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知道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身體健康(1 / 2)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其實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試想一下,一個長期憂心忡忡鬱鬱寡歡的人又怎麼健康得起來呢?

過分憂慮會毀了你的健康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尤其是44歲之前的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在工作生活中難免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但你不能因此憂慮個沒完沒了,因為憂慮不但於事無補,還會損害你的健康。

俄國作家契訶夫曾寫過一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小說講,有一個小公務員一次去看戲,不小心打了一個噴嚏,結果口水不巧濺到了前排一位官員的腦袋上。小公務員十分惶恐,趕緊向官員道歉。那官員沒說什麼。小公務員不知官員是否原諒了他,散戲後又去道歉。官員說:“算了,就這樣吧。”這話讓小公務員心裏更不踏實了。他一夜沒睡好,第二天又去賠不是。官員不耐煩了,讓他閉嘴、出去。小公務員心想,這下子可真是得罪了官員了,他又想法去道歉。小公務員就這樣因為一個噴嚏,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最後,他……死了。

契訶夫對小公務員死因的描寫雖有些誇張,但不可否認的是憂慮確實會損害健康。

某醫院李大夫接待了一位自稱患了不治之症又求醫無門的病人。患者是位年近40的中年男士,這位陳先生在某外資公司從事銷售工作,由於工作關係,經常天南地北地跑,生活和飲食都很不規律。三個月前,陳先生經常感覺沒有食欲,飯後感覺腹中脹氣,還經常出現腹瀉。起初,陳先生以為是一般的胃腸問題或脾胃不和,隨便吃了些助消化的藥物,很多天後,病情不但未見好轉,反而越來越重。陳先生去了很多家醫院,腹部B超、纖維胃鏡、消化道造影等檢查都做遍了,未見異常,但不舒服的感覺像惡魔一樣始終糾纏著他,陳先生總覺得自己是得了胃癌一類的惡疾。

李大夫初步了解了他的病情,又向陳先生詢問了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原來,已近不惑之年的陳先生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還要輔導兒子功課,經常是一邊為孩子做聽寫練習,一邊打瞌睡。工作和生活壓力時常使陳先生覺得喘不過氣來,每天像上了發條一樣,腦子裏的弦繃得緊緊的,時間一長,他經常感到腰背酸痛、周身乏力,有時還會失眠。前一段時間,工作更加繁忙,竟又添了腸胃不適的新毛病。

李大夫聆聽完陳先生的“訴苦”,又仔細分析了他的各項檢查結果,最終將其診斷為:功能性胃腸功能障礙伴發抑鬱症。陳先生對診斷結果吃驚不已,原以為自己是消化係統出了問題,怎麼會是抑鬱症呢?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就有學者對情緒波動對人體胃腸運動的影響做過研究。研究顯示,當患者情緒憂鬱、恐懼或易怒時,可顯著延緩胃的消化與排空,結腸運動也明顯受到抑製。據統計,功能性的胃腸功能障礙患者中,符合抑鬱症診斷標準的占30%以上,結腸功能紊亂患者中50%以上伴有抑鬱。

任何時候都不要忽視壞情緒對健康的負麵影響,如果憂慮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要避免太長時間影響我們,你應該提醒自己:憂慮無濟於事,我要努力解決問題,說不定情況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糟!

拋去精神負擔才能一身輕鬆

我們已經知道心態會影響健康,你的精神樂觀快樂、堅強,那麼你的身體就會輕鬆自在,你也就會活得更健康。

談起健康問題,不妨從古代九五至尊的帝王談起。像乾隆、康熙這樣高壽的皇帝是很少見的,絕大多數的帝王都是未老先衰,短命夭亡。分析其原因,一部分是由於聲色犬馬,縱欲過度的結果;另一部分卻不一樣了,他們既注意飲食營養,也愛好體育運動,但仍然未老先衰。查根究底,這與他們終日勾心鬥角,精神負擔沉重密切有關。

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裏諄諄告誡人們:千方百計地為名為利,隻醉心於追求虛榮和權勢,必然使精神內耗,正氣虛弱,一旦遭受外來邪氣的侵襲,就會引致“非常之疾”。

而晉代著名的養生家稽康在《養生論》裏說得更清楚,他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他談到影響健康的多種因素,如飲食、色欲、情緒等等,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名利不去”,即不能拋開心靈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