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魚病久治不愈案例分析(1 / 1)

魚病久治不愈案例分析

禽蛋水產

作者:殷秋所

一、診斷不正確。延誤治療時機

池塘養殖,麵積18畝,主養草魚,混養鰱鱅魚、銀鯽、團頭魴。2011年8月4日養殖戶來到我站,帶來了剛剛死亡的草魚、鰱魚。病魚消瘦,下頜向前突起,爛鰓,鏡檢未見寄生蟲。該塘從7月11日起就開始出現死魚,養殖戶於7月12日和15日分別使用了強氯精,並內服了一個星期的藥餌,可死亡量一直在10尾左右,8月3日潑灑阿維菌素,誰知第二天卻死亡100多尾。

原因分析:該池塘為嚴重老化池塘,已有十多年未清淤,淤泥厚達70多厘米。隨著水溫升高,水質惡化,池塘下風口水色呈濃黑色,且有大量的泡沫。水樣測定:pH值8.8,硫化氫0.226毫克/升,氨氮0.519毫克/升,亞硝酸鹽0.383毫克/升,淡水養魚用水要求pH值中性偏堿,硫化氫0.1毫克/升以下,氨氮0.2毫克/升以下,亞硝酸鹽0.2毫克,升以下。pH值過高易引起爛鰓,氨氮等超標易引起魚厭食、魚體消瘦、抗病能力下降,嚴重時會中毒死亡。魚體下頜向前突起是因為池塘水質惡化,導致池水氨氮等超標而溶氧不足,魚經常性浮頭而引起的。養殖戶根據爛鰓症狀所采取的治療措施是潑灑殺菌藥物,結合內服,不見效果後又潑灑了殺蟲藥物,加劇了抵抗力差的魚的死亡進程。

對策:施用底質改良劑,連用兩次,成分為芽孢杆菌、沸石粉等,施用後第二天死亡量即下降至10多尾。建議養殖戶在之後的養殖期內每隔半個月施用一次微生物製劑;養殖結束後挖除多餘淤泥,保持淤泥10厘米厚即可,並用生石灰徹底清塘。需要注意的是,芽孢杆菌是好氣性細菌,當養殖水體中溶解氧高時繁殖速度加快,因此要在晴好有風的天氣使用,同時開動增氧機。

二、用藥順序錯誤

池塘養殖,麵積12畝,該塘6月初先是鯽魚、鰱魚死亡,當時錨頭鰠寄生較嚴重,另胸鰭基部充血,鰓絲充血腫脹呈紫色;接著草魚死亡,除寄生錨頭鰠外,另有赤皮症狀。池魚發病後,養殖戶采取的治療措施是先內服、後殺菌、再殺蟲,最後又內服。2011年6月27日去現場時,養殖戶反映已死亡1000餘千克。原因分析:該池塘淤泥厚50厘米,水源為一條廢棄的生產河,河道又淺又窄,池塘加、換水困難,水深不足1米,相對載魚量較大。但導致病程遷延近一個月的主要原因是養殖戶顛倒了用藥順序。在魚類出現嚴重寄生蟲病並發細菌性疾病時,應先殺蟲後殺菌(在此期間停食),最後內服藥餌,有條件的池塘在用藥前先換去部分池水。該養殖戶顛倒用藥順序,使得錨頭鰠過度繁殖,繼發細菌感染,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對策:該塘6月21日潑灑了阿維菌素,根據錨頭鰠的壽命及繁殖特點,建議養殖戶6月28日再潑灑一次阿維菌素,之後水體再消毒兩次。針對池塘加水困難、水質不良的情況,外用藥物5天後,全池潑灑光合細菌,7-10天潑灑一次。

三、用藥方法不當

精養池塘,麵積30畝,主養草魚,搭配銀鯽、鰱鱅魚,2011年6月中旬銀鯽、鰱鱅魚發病,養殖戶采取了水體消毒、內服藥餌的治療措施,但是一直到7月上旬仍有鰱鱅魚死亡(以鰱魚為主)。

原因分析:養殖戶所帶病魚上下頜、鰓蓋、眼睛、鰭基及身體兩側充血,眼球外凸,腸內無食、積氣,鰾充血,為典型的暴發性出血病症狀。該病是由多種細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症,主要危害銀鯽、鯿魚、鰱鱅魚等,流行季節較長,春夏秋季均可流行。發病後,需采取外消內服的治療措施,同時投喂藥餌時需要考慮鰱鱅魚的食性。養殖戶給鰱鱅魚投喂藥餌時,將內服藥物與小麥粉混合後直接潑灑於水麵。這種做法使得藥物的散失比較大,影響了治療效果。

對策:將內服藥物與配合飼料拌勻,噴水晾幹後,通過投餌機投喂,並在池塘四周撒投,連喂3天,主要供中下層魚類攝食。同時將內服藥物與小麥粉混合均勻後加入少量的水,晾幹後緩慢潑灑於水麵,供鰱鱅魚濾食,病魚集中的下風口、池塘四周多潑灑些,連喂一周。考慮到藥餌潑灑於水麵,不可避免地會有散失,建議適當加大給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