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沁河中遊傳統聚落研究(2 / 3)

3、西黃石古村的聚落形態分析

聚落形態是在多方麵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其宏觀因素有.當地的民族特點、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條件的差異等。其微觀因素有:土地劃分的形狀、路網與房屋間的關係、房屋間的疏密度與建築物的平麵形態和立體形態等。本節首先從西黃石古村選址的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兩個方麵進行分析,之後對古村村落格局以及街巷空間進行分析與闡述,希望由宏觀到微觀來對其聚落形態進行全麵的分析。

3.1 村落選址

在自然環境方麵,西黃石古村東南側有昌溝河環繞,是村子在古時主要的水源:古村西側的“嶺坡山”,不僅為村落提供了天然的防洪屏障,還在一定程度上抵擋冬季西北風;村子北麵的大片平原,為村民發展農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可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為先民們定居生活和發展農業的決定性因素,為古村後來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基礎。(圖5)

此外,風水觀念是西黃石古村選址與發展的另一主導因素。西黃石古村地勢由東至西逐漸抬高,延伸至嶺坡山,占據了較高的地理位置。同時昌溝河沿村落東側環繞至南側,在古村東南角形成轉折,封住村落東南門戶,形成屏障。這在風水學上稱為“水砂口”。“水口若無砂,則水勢直奔而出”。古人認為,河流帶給人們財富,但財富順流而走則視為不吉。因此,若沿河建村,必同時考慮山水。西黃石古村正是巧妙地融合了山水之勢,並將村落入口置於中軸南端,與昌溝河出水口方向一致,不僅遵循了風水,也滿足了人們心理上的需求。

在受到地理條件以及風水觀念作用的同時,西黃石古村的選址也受到宗族觀念、土地製度、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麵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的共同推動下,西黃石古村的聚落形態得到一步步發展和演變。

3.2 村落格局

西黃石古村以金玉街為中軸線,南北串聯起各個空間節點,進而構架起村藩整體格局。通過對村中遺存碑文、村民的回憶及建築遺跡的考察,我們可以概括出西黃石古村的布局特點如下:

(1)街巷曲折,因勢而變

西黃石的街巷形態“因天勢而就地利”(圖6、7)。山水走勢的變化,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建築群落布局,成為了街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2)分區明確、功能完整

從村落格局角度看,古時西黃石村分為三大組團.以方位劃分為北社、中社和南社。三大組團的劃分主要以街巷為標誌。“北社”北起祖師廟,南至義和巷;“中社”北起義和巷,南至九字巷,

“南社”北起九字巷,南至張家巷,各組團以巷道牌坊進行標識,內部還有多條支巷進一步劃分空間。

(3)布局簡潔、路網分明

西黃石的村落肌理,主要依托街巷空間的布局和形態得以表現(圖8)。街巷的走勢、尺度以及比例關係等,結台地形條件和院落布局,並根據居民需求而逐漸形成。西黃石古村道路以“南北為街,東西為巷”。金玉街作為村中唯一南北走向的主街,將村落一分為二,多條與之交叉的支巷則在此基礎上對片區進行橫向分格。因此形成了以金玉街為縱向分區、多條巷道為橫向分隔的“一縱六橫”式道路布局。

(4)虛實得當,比例適中

西黃石古村的公共空間是由居住建築間的相互“擠壓”而自發形成的。我們不妨定義古村中建築占地空間為“實體空間”,街巷、空地等由建築“擠出”的空間為“虛體空間”。從圖底關係中可以看出,西黃石古村落“實體空間”與“虛體空間”接近1:1,這意味著私、密空間在整體上保持平衡。這使得村落道路骨架清晰明確,為村落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形態上的基礎。

3.3 古村的街巷空間

街巷是村落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成型的,它是在建築的建造、排布中自發形成的公共空間,這與現代規劃上的道路截然不同。下麵,從街巷的空間尺度和功能兩方麵來討論西黃石古村街巷的具體特征。

(1)空間尺度:

我們將西黃石“一縱六橫”的街巷空間尺度一一梳理,得到下表:

西黃石的道路寬度與周邊建築高度之比主要集中在0.3~1.2之間。其中,金玉街寬高比變化最大,從0.5到1.2,這意味著其空間尺度收放較為多樣,這是金玉街作為主街的性質所決定的。而其他橫向街巷,寬高比跨度變化較小,一般不超過0.5。除義和巷外(義和巷曾在建國後擴建,原貌現已不可考),其他六條街巷寬高比都比理論上的道路取值要低。但人們行走其中並不感到壓抑,而是舒適宜人,分析原因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