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名譽、利益麵前,盡量不要表現得過於熱衷,以避免成為眾人妒嫉、排擠的對象。即使有所追求,也應該在表麵上含而不露,應該通過為人與處世的技巧去贏得大家和領導的認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戰場上作戰一樣,迂回包抄要比正麵直接進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後是一種處世哲學,更是一種處世技巧,它的根本點就在於明哲保身。這種策略可以保證你在一個群體之中四平八穩步步為營地向前推進。
不前不後是欲望控製的結果,是理智的化身。他要求你在工作辦事過程中沉著、穩定,不以情緒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蠱惑。“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正是這種不前不後處世態度的體現。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不前不後隻是說在同事之中,在利益與榮譽麵前,不過分張揚自己,不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後隻是一種過程,但從結果——自己的前途與事業而言,則必須是在他人的前頭,必須從同事之中脫穎而出。到那時,其情勢將不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是“眾星捧月”、“眾望所歸”。這正是恰當地把握不前不後分寸為自己的事業贏得人緣與機緣。
我們在觀看一場馬拉鬆比賽時,通常會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麵的人反而不容易奪到金牌,而跑在第二位置或稍後一點的隊員卻在更多的時候奪取了桂冠,而位置太靠後的落伍者也同樣與冠軍無緣。這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競爭和相處何其相似,人生的奮進過程其實就是一次馬拉鬆比賽,隻有恰到好處地保持不前不後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後的分寸,才有可能更多地獲得成功。
退一步會讓你更進三分
44歲之前,我們就應該知道做人不要事事處處爭強、好勝,不要遇事就和人硬頂,應該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主動退讓並非示弱的表現,而是一種圓融的處世技巧。一次,蘇格拉底在大街上與人辯論,結果被對方踢了幾腳,可蘇格拉底卻顯出若無其事的樣子。有人對此迷惑不解,蘇格拉底解釋說:“我沒有必要去踢一頭驢子。”蘇格拉底將對方比喻成一頭驢子,也就是說,智者是不應該跟一頭驢子計較的。驢子是動物,它們沒有意識、思想,控製不了自己的言行,所以會做出一些粗魯的事情來。但是人類是有智慧的,如果與動物較勁,那與動物又有何區別呢?蘇格拉底運用這樣的思維,避免了一場“戰鬥”。
試想,如果換作別人,可能會衝上去與那個人扭成一團,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後果可想而知了。
有時候,退一步是為了進三分。因為隻有先後退才能跳得更高,隻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隻有退一步才能進兩步。
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是人情關係學中不可多得的一條錦囊妙計。你先表現得以他人利益為重,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利益開辟道路。在做有風險的事情時,冷靜沉著地讓一步,才能取得絕佳效果。
比如,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如果麵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或者市場形勢不好,在某些領域自己的商品前景無望時,應抽身而退,轉移投資方向。
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日立公司為了擴大企業規模,發展生產,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新建廠房建築材料,新添置一些設備。這時,正趕上了整個日本經濟蕭條時期,現有產品滯銷,賣不出去,麵對這一嚴峻情況,日立公司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路是繼續投資,另一條路是停止投資施工。日立公司經過了大家認真討論、分析、研究,最後,果斷決定走後一條路,停止投資,實行戰略目標轉移,把資金投放到其他方麵,積蓄財力,待機發展。經過實踐證明,日立公司的決策是正確的。從1962年開始,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中的東芝和三菱的營業額都有明顯下降,但是日立則一直到1964年仍在繼續上升。進入60年代後半期,一個新的經營繁榮時期來到了,蓄勢已久的日立公司不失時機的積極投資,1967年投入了102億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億大關,達1220億日元。5年內銷售額提高了1.7倍,利潤提高了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