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池塘魚種放養十項技術措施
禽蛋水產
作者:周福元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抓好春季魚種放養管理工作是養殖生產中的一項關鍵技術管理環節,直接關係到全年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高低。因此,要高度重視,積極采取措施,認真做好以下十個方麵的工作:
一、池塘整修
鏟除池塘四周雜草,清除池底過多淤泥,平整塘底,加固池埂,堵塞漏洞,疏通進排水渠,檢修配電線路、投餌機、增氧機、抽水泵等機電設備。
二、池塘消毒
讓池底凍曬一個冬季後,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用量分別為75-100千克/畝和5千克/畝,方法是加水化漿後全池潑灑,以殺滅病原體及野雜魚。通常選擇生石灰消毒效果較好,不僅能起到調節pH值,改良底質的作用,為魚類生長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而且還能增加養殖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滿足魚類生長對鈣質的需求。保持優良的水質環境。
三、施肥肥水
待消毒藥性消失後,於放苗前7-10天投施基肥,將用畜禽糞(最好是雞糞)、生石灰、磷肥混合堆漚發酵而成的有機糞肥施入池底,一般投施量為200-300千克/畝,然後向池內注水至0.8-1米(進水口應設置30目篩絹進行過濾以防野雜魚及魚卵進人),以培育浮遊生物,一星期後可見魚池水體中有大量的浮遊生物繁殖起來。3-4天後再追施EM菌、單細胞藻類激活素等,增強培水、淨水效果。
四、魚種選擇
應根據池塘條件、飼料來源、養殖者技術以及當地市場需求等因素有針對性選擇放養魚種。合理搭配放養品種,才能取得較高的養殖產量和較好的養殖效益。
五、魚種質量
同齡的魚種應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肌肉豐滿、色澤鮮明、鱗片和鰭條完整、無傷無病、遊泳活潑,溯水力強;在網箱暫養密集時,魚種頭向下尾朝上,看上去隻見尾巴扇動不見頭;離水後魚尾不彎曲,口和鰓蓋不張開,跳動猛烈不停;魚種體表和鰓絲無寄生蟲,魚種體表和鱗片完整無損傷。
六、放養模式
堅持突出主養,科學配養的原則,一般主養魚占70%-80%,配養魚占20%-30%,當主養魚確定後,根據實際情況科學搭配混養魚種,是為了充分利用養殖水體中的浮遊生物等天然餌料,以提高單位麵積養殖產量,增加養殖效益。因此,搭配魚種應視主養魚種類而定,通常以濾食性的鰱鱅魚為搭配混養對象,而鯉、鯽、草魚等為次選品種,其餘的搭配魚種應視對主養魚影響大小而定,食性相近或相同的魚應盡量少搭配混養或不搭配混養。要盡量增加大規格魚種的放養比例,以盡快達到商品規格,提早上市銷售,降低池魚密度,增加養殖效益。
七、魚種消毒
對魚種進行消毒是切斷病原體傳播,預防魚病發生的有效途徑。魚種放養前,用3%-5%的鹽水浸洗10分鍾左右,也可用20毫克/千克高錳酸鉀浸洗10-20分鍾,以殺滅病源菌和寄生蟲,減少魚病的發生,提高魚種放養成活率。消毒時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藥物要現配現用;二是藥物劑量配製要準確,避免藥量不足或用藥量過大;三是浸洗時間要適當,發現魚種有忍耐不住現象時,應立即加水稀釋或放入池內。
八、魚種放養
選擇初春天氣晴朗,氣溫較高(水溫8℃以上)時進行魚種放養,切忌在雨雪刮風天氣時放養魚種。放養點應選擇在池塘避風向陽處,將盛魚的桶(盆)放入水中稍作傾斜緩慢地讓魚兒自行遊入池中。若水溫相差超過3℃以上時,需將魚種調溫後再放入池水中,讓其逐漸散開適應養殖池水溫度。
九、魚種投喂
一般魚種入池3-4天後,已基本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此時可開始投喂。投喂易消化的嫩草及營養合理的顆粒餌料,餌料投喂應堅持“四定”原則。即:定點投喂,在避風向陽處安裝投餌機,設置食場;定時投喂,在上午9:00-10:00和下午3:00-4:00各投餌1次;定質投喂,投喂的餌料應新鮮,營養豐富,不投喂過期變質的餌料;定量投喂,一般投喂量為池魚總體重的1%左右,開始搶食後逐漸增加到1.5%-2%,隨後轉入正常的春季養殖。
十、做好塘口記錄
認真填寫塘口記錄,記載好魚種放養日期、品種、規格、數量及來源等,為日常的養殖生產管理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