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沁河中遊傳統聚落研究(3 / 3)

首先,西黃石古村中的街巷空間很少有直線,往往曲折幽深。以金玉街為例,街巷平麵呈弓形向東突出,尺度變化、空間收放變化多樣,給人以不同空間體驗(圖9)。其次,巧妙運用光影關係,西黃石傳統民居牆麵多采用土黃色清水磚,對光線折射較強,所以即使在高寬比小於1的情況下,也可形成開闊明亮的空間。再次,古村中大量精美的建築裝飾如門樓、簷口、花窗等,賦予牆麵諸多細微變化,不斷吸引人們的視線進行轉換,這對於豐富空間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2)使用功能:

西黃石古村街道除了具備基本的公共交通職能以外,還有一些潛在的功能。

首先,街巷中滲透了廣場功能。實地調研中發現,古村中並沒有明確的廣場空間,但卻可以經常看到人們聚在一起活動的角落。村落中的街巷其實承擔著廣場的作用,廣場蘊含於公共交通之中。街巷的每一個角落裏都蘊藏著廣場的“精神”。人們可以充分地利用街巷交彙的空地進行聊天、嬉戲等。

其次,街巷是串聯起各個公私空間的載體。古村的所有街巷形態並非純粹的直線,而多呈現曲線、凸凹型。這種變化,形成了豐富的空間體驗:直線型街巷容易產生強烈的透視感,使人緊張,人行其中缺乏停留的意願;而由建築凸凹排布而形成的“串糖葫”式街巷,則明顯緩解了筆直街巷的強烈透視感,形成小尺度的空地;曲折變化的街巷,反而利於引導人們視線向前探索,趣味十足(圖10)。

4、西黃石古村的典型曆史建築

4.1 居住建築

在古村中,大部分重要的居住建築皆為杜、成兩個家族所有。其中杜家居住建築集中分布在金玉街西側。推測杜家鼎盛時期,其建築群占地麵積達1.5萬平方米,院落40餘座,房屋百餘間,亭台樓閣50餘處。時至今日,杜家大院依然是西黃石古村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圖11)。杜家大院較具代表性的一例為位於村西八字巷的書房院(圖12、13)。與杜家大院群相對集中的分布不同,成家宅院分布較為分散,其現存於三大片區,即村子在古時的三個社區之中。雖然其數量龐大,分布散亂,但卻擁有幾點共性:院落多坐北朝南,個別院落靈活布局、因地製宜;沿主街的成家院一般與金玉街直接關聯,而內部宅門大多為自家專設;不同宅主的院落間並不連通,各自為政;院落之間等級關係明確。成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一例是位於村西的成氏兄弟宅(圖14、15、16)。

4.2 廟宇建築

目前所知西黃石村共修建有七座廟宇建築,分別是:玉皇廟、三官廟、祖師廟、普覺寺、關帝廟、馬王廟和杜家財神廟(圖17)。其中馬王廟在文革時被毀,現已不存。普覺寺在2008年被翻修一新,已不複原先曆史風貌。除上述兩座廟宇之外,其餘幾座廟宇建築如玉皇廟、三官廟、祖師廟皆保持原先曆史風貌,其形製完整,保存完好,是古村重要的建築遺產(圖18~24)。

古村中幾座廟宇建築所體現出的宗教意味並不是很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村民們對自然神和人格神的崇拜。即是說,村民們所追求的並不僅僅是對神的膜拜,而主要是對日常生產生活願望和需要的向往。而且自古至今,這些廟宇都沒有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存在於村中,而是成為了村民們非常重要的文化生活場所。

5、結語

西黃石村曆史悠久、選址獨特、布局合理、街巷完整,遺存豐富,民居恢宏,是一處非常難得的古村鎮。伴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凸顯其珍貴的價值。值得欣慰的是,2009年西黃石古村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山西省曆史文化名村,現正在積極申報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其保護與研究工作必將引起更大的重視和投入。

責任編輯:張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