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爭先並不是最好的做法,這樣做隻會白白消耗你的精力,且讓你成為眾矢之的,如果能夠適時退讓一步,你的收獲一定會更多。
何必一定要爭搶第一
在現實生活中,在摸爬滾打了多年以後,你可能已經發現了,未必凡事要爭第一,很多時候不前不後會更穩當。
“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這類古訓俗語常用來告誡人,要警惕環境險惡,人心叵測,要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不動聲色。因為,風頭出盡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擊。
現實中,確有那麼一些人,雖說其能力、才學的確令人欽佩,可正因為他們比別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總以為一切高、精、難的工作必須自己插手才會馬到成功,他人純屬“跑龍套”的配角,儼然離了他地球就會不轉。難怪“槍手們”總忍不住先打這樣的“出頭鳥”。尤其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史的國度裏,更是有很多人因才華出眾而遭受貶斥,或丟掉了性命。在這裏我們並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凡事爭第一的人,隻是強調前與後的分寸,古人不也是說“始作俑者,其無後平”嗎?
有一位工商界的老板,他從事電腦業。這位老板給自己的企業定位就另有一論——采取“第二戰略”。因為他認為,當“第一”不容易,不論是產品的研究開發、行銷,還是人員、設備等,都要比別人強,為了怕被別的公司趕超,又得不斷地擴充、投資。換句話說,做了“第一”以後要花很多的內力來維持“第一”的地位!因為提到某一行業,人人都會拿“第一”去做對手,並拚命趕超。這樣未免太辛苦了,而且一不小心,不但第一當不成,甚至連想當第二都不可能了。
這位老板的想法也許並不完全科學合理,並不一定當“第一”就一定會很辛苦,當第二或第三就輕輕鬆鬆了。這隻是他個人的一種觀念而已。但結合現實細想一下,其中也不乏實在的道理,我們不妨可以借鑒。
當“第一”者確實要費很多的力氣來保住自己的地位!大至一個企業,小至一個人,都可能有這個問題。一個企業要想位居第一,其所冒的風險也應該是最大的。產品的研製開發、資金的投入、設備的引進、人員的錄用、產品的銷售與服務等等,都比別人要多、要大、要好。好不容易排到了“第一”,又一下子成為了眾人的“眼中釘”,都想超過你,甚至弄垮你!
對於上班拿工資的人來講也是如此,一位主管可以說是該部門的“第一”,為了保住這第一,他不但要好好帶領手下,也要和自己的上司處好關係,以免位子不保;如果有功時,主管當然功勞第一,但有過時,主管當然也是首當其衝。如果是一位副主管恐怕就好一點,表麵上看來他不如主管風光,但因為上有主管遮風蔽雨,可省下很多辛苦,減輕很多責任,所以很多人寧可當副手而不願當“一把手”。
當然,我們這裏絕非教你別當第一!如果你有當第一的本事,也有當第一的興趣和機會,那麼就去當吧!如果你自認能力有限,個性懶散,那麼就算有機會,也不要去當第一,因為當得好則好,當不好一下子就變成了老三老四,這樣不但對自己是個打擊,而且在現實社會中更會招致這樣的批評:“某某人不行”、“某人下台了,聽說很慘”……這些批評對你都是不利的。中國人一向扶旺不扶衰,當你從“第一”的位子上摔下來時,落井下石的有,打落水狗的也有,於是本來還可當第二的,卻連當老三老四都有問題了。經營企業也是如此,“龍頭第一”的位子一旦不保,就會給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於是兵敗如山倒。要想力挽狂瀾,恐怕沒那麼容易!
因此,現實生活中並非要去爭個第一,耐心做一個會等待的高手,的確也有好處,例如:可以靜觀“第一”者如何構築、鞏固、維持其地位,他的成功與失敗,都可作為你的經驗和警戒;可趁此機會培養自己的實力,以迎接當“第一”的機會。如果你想當“第一”的話,一旦你覺得自己具備了這方麵的實力,就可以趁機攀升;由於你誌不在“第一”,所以做事就不會過於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也不會勉強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這樣反而能保全自己,降低失敗的幾率。
讓我們更現實一點,44歲之前的男人在工作中,在與同事相處時,應該怎樣把握不前不後的分寸呢?
首先,必須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單位中的角色。屬於自己工作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則責無旁貸,必須盡心盡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則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原則,不該涉及的盡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內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對同事、領導指手劃腳。即使人家請你去幫忙,也應以謙遜的態度誠懇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