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西省澤州縣西黃石古村為例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薛林平張哲孟牆磊
摘要:西黃石古村是沁河中遊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大量實地調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對西黃石傳統聚落形成的宏觀曆史背景進行闡述,之後對其選址條件、村落格局、街巷空間以及建築遺產進行了深入的論述與分析。通過對西黃石古村文化、聚落、建築等多方麵特點的探討,作者希望能夠充分展示西黃石古村作為沁河中遊傳統聚落代表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沁河中遊;西黃石古村;聚落
中圖分類號:TU08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144(2011)-01-66(7)
1、引言
在中國,“聚落”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漢書·溝恤誌》中記載“賈讓奏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其中“聚”為聚集之意,“落”為落地生根和定居之意。傳統聚落是鄉土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這個單元不僅僅是純粹的鄉土建築的集合,它還涵蓋了與居住直接相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
沁河屬黃河支流,其中遊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雍正十三年(1735年)《澤州府誌》對於沁河有如下描述:“丹沁二水(指流經晉城的丹河和沁河——作者注)為此郡血脈,回籲消息,氣機之動,節絡之轉,與山潤其膚,與地成其窾,而神明發焉。因疏其來去徑貫,以指其逝。其為說以水經注為經,以考曆穿合為緯”。明清時期,這一帶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文化圈,孕育了眾多價值極高的古村鎮。根據課題組2005~2006年的普查,沁河中遊方圓約30公裏的區域內,集中保留有30餘處非常精美的古村鎮,其中黃城村、西文興村、郭峪村、上莊村、竇莊村、良戶村、大陽鎮、湘峪村、郭壁村等10餘處古村被列為中國曆史文化名村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分布之集中,數量之眾多,保存之完好實屬罕見,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研究價值。本文以西黃石古村為例,分析這一地區頗具地域特色的傳統聚落形式。
2、西黃石古村概況
西黃石古村位於晉城市澤州縣東北部,隸屬北義城鄉,距晉城市區約22.3公裏(圖1)。古村北通義莊,東臨東黃石村,西鄰崔家莊。村落建成區南北長約720米,東西寬約570米,總占地麵積約0.42平方公裏(圖2)。根據村中現存的花梁以及碑文可知,村中的建築與院落多建於清代中期。村中現存的曆史建築眾多(圖3),總建築麵積約2.6萬平方米。
在村西玉皇廟西側耳房牆壁上,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石碑一通,碑中載有文字如下:“貞祐年創修此廟,為佛堂之殿。”據碑文所載,玉皇廟始建於金貞祜年間。貞祐年是金宣宗所使用的第一個年號,按中國正史的朝代年表來看,這段時期應屬於南宋慶元年間(1195~1224年)。由此可知,在南宋時期此處已有人居住與活動,所以西黃石村的建村年代應不晚於南宋時期。
村中成姓家族祖上是西黃石村的始建者。在建村之初,西黃石村與東黃石村合稱為金玉村,後改名為黃石村。明代又有趙氏、張氏兩個家族從外地遷移至此。二姓遷八村後,分別在村子北部與西部修建宅院。於是村中人口漸多,規模漸大。清朝初期,杜氏家族的遷入以及他們在生意上的成功,帶動了整個村子經濟的發展。道光年間,各大家族用自己積蓄的財富修建了大量的宅院,古村的發展在此時達到了一個頂峰。但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清朝末期幾大家族染上了吸食鴉片的惡習,於是財富迅速流失,家族也迅速衰敗。近代隨著土改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村中地主皆遭到批鬥及製裁。各大家族所擁有的豪宅院落也被平分給了普通的農民百姓,而且多數情況是幾戶居民共用一座宅院。
在文革“破四舊”運動中,村中諸如家譜、地契、石碑等文物,或被燒毀,或被填埋,隻有極少部分保存了下來。此外,西黃石古村中曾經存有大量老式家具,用材珍貴,樣式精美。但它們在七十年代被集體賣至他處,如今隻有個別院落中還留有一些古時的家具(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