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
禽蛋水產
作者:周夏發
一、泥鰍繁殖
1 親魚強化培育。①培育池條件。麵積300-1333平方米,環境安靜,水質清新無汙染,透明度15厘米左右,水深0.5米,淤泥深度10厘米左右。池埂斜麵平緩,做好防害、防逃等工作。
②強化培育。為了使親魚發育成熟和同步,要對親魚進行強化培育。雌雄親魚分開培育,放養密度0.5千克/平方米。親魚下池前培肥水質,培養出大量紅蟲等浮遊動物,作為輔助性餌料。投喂鯉魚飼料,每天7:30、11:00、16:30各投喂一次,分別占日投喂量的30%、40%、30%。日投喂量占親魚體重的7%左右,投喂半小時後用長柄密抄網檢查吃食情況,然後適當增減。連續培養30天左右,進行檢查與挑選。
2 人工繁殖。①親魚挑選。用密網拉網起捕,一般在下午4:00左右進行。選擇身體強壯、遊動有力、無病無傷的親魚,雌魚要求腹部膨脹、呈白色並且無斑點,其寬度明顯超過背部:雄魚選擇,用拇指和食指從前向後輕輕擠壓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雄比例(5-6):1,二者仍分開用密網吊在清水池塘裏,準備人工催產授精。
②人工繁殖。人工催產:催產藥物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用4號針頭一次性注射,劑量為20單位/克,雄魚減半,每尾注射0.15毫升,注射深度0.3-0.4毫米。催產藥物用0.75%Nacl溶液按照注射劑量和體積進行相應稀釋。注射時用擰去水的紗布包裹魚體防止滑脫,背部肌肉注射。然後親魚仍分開用密網吊在水裏,同時用水泵充水造成網內的親魚有流水刺激。水溫27-25℃時,效應時間為8-12小時。
人工授精:操作前用幹紗布擦幹魚體。殺雄魚取精巢,並置於冰塊上的培養皿裏,加少量0.75%NaCl溶液,避光用彎頭剪刀剪碎備用,雌魚用食指和拇指從前至後反複幾次擠壓腹部,擠卵於幹燥潔淨的培養皿裏,按照上述親魚挑選雌雄比例立即進行人工授精。用0.75%NaCl稀釋後的精液與卵子充分混合,倒入冰盤(市麵有售,長、寬、高為40厘米、30厘米、10厘米)內,加入曝氣井水或自來水,迅速晃動使卵均勻散開,然後靜置30秒鍾,倒去水,再加入前述新水,置於通風的室內或棚內的框架上,每天早、晚各換水一次,25℃時32小時即可出苗。每個冰盤可孵化6000-10000粒受精卵。
二、泥鰍苗種人工培育
泥鰍仔、稚魚階段相比其他魚類個體較小並具有外鰓結構,形狀與幼魚或成體相差較大,抵抗病害的能力相對較弱,一般成活率較低。通過有效控製環境條件,能安全度過外鰓轉內鰓的生理過程,提高成活率。
1 仔魚培育。魚苗孵出後2天即可開口攝食,用冰盤分苗進行培育,每隻5000尾,前2天投喂蛋黃,然後改投新鮮、煮熟的魚肉糜,80目篩絹過濾。日投喂量為每萬尾10克左右,稀釋後均勻潑灑,上午(9:00-10:00)、下午(4:00-6:00)各一次,以1小時內吃完為準,此時可看到魚苗腸管內充滿白色食物。每次投喂1小時後再換水80%(魚苗有貼壁習性,換水方便)。經過7-10天的培育,此時魚苗體色金黃,體長接近1厘米,體質較強壯,可收苗計數轉池進行稚魚培育。
2 稚魚培育。池塘麵積300平方米左右,抽去淤泥。放苗8天前消毒,施底肥,注水深40厘米,培養浮遊生物。魚苗下塘時小型水蚤數量達到高峰,每平方米放養量2000尾左右,2-3天後投喂鯉科魚類人工配合飼料,前10天每平方米每天50克,以後日投喂量占魚體總重的5%-8%。早、中、晚按日投喂量的30%、40%、30%各投喂一次,經過30-40天的培育,轉變為幼魚,此時可分塘進行大規格苗種培育或成魚的養殖。
3 飼養管理。①泥鰍在仔、稚魚階段能大小相殘,飼料一定要投足、投喂均勻。稚魚培育階段隨著魚體生長,定期排去部分老水,加注新水,保持池水40厘米左右。
②清塘消毒要徹底,水溫應控製在25%及以上,防止仔、稚魚外鰓感染水黴。進出水口加密網裝置,防止敵害生物進入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