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些中年男人終日追名逐利,損人利己,斤斤計較,這種人永遠也無法體會輕鬆快樂,一生都將與煩惱為伴。一位醫學博士指出:“個人主義往往是憂傷煩惱的源泉。因為個人主義者欲壑難填,整天患得患失,憂心忡忡,妄想、憤怒和沮喪在他的腦子裏‘大鬧天宮’,沒個安寧。這樣的人往往自食其果,‘老得快’就是其中的一個惡果。”
這樣的人生是極其可悲的。在達到一個目標時,他所感受到的不是收獲的歡樂,而是在為下一個更高的追求而憂心忡忡。就像一個人千辛萬苦掙到了一萬,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掙得一個十萬,當他真的拿到十萬時,他會真的快樂滿足嗎?答案顯然是不會的。這種人不會與人分享快樂,到頭來隻會使自己的精神枷鎖越來越重,陷入極度痛苦的深淵。
與此相反,心底無私沒有精神負擔,胸懷開闊,心境恬靜,情緒樂觀,往往得享高壽。
古人認為:思想上安定清靜,不貪欲妄想,體內的真氣就和順,精神也內守而不耗散,疾病就無從發生。《黃帝內經》對此進一步解釋說:“古代懂得養生的人,活到百歲而動作不衰,除了回避邪氣、勞而不倦等因素之外,尤其重要的是他們思想上安閑,心境安定,沒有恐懼,少有奢望。吃的很好,穿的也很隨便,樂於習俗,沒有地位高低的羨慕,為人樸實。因此不正當的嗜好難以轉移他們的視聽,淫亂邪說也誘惑不了他們的心意。”中國現代的一些壽星們熱愛生活、胸懷開闊、不計名利,他們就印證了這種說法。
我國著名小麥專家金善寶教授,是位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解放前他曾想靠科學、靠教育救國。1939年,他任中央大學農藝係主任,帶著助手到四川農村去推廣新的小麥品種,結果反被當地拘留。農業學家不許去農村,這實在是太荒唐了!他憤懣、他鬱悶,而又無可奈何。在那黑暗的歲月,精神上的長期壓抑,加上胃病的折磨,使他未老先衰。40出頭已經拄起拐杖,還不到50歲,頭發就完全白了,成為中央大學的“四老”之一。
解放以後,他的聰明才智在祖國的農業科學事業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培育的優良小麥品種終於在長江流域大麵積推廣,他精心撰寫的《實用小麥論》也出版了,他心花怒放,十分高興。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他多年的胃病也痊愈了,不僅扔掉了拐杖,而且比同齡人更為健康。大家都說:金老越活越年輕了。
1982年,他雖然已是86歲高齡,仍然為發展我國的農業操勞。當他得知人們對黑龍江三江平原的開發有爭議時,便不顧夏季的炎熱,親自前去調查,往返幾天,行程萬裏。此時的他毫無龍鍾之態,動作利索,思維敏捷,看上去完全不像80多歲的老人,至少要年輕20歲。
金老老而不衰,原因固然很多,如生活有規律,飲食有定量,經常散步,適當參加體力勞動等。但他對事業的專注,胸懷寬廣,性格開朗,不計名利,無疑是最主要的原因。正如他身邊的人所說:金老關心國家大事,專心致力於小麥的研究工作。無關緊要的事情,不管別人怎麼說,他都不受幹擾。這大概就是金老的養生之道吧。金老的夫人說得尤為生動。她說:“你們要他講長壽之道,我看他就是因為不生氣。他的腦子是‘結冰’的,人家當著他的麵罵他,他照吃照睡,滿不在乎。他這個人從來不想當官發財,一輩子就是老老實實做學問。一個人不為名,不為利,心胸開闊,不為那些雜七雜八的是非小事纏身,既不氣悶,也不傷神,不就長壽了嗎?”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給自己的心適當放個假吧。讓疲憊的你充分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悅,那樣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神奇般地恢複了全身的力量,你對前進的道路充滿了信心。
解鈴還須係鈴人,自己套上的枷鎖還需要自己解開,遇事大度一點,何愁陰霾不開,何愁健康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