為最多,也有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履式”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結構的重型坦克。

這一時期的坦克型號主要有英國的“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十字軍”巡洋坦克,法國的“雷諾”R-35輕型、“索馬”S-35中型坦克,蘇聯的T-26輕型、T-28中型坦克,德國的PZKPFW-III輕型和PZKPFW-IV中型坦克等。它們比早期的坦克先進多了,一般戰鬥全重9-28噸,最大時速可達到20-43千米,最大裝甲厚度為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德國的TIV型坦克達到75毫米,蘇聯的T-28型坦克裝有76毫米炮,無論技本還是戰術性能都有空前的提高,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集團大戰作好了準備。

二戰中的著名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使用大量坦克進行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出現了有幾千輛坦克參加的坦克大戰;在北非戰場及諾曼底戰役、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交戰雙方共生產了30多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由於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火器的激烈對抗成為重要作戰形式,坦克技術與性能得到迅速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聯的T-34中型、HC-2重型坦克,德國的“豹”式中型、“虎”式重型坦克,美國的M4中型坦克,英國的“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等。

二戰時期坦克的性能

二戰中的坦克普遍采用裝有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毫米和88-122毫米,主要彈藥是榴彈、尖頭或鈍頭穿甲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破甲彈,破甲能力大為提高,對於坦克對抗和轟擊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尤為適宜。這一時期的坦克發動機的功率多為260-525千瓦,最大速度2-64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100-300千米,可深入敵方縱深作戰,對於擴大戰果、全麵控製戰場局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所有坦克均較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車體造型設計上有了較大改進,特別注重將車體前部易受攻擊的部位設計成使炮彈容易滑脫的斜麵甲板。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的大量使用,使戰場成為新型坦克的試驗場,坦克性能得到迅速檢驗和改進提高。大戰後期的坦克在機動性能、火力配置、防護能力諸方麵都已經相當成熟,並且成為陸地突擊作戰的主宰武器。

最早的無人坦克

最早的無人坦克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

1943-1945年,德軍曾在少數重型坦克營裝備有BIV無線電操縱爆破坦克,支持“虎”II式戰鬥坦克。這種坦克內無乘員,最大裝甲厚度為150毫米,車長僅有335米,車寬也隻有1.8米,車高1.25米,車重3.6噸。用無線電遙控操縱,車輛也用履帶行走,可以逾越較淺窄的塹壕和爬越鐵絲網等障礙物,用來爆破碉堡、排雷和破壞普通坦克炮火所不及的野戰工事,支援地麵突擊部隊的進攻。這種坦克前甲板上攜帶450千克炸藥,駕駛到爆破地點,借遙控裝置從車上拋下炸藥後駛回,然後由定時引信或無線電信號引爆。無線電操縱的距離可達2千米。這種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戰中曾得到應用,但效果較差,並不像德國人想象得那樣厲害,而且操縱裝置複雜,易受戰場其他無線電信號幹擾,影響遙控定位的準確度,所以戰後不再研製生產。

空投坦克

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設計師克裏斯蒂想製造一種裝有翅膀和推進式螺旋槳的坦克飛機,但沒成功,因為坦克和飛機結台之後降低了這兩種兵器的作戰效能。

1935年,蘇聯發展了一種T-27型袖珍坦克,用飛機運輸,然後用降落傘空投到局部戰場上,對敵突然實施強火力攻擊,取得意外成功。它比坦克飛機實用得多,特別是直升機用於戰爭後,這種吊裝式坦克可以隨時起吊運往別處再度作戰,使坦克成為機動性極強的重型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用降落傘空投或用直升機吊運坦克、裝甲車和自行火炮進行“蛙跳”式作戰已成為陸地戰的重要戰術形式。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中都廣泛使用這一戰術,屢建戰功。

坦克上的火炮

坦克炮是一種安裝在坦克上的加農炮,分線膛炮和滑膛炮兩種,多用於直瞄射擊,彈道平直,具有方向射界大、發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穿甲威力強和火力機動性好等特點。

坦克炮大都采用旋轉式炮塔,既可保護乘員免受敵火力損傷,又可使火炮360°環射。坦克炮仰角一般僅有20°-30°。此外,受坦克車內空間的限製,坦克炮所帶的炮彈一般為40-50發左右,裝彈最多的英國“挑戰者”坦克,也僅為62發,這是它不及榴彈炮或迫擊炮的地方。坦克炮主要任務是反坦克,以在1000-2000米近距離格鬥為主,遠距離則由各種反坦克導彈去完成。坦克炮射擊時坦克可以停止前進,也可以進行行進間射擊。

從坦克投入戰爭以來,坦克炮的口徑越來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57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85毫米,目前最大為125毫米。在滑膛式坦克炮中,口徑最大的是蘇聯T-72、T-80等主戰坦克,均采用125毫米滑膛炮。在線膛式坦克炮中,目前口徑最大的是英國“挑戰者”號裝備的120毫米線膛炮,改進前的美國MI坦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均采用105毫米線膛炮。

不斷發展的坦克家族

20世紀70年代以後,各國對60年代裝備的坦克作了改進,出現了美國的M60A3、聯邦德國的“豹”IA4、英國的“酋長”改進型、法國的AMX-30B2等。這些坦克主要改進了彈藥和火控係統。

同時,各國還研製生產了一批性能優越的新型坦克。最為典型的有蘇聯的T-72、T-72M、T-72M1、T-80和T-90,美國的M1、M1A1和M1A2,德國的“豹”II,英國的“挑戰者”,法國的“勒克萊爾”,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74式、90式。這些主戰坦克大部分是20世紀80年代服役的,它們代表了當今世界主戰坦克的最高發展水平。

在對坦克進行改進時,蘇軍強調坦克的火力,坦克火炮口徑最大,外形低矮,重量比較輕。美國、德國則更加注重火力、機動、防護的綜合性能,重視火控性能的發展,講求行進間射擊和首發命中,發動機功率比較大,較早采用複合裝甲。這些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一般為40-60噸,“挑戰者”坦克達62噸,是當前世界上最重的一種坦克。

主戰坦克乘員一般為3-4人。武器配備,一般采用105-125毫米滑膛或線膛炮。主戰坦克火炮口徑最大的是蘇聯的T-72坦克,能夠達到125毫米。采用的炮彈種類有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和榴彈等,初速一般為730-1800米/秒。初速最高的也是蘇聯的T-72坦克,發射穿甲彈時可以達到1800米/秒。這些最先進的主戰坦克火炮的直射距離一般在2100米以內,彈藥基數為39-60發。它們的越野速度為35-55千米/小時,最大速度可以達到46-72千米/小時。其中德國的“豹”II和美國的MI坦克速度最快,可以達到72千米/小時。

現代坦克

現在的坦克,鋼殼更厚了。有些坦克炮塔前麵的裝甲厚達250毫米以上。有些坦克還采用象夾心餅幹似的多層複合裝甲。這種裝甲的裏、外層是鋼或其他金屬,中間是陶瓷一類的非金屬材料,使它抗穿透能力提高了好幾倍。

此外,使坦克的身材變矮些,也是一種提高防護能力的有效辦法。所以世界各國製造的坦克,個頭一代比一代矮。現在世界上最矮的坦克是瑞典的S型坦克,身高隻有1.9米。

在加強火力方麵,現代坦克炮的口徑越來越大,從85毫米到125毫米,有的甚至達到152毫米。這樣,它的火力就越來越猛,威力也相應增大了。

這些大口徑的坦克炮,能夠發射各種高效能的穿甲彈和破甲彈,有的還能發射反坦克導彈,所以坦克炮是用來打敵方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一些新型的坦克上都裝備了現代化的人控係統,包括電子彈道計算機。激光測距機、紅外夜視儀、自動裝彈機等等,能使坦克無論在雲霧天或黑夜裏,或行駛在陡坡溝壕中,都能很快地捕捉目標進行射擊,在幾秒至十幾秒鍾的時間內將目標摧毀。火力和準確性都大為提高。

現代坦克每小時能跑四五十千米,有時甚至達八九十千米。即使在土質鬆軟的沙地上,它也能像走平地一樣馳騁自如,每小時跑三四十千米。

現代坦克的機動靈活性好,還表現在加速性能方麵。即它從靜止起動到加速為32千米/小時,隻需要六七秒鍾,這是相當靈巧和快速的。這樣,當導彈或炮彈向它襲來時,它或是作蛇形運動,或是突然加速前進,從而使導彈或炮彈撲空,避免挨打。

當然,坦克自身也有弱點,其一是頂蓋和車底的裝甲薄,容易被擊穿。其二是坦克的內髒虛弱,這也是一個容易被擊中的部位。坦克的肚子甲裝了不少炮彈、燃料和其他易燃、易爆的物品,坦克的尾部還裝有發動機。一旦中彈,就會引起燃燒和爆炸。其三是鐵腳板履帶比較脆弱。如果履帶被炸斷了,坦克就會癱瘓在地,寸步難行,幹等著挨打。

坦克雖然有這些不足之處,但和它的特長比起來畢竟是次要的。從坦克在現代地麵戰爭中所取得的戰績和它發揮的突出作用來看,它無愧於“活動的鋼鐵碉堡”的稱號。

未來的隱形坦克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和陸軍戰車製造部門,一直秘密進行隱形坦克技術的研究。盡管隱形坦克要到2000年以後才可能部署,但美國陸軍和工業界在隱形坦克技術的研製與試驗方麵已經獲得進展。曾經研製出的一種由高強度S-2型玻璃纖維加熱固性聚酯樹脂壓成的複合材料,已於1989年6月用它製成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這種材料對光波和雷達波反射比金屬弱,可製成最佳隱形結構外形,能減弱坦克的熱輻射信號,並使車內噪聲降低5-10分貝。坦克的隱形技術之一是降低坦克紅外輻射。主要措施行采用熱損耗較小的發動機在燃油中加人添加劑,使排氣的紅外頻譜大部分處於大氣窗口之外;改進通風和冷卻係統,降低坦克溫度等等。二是在坦克表麵塗敷迷彩或掛偽裝網。迷彩有的兼有吸波作用,可降低坦克的目視發現概率,還可減弱坦克的紅外輻射。三是降低坦克噪聲。如M1A1坦克采用噪聲較小的燃氣輪發動機,坦克結構設計引入隔音、消音技術等。

在未來的坦克作戰性能方麵,機動性、裝甲防護能力、火力強度固然仍作為坦克的重要指標,但隱形能力對於坦克的自我保護和隱蔽近敵作戰,已成為各個國家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現代機器人坦克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英等國開展了機器人坦克的研究。1983年美國陸軍公布的《裝甲戰車科學技術規劃》,將戰車機器人列入發展規劃。

軍用機器人車輛可以用6個輪子,也可以采用履帶作為運動裝置。這種車輛的行駛有的是采用遙控設備來駕駛車輛,有的是把轄區內的地形圖輸入電腦。車輛上的攝像機隨時把所在地地點地形拍攝下來送入電腦,電腦把攝下來的地形與記憶的地形進行比較判斷,給出控製指令,使車輛沿要求的道路行駛。車上裝有能自動發射的武器係統。若是隻想使入侵者喪失戰鬥力,就用高音喇叭,通過強烈刺耳的噪聲使入侵者精神失常,若是想消滅入侵之敵,就可通過槍榴彈、機槍、導彈等將敵人殺死。這種機器人坦克可以完成戰場爆破、克服障礙、排雷等特殊任務,特別是在核戰、化學戰、生物戰的條件下,能連續進行戰鬥。機器人坦克還能自動發現井跟蹤目標,在靠近目標時精確瞄準、射擊並將目標殲滅。海灣戰爭結束後,美軍動用了由田納西州遙控技術公司提供的18台機器人來清理戰場,這種機器人裝有多重履帶,可適應各種地形,能爬45°的斜坡,能在狹窄的走廊內進行作業,能夠清除炸彈、地雷和排除啞彈。由此可見,現代機器人坦克已經進入實戰應用領域。

主戰坦克

主戰坦克是在戰場上擔負主要作戰任務的戰鬥坦克。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具有現代先進技術特征的坦克。它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又具有中型坦克機動性好的特點,是現代裝甲兵的基本設備和地麵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目前世界上裝備的主戰坦克有美國的MIAZ、MI,俄國的T-80、T-72,德國的“豹”II,英國的“挑戰者”等坦克。

其共同特點是:坦克炮口徑大、射程遠、射速高、威力大;采用複合裝甲、反作用裝甲或其他特種裝甲,防護能力比其他任何坦克都強;裝有先進的火控係統和完善的夜視夜瞄設備,可全天候作戰;可在核、化學、生物戰爭條件下使用;發動機功率大,機動能力強,行駛速度快等。主要性能是:越野時速30-35公裏,最大行程300-650公裏,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潛水深4-5.5米。

水陸兩用坦克

簡稱“水陸坦克”,是可在水上和陸上行駛的兩棲坦克。主要用於在水網稻田地帶、強渡江河和登陸作戰。一般體積較大,車體密閉後可浮在水麵。乘員2-4人,戰鬥全重從幾噸到十幾噸不等,有的達30噸。裝甲較薄,通常由高強度合金鋼或鋁合金製成,可防槍彈和炮彈破片。坦克上裝有水上推進裝置,利用它可使坦克在水上前進、後退和轉向。水上推進裝置通常有履帶式、螺旋槳式和噴水式。履帶劃水最大時速3-7公裏,螺旋槳式和噴水式推進時,最大時速7-13公裏。

掃雷坦克

掃雷坦克是裝有掃雷器的坦克。主要用於在地雷場中為坦克開辟通路。掃雷坦克通常在坦克戰鬥隊形內邊掃雷邊戰鬥。掃雷坦克上安裝的掃雷器有機械掃雷器和爆破掃雷器兩類。機械掃雷器又分為滾壓式、挖掘式和打擊式3種。液壓式掃雷器利用鋼質輥輪的重量壓爆地雷;挖掘式掃雷器利用帶齒的犁刀將地雷挖出並排到車轍以外;打擊式掃雷器利用運動機件拍打地麵使地雷爆炸。爆破掃雷器利用爆炸裝藥的爆轟波誘爆或炸毀地雷。現代一些國家在坦克上安裝了挖掘與滾壓相結合、爆破與挖掘相結合的混合掃雷器。由於磁感應地雷引信的出現,一些國家已開始研製磁感應掃雷器。

噴火坦克

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越南軍隊曾經用單兵便攜式火焰噴射器成功地伏擊過美國裝甲運兵車,然而他們憑著老經驗去襲擊另一支美軍時,卻遇到了口吐烈焰的“火神”,吃了敗仗。

在一次戰鬥中,攜帶有單兵噴火器的越軍士兵在一條公路上攔擊和堵截向順化郊區挺進的美軍。

這時,空中飛來了幾架美軍直升機,轉了幾圈就飛走了。不一會兒,神氣活現的美軍坦克車開來了,後麵還跟著個頭較大的裝甲運兵車。距離越來越近,500米、400米,雙方的火炮、機槍和步槍都相繼開火了,越軍的噴火兵也在機槍的掩護下開始出來了。三名噴火手以倒三角形前進,前麵兩人各背一具噴火器,後麵一名士兵背著衝鋒槍。按照事先商定的計劃,兩名噴火兵在距敵裝甲運兵車40-50米時進行交叉噴火,而衝鋒槍手除了負責替換負傷的噴火手外,還要對可能從裝甲運兵車出來的步兵進行射擊。

就在越軍噴火兵進入預定地點時,美軍的坦克和裝甲運兵車已行進至200米的距離。這時,美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忽然停止射擊,行駛的速度也慢下來。越軍的兩名噴火兵心中暗喜,認為這正是出擊的好機會,於是就快速匍匐前進,向敵裝甲運兵車接近。然而,就在他們解脫噴火器的保險,準備再接近一些進行臥姿噴火的時候,突然間轟隆、轟隆一聲巨響,隻見從敵坦克和裝甲車上先後竄出一條火龍,灼熱的火柱立刻噴向遠方,3名越軍士兵瞬間全被烈焰吞噬。在坦克和裝甲車前200米以內,成了一片火海,濃煙遮天蔽日……

美軍在這次戰鬥中出動的噴火坦克,叫做M67噴火坦克。它是由美國M48坦克改製而成的,即將大炮拆去,換上重型噴火器,並將噴火器用的燃料瓶和壓力瓶等裝在坦克內。坦克上麵伸出的像炮管的就是噴火管,它噴出的火龍可以長達180米,把坦克前麵變成一片火海,能將大炮、車輛等在瞬間燒毀,破壞非常大。由於它的燃料瓶裝的油料很多,達1400升,所以噴火坦克可連續噴射1分鍾。更引人注意的是,在作戰時,可根據需要將坦克的大炮和噴火器互相更換,一般僅需6-8小時即可完成。

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是一種重量在40噸以上的超大型作戰坦克。遠遠望去很像一座會移動的“鋼鐵堡壘”,任憑輕型火炮的轟擊,它照樣橫衝直撞。戰鬥時,它既要用猛烈的炮火掩護中小型坦克進攻,又要完成摧毀敵方坦克、自行火炮和各種障礙物及防禦工事等任務。與其他坦克相比,它不僅身體特別肥大,而且炮管也最長,身上披的裝甲外衣也最厚,甚至連裹在履帶內的輪子數量也最多。正因為如此,它行動起來也就相當困難,缺乏靈活性。

以前,法國人十分強調坦克對步兵的支援作用,曾製造了一種速度低、防護能力很強的重型坦克。它的重量達到74噸,而最大速度隻有13千米/時。這種重型坦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盡了風頭。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主戰坦克發展很快,許多性能都遠遠超過了它,所以,現隻有極少數國家配備重型坦克。

坦克靈敏的耳目

在現代戰爭中,坦克都是成群出動的,少則十幾輛多則成百上千輛,像1973年中東戰爭的戈蘭高地坦克大戰,雙方出動了1000多輛坦克在廝殺,還要同空中的飛機以及友軍配合作戰。人們想知道周身披掛著厚厚裝甲,作戰時門窗都關閉的坦克是怎樣瞄準目標射擊和同外界聯係的,特別是坦克裏麵噪音很大,乘員之間又是如何交談呢?

這裏沒有什麼奧秘,關鍵就在於坦克有著特殊而機敏的“眼睛”和“耳朵”。

我們先來看看坦克的眼睛。現代坦克用的是更加先進的潛望鏡。它已經具有望遠、夜視和測距幾種本領了。如果你注意的話,就會看到在坦克車體、炮塔上開有許多小窗孔,孔上裝有潛望瞄準鏡。這些眾多的潛望鏡就是坦克的火眼金睛,它們既能用來觀察、瞄準,還可以用來測距離。其中有的“眼睛”能在白天看清遠方的目標,甚至能透過雲霧、雨、雪和煙塵進行觀察、瞄準;有的像夜貓眼一樣,在漆黑的夜晚,照樣能捕捉目標。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坦克裝備的“貓眼”夜視鏡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看清楚11千米範圍內的目標。還有一種微光夜視儀,能將夜間的星光、月光等環境微弱的光放大近6萬倍,從而能發現4千米以外的車輛和1千米以外的人員。

在坦克的車長指揮塔上安裝有供車長觀察、瞄準用的觀察潛望鏡4-10個,指揮潛望鏡1個,有的還裝有光學測距觀察瞄準鏡,使車長在閉窗情況下,能360°環視戰場,搜索目標和指揮戰鬥。

坦克在夜間觀察景物的“眼睛”就是紅外夜視儀和微光夜視儀。

至於坦克的靈敏“耳朵”,那就是豎在坦克炮塔上的像細長鞭子的天線、裝在車內的無線電台和車內通話器。天線是坦克與外界聯係的觸角,通過它發射或接收無線電波。電台用來向上級或友鄰通報情況,以及接受上級的指示,它有近百個固定頻率,一般可在方圓20千米範圍內進行通訊聯係。車內乘員都配有專用通話器。它實際上就是一部電話,其受話的耳機安裝在坦克帽上,而送話器則緊緊貼附在乘員的喉頭部位,所以叫做喉頭送話器。當車長要向各乘員通話時,他就將安裝在胸前的開關扳到發話位置,而備乘員的收話器開關總是打開的。人在說話時不僅會引起空氣一疏一密地振動,喉頭也同時發出相應的振動。為了排除利用空氣振動通話時雜音的幹擾,坦克內的通話器就采用喉頭振動來傳送聲音。這樣,車長的聲音通過安裝在坦克帽上的耳機傳到每個乘員,乘員之間也可用同樣方式自由交談。

現代戰爭要求陸海空各兵種協同作戰,因而互相聯絡非常重要。為了保證聯係暢通,現在坦克上都裝有2部電台。

龐然大物的隱身服

很多人都知道“變色龍”這種動物。其實,它就是可以變色的四腳蛇。它依靠表皮下的多種色素塊,能隨時隨地改變身體的顏色,將自己偽裝成草叢樹枝,以便捕食蟲類。人們由此受到啟發,就給坦克、飛機、大炮等塗上一層保護色,偽裝成與周圍環境相似的顏色使它能和“變色龍”的表皮一樣,以色彩迷惑敵人,達到隱真示假的目的。

那麼,色彩為什麼能起保護作用呢?這主要是利用人眼睛對色彩的錯覺來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就以單色保護迷彩來說,它能起到降低目標顯著程度的作用。換句話說.這種保護色能使坦克等目標和周圍環境的顏色融為一體,人的眼睛就難以識別出來。由於單色保護迷彩易於同單調的背景顏色相接近,所以常用於在草原、沙漠、雪地等上麵作戰的坦克。而最常用的單色保護迷彩是綠色,其中包括草綠、深綠、灰綠和橄欖綠等,這是因為坦克主要作戰區是森林、草原、叢林和樹木繁茂的山區。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坦克都使用這種顏色。在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坦克,也多采用與沙漠顏色類似的單色保護迷彩。

除單色保護迷彩外,現在還出現了一種多色保護迷彩。它是由兩種以上顏色繪製成的形狀大小不同的斑點迷彩,與我們常見的士兵穿的迷彩服相似。塗有這種保護迷彩的坦克,在各種不同的自然背景中,其顏色斑點既能與相處的背景相融合,又能歪曲坦克外形,掩蓋其真實麵目。因此,這種多色保護迷彩又稱為“變形迷彩”。

坦克的新潮時裝

在1982年爆發的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軍隊別出心裁地給他們的坦克穿上了新潮時裝。人們看到,那些在戰場上橫衝直撞的以色列的主戰坦克,其炮塔周圍和車體上披掛著許多長方形鐵盒子,宛若中國古代武士身上穿的鎧甲,顯得格外神氣。

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的坦克由於有這種新時裝的保護,被對方擊毀的坦克僅數十輛,而敘利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被擊毀的坦克共達500多輛,其中還有被捧為“驕子”的蘇聯製造的T-72坦克10多輛。此後,坦克這種新時裝便名聲大震,美國、英國、蘇聯、法國等許多國家對它很感興趣,不僅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而且組織人員仿製,來裝備自己的坦克。美國很快為它的一些海軍陸戰隊的M60A1主戰坦克穿上了這種新時裝。而蘇聯的行動更為迅速,在一年多的時間內為7000輛T-72、T-80坦克披掛上了這種鐵盒子。

坦克這身新潮時裝如此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偏愛,它到底有什麼誘人的魔力呢?

其實,它就是用薄鋼板製成的普通扁平盒子,裏麵裝有炸藥。在盒子的四角或兩端鑽有螺孔,以便將它固定在坦克裝甲上。

盒內裝的是鈍感炸藥,一般不易引起爆炸,甚至普通的機槍子彈或炮彈破片擊中它也不會起作用。但是,當它遇到破甲彈和反坦克導彈時,就會立即引起爆炸,將破甲彈或導彈彈頭部產生的金屬射流衝散、攪亂,使其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從而保護了坦克裝甲不被擊穿。因此,人們把它叫做爆炸式裝甲或爆炸塊裝甲,也有稱為反應裝甲或反作用裝甲等。

爆炸塊裝甲可說是坦克的新式護身法寶,它的重量輕,體積小,製造、安裝和維護都很方便,而且價格也較低廉。一輛坦克掛裝10平方米大小的爆炸塊裝甲,重量隻能增加1-2噸,對坦克的機動性能影響不大。這種爆炸塊裝甲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優點,即它在戰場上被擊中後,可及時更換,使坦克能繼續進行戰鬥。

戰場實際使用證明,爆炸塊裝甲能使破甲彈或反坦克導彈的破甲能力降低50%-90%,而其防護效能相當於同樣重量普通裝甲的10倍。

然而,強中自有強中手。正當爆炸塊裝甲稱王稱霸之時,它的克星長鼻子導彈出世了,向它提出有力的挑戰。

這長鼻子導彈是在“陶”式反坦克導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它的突出特點是,在彈頭頂端伸出一個長15厘米的“鼻子”。導彈發射後,它的長鼻子首先碰擊裝在坦克裝甲表麵上爆炸塊裝甲。由於長鼻子裏裝有少量炸藥,當它撞擊披掛在裝甲上的鐵盒子時,就將其引爆,從而使長鼻子後麵的導彈彈頭能將敵坦克的裝甲擊穿。後來,有些破甲彈也仿照反坦克導彈裝上了長鼻子,用來對付坦克的爆炸塊裝甲。

但是,爆炸塊裝甲也不示弱。為了對付長鼻子導彈,爆炸塊裝甲由1層增加到2層,有的甚至多達3層……

爆炸塊裝甲和長鼻子導彈之間的競爭,促進了坦克裝甲和反坦克武器的不斷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坦克將會有更新穎的時裝出現。

裝甲戰車的發展

20世紀初,英國首先研製出了裝甲汽車,並在英國-布爾戰爭中使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以鋼鐵防護的輪式裝甲車。裝甲汽車的發明,開創了現代裝甲車輛的曆史。它不但擁有較強的防護力和機動能力,還有一定的戰鬥能力。在1899-1902年英-布戰爭中,英國軍隊的裝甲汽車上就裝備了機槍,擔任戰鬥中的重要任務。1905年,英國製造出了全履帶拖拉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快速機動的騎兵已經明顯經受不住機槍和火炮的襲擊,而步兵也因機動速度緩慢而難以適應縱深攻擊戰術。於是,英國人在發明了坦克之後,於1918年專門製造了一種在戰場上輸送步兵的車輛,成為真正的裝甲輸送車。這種裝甲輸送車就像一個大鐵盒子,裝在汽車或拖拉機的底盤上,每次可向前方輸送一個班的兵力。車上沒有專門的武器,但有的車上留有針孔,步兵可以通過射孔乘車作戰。但由於當時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坦克上了,裝甲車的作用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德軍的坦克戰專家首先認識到,隻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種具有與坦克相同的行駛速度和越野能力時,坦克才能充分發揮威力。於是德軍裝甲師的步兵開始裝備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這種裝甲車車頂敞開,裝甲很薄,但機動性能與當時的坦克差不多,顯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機動能力。很快,美、英、日和加拿大的軍隊便裝備了大量的裝甲輸送車輛,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僅美國生產的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數量就達4萬餘輛。蘇聯采用坦克搭載步兵的辦法作戰,由於得不到防護,步兵損失巨大。戰後,世界各國軍隊競相裝備裝甲輸送車,使步兵和坦克產生了有效的戰術協同作用,裝甲步兵師成為軍隊中最有戰鬥力的基本戰術兵團。

依賴鐵路作戰的裝甲列車

裝甲列車也稱為鐵道炮。最早的裝甲列車於1861-1865年美國國內戰爭期間用來對騎兵作戰。1870-1871年普法戰爭和1899-1902年英國一布爾戰爭中,大量出現了裝甲列車。

裝甲列車是一種在鐵路沿線對部隊進行火力支援和獨立作戰的裝甲鐵路車輛,由戰鬥列車和基地列車組成,一般由1台裝甲蒸汽機車、2節以上的裝甲車廂或2-4節作掩護用的鐵路平板車構成。裝甲蒸汽機車位於裝甲車廂之間,煤水車朝向敵方,機車上備有通信設備和射擊指揮器材。裝甲車廂裝備l-2門火炮,4-8挺機槍,位於車廂兩側和旋轉炮塔內。各節車輛采用剛性連接,以便於通過輕微損壞的鐵路線段。基地列車用於配置司令部,安排人員休息和放置隨車儲備物資,戰鬥時在敵人炮火射程以外,於戰鬥列車之後跟進。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交戰強國均擁有數列簡陋的裝甲列車。戰爭中,出現了重型裝甲列車,車上裝有用以摧毀要塞工事的大威力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兵和裝甲坦克兵的發展,降低了裝甲列車的作用。裝甲列車多用於對後方鐵路交通線的警戒,普遍裝備有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對掩護大型鐵路樞紐和鐵路車站免遭敵航空兵的襲擊,起過一定作用。戰後,各國不再發展這種完全依賴鐵路機動的裝甲車輛。

二戰後發展起來的裝甲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裝甲輸送車的重要作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識。

20世紀50年代,蘇聯以發展輪式裝甲輸送車為主,美國等西方國家則側重發展履帶式裝甲輸送車。

20世紀60年代初,美、蘇等國基本實現了裝甲車的標準化、通用化和係列化。如美軍1960年裝備的M113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和蘇軍1961年裝備的BTP-60п輪式裝甲輸送車,全重10噸左右,乘員2人,可載步兵11-14人,最大爬坡度達60%,可越過1.8-2米寬的壕溝,陸上最大時速為64和80千米,水上最大時速為6.5和10千米,最大行程為321-500千米。與早期的裝甲車相比,機動能力、裝甲厚度和防彈性能大為提高。1967年,蘇軍又最先裝備了標準的BMП帶式步兵戰車,車上有可以旋轉的小炮塔,裝有1門73毫米低膛壓反坦克炮、l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具“薩格爾”反坦克導彈發射架,車體兩側有供步兵射擊用的射孔和觀察窗,水陸機動能力比T-62坦克還好,使裝甲車不僅有快速運輸步兵的能力,同時也具有了突擊反坦克和協助坦克縱深作戰的能力。裝甲步兵戰車和輸送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現代裝甲車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各國的新型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開始裝備部隊。到目前為止,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共有數十種之多。

現代裝甲車性能比以往所有的裝甲車性能空前提高、首先是機動性大為改善,普遍將汽油機改為柴油機,機動能力已經接近甚至高於主戰坦克的水平。履帶式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的陸上最大時速分別為65-75千米和55-70千米,輪式裝甲輸送車的最大時速可達100千米,而新型主戰坦克的最大時速隻有72千米。而且裝甲車的越野能力極強。履帶式裝甲車越境寬1.5-2.5米,過垂直牆高0.6-1米,最大爬坡60%。大多數可直接浮渡,水上時速可達10千米。輪式最大行程可達1000千米,履帶式500-600千米,還可以空運或空投到局部戰場。

另一方麵,現代裝甲車火力配備明顯改善。現代步兵戰車主要用於對付敵方的輕型裝甲車輛、步兵反坦克火力點以及低空、超低空飛機。車上安裝射速高達每分鍾1000發的機關炮,有效射程2000米,用新式穿甲彈能在1000米的距離上穿透75毫米的垂直鋼質裝甲,擊毀各種輕型裝甲車輛。裝有反坦克導彈的步兵戰車,可在100-4000米的距離擊毀最新式的主戰坦克。現代裝甲輸送車一般都裝有口徑762-145毫米機槍,個別的還載有單兵防空導彈用於對付低空來襲飛機。

現代步兵戰車的車體前部和炮塔,可防1000米距離上發射的20毫米穿甲彈。裝甲輸送車的裝甲也可達到步兵戰車側麵裝甲的防彈能力。多數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也能在核、化條件下作戰,這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裝甲車無法比擬的。

裝甲車輛

裝甲車輛是具有裝甲防護的各種戰鬥車輛和保障車輛,戰鬥車輛有坦克、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各種自行火炮、裝甲偵察車、裝甲指揮車、裝甲通信車等;保障車輛有坦克架橋車、裝甲掃雷車、裝中布雷車、裝甲搶救車、裝甲救護車、裝甲供彈車等。裝甲車輛分履帶工和輪式兩類,車上配有火炮、機槍、導彈等武器。為保護車上乘員,裝甲車輛通常有密閉的裝甲防護以及防核、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的“三防”裝置和各種偽裝器材。輪式裝甲車輛多具有水陸兩用性能。有些裝甲車輛可以用飛機空運和空投。現代裝甲車輛是陸軍地麵作戰的主要裝備,其數量和品種都有很大增加。

履帶式裝甲車輛

履帶式裝甲車輛是以履帶行駛的裝甲車輛。主要有裝甲偵察車、裝甲通信車、裝甲指揮車、各類自行火炮與導彈發射車、坦克架橋車、裝甲掃雷車、裝甲搶救車、裝甲布雷車等裝甲戰鬥車輛和保障車輛。

履帶式裝甲車輛與輪式裝甲車輛相比,越野能力強,能比較容易地通過鬆軟地麵和較大的坡坎、溝渠等障礙,轉彎半徑小,轉向靈活,但噪聲大,製造成本和維修費用高,金屬履帶對路麵破壞程度大,履帶武裝甲車輛戰鬥全重3-12噸,越野速度每小時20-55千米,越壕寬度1.2-3.2米,可通過高0.45-1.25米的垂直牆。

輪式裝甲車輛

輪式裝甲車輛是以輪胎行駛的輕型裝甲車輛。主要裝備裝甲部隊和機械化步兵部隊。

輪式裝甲車輛的種類較多,主要有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裝甲偵察車、裝甲指揮車、裝甲通信車、裝甲救護車、裝甲牽引車等,此外,還有執行治安、巡邏、警戒等任務的專用車輛。

輪式裝甲車輛具有高度的機動性和防護性能,公路行駛速度快、噪聲小、乘坐舒適,但與履帶武裝甲車輛相比,越野能力較差。

輪式裝甲車輛有密閉式裝甲車體,多具有水陸兩用和防核、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的“三防”性能,輪胎是防彈的。車上有炮塔或機槍塔,裝有機槍、小口徑機關炮或其他武器。車內四周裝有觀察窗和射擊孔,可供乘員進行觀察和射擊。

輪式裝甲車戰鬥全重5-18噸,乘員2-3人,可載員一個步兵班,陸上最大行駛時速80-100千米,最大行程500-1000千米,最大爬坡度約30度,越壕寬0.6-2米,可通過高0.4-0.6米的垂直牆,水上最大行駛時速4-1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