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世同堂》:活著的老舍無處不在(2 / 3)

瑞全則離開北平,走上抗日的廣闊戰場。他激情四射,信念堅定,剛健有力,敢想敢為,他更直接地體現著老舍忠的理念。

有了這兩個人物,老舍該不那麼糾結了,忠和孝兩全了,全得十分完美。

《四世同堂》裏有老舍的剛烈之氣

老舍把自己詩人的剛烈之氣給了詩人錢默吟。

錢詩人敦厚謙和、與世無爭,平日吟詩作畫養花喝酒,然而,氣節在他高於一切。他說:“我是向來不問國家大事的人,因為我不願談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來亡我的國,我就不能忍受!”

錢詩人的兒子仲石是個司機,他拚出自己的命,摔死一車日本兵。這個壯舉早在錢詩人預料之中,他驕傲地表示:“我隻會在文字中尋詩,我的兒子——一個開汽車的——可是會在國破家亡的時候用鮮血去作詩!我丟了一個兒子,而國家會得到一個英雄!”這是何等的豪情!

因兒子的壯烈犧牲,錢詩人被日軍逮捕,受盡酷刑,毫不屈服,出獄後以他煉就的錚錚鐵骨複國雪恥,成為一個神出鬼沒的鬥士。

老舍借錢默吟寫出了自己詩人性格的那個側麵。

《四世同堂》裏有老舍的旗人情結

老舍是旗人,可是他多年不敢公開自己的旗人身份。這不能怪老舍,要怪得怪那個時代。

我常想起上世紀40年代初上小學時多次聽到這麼一個段子:

“你是哪族人?”

“我是旗人。“

“人家騎馬你騎人?!”

“我在旗。”

“你再騎我打你!”

由這個粗俗的段子我們可以看到,彼時,辛亥革命已經過去30年了,“驅逐韃虜”留下的民族歧視還那麼深入人心。清王朝的結束終結了滿族的特權,旗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所有的旗人臉上好像都貼上了恥辱的標簽。因此,旗人們常常諱言自己的民族出身。老舍直到1949年以後才公開自己的旗人身份。

但是老舍自小就有很濃重的旗人情結。他的很多作品裏都透著旗人味兒。《四世同堂》裏的一個亮點就是寫的旗人,而且是貴族。小文,準侯爺。老舍把小文夫婦那種貴族加上敗落的“範兒”,那種身居底層又保持自尊的氣度,寫得恰到好處。他們倆墮入貧困卻超然物外從容淡定,活在他們著迷的藝術裏。

冠曉荷迷上了小文太太,動了多少歪腦筋,都在不卑不亢的牆上碰了壁。而小文夫婦跟圍著他們學戲的老百姓可是相處得水乳交融。

平時看來不問國事的小文,在日本軍官打死他太太的時候,從舞台上飛身下來,掄起椅子把那軍官的腦漿打了出來。他是烈士。

老舍想寫旗人,卻偏偏寫了一對貴族夫婦,這值得玩味。

《四世同堂》裏有老舍對底層百姓的理解和愛

同是進步作家,很多人對世代被壓迫被奴役的百姓們是充滿同情的,然而他們往往更多地去注意那些小人物落後、愚昧、自私、麻木的一麵,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老舍和他們不一樣,他的一個十分可貴的特點是,他既不留情麵地解剖和批判民眾可悲可鄙的惡德,又深情地發現和展示深藏在民眾內心的可敬可愛的美德。這大概與他本人的成長經曆很有關係,他在底層長大,他深深懂得,他的親朋、鄰居、夥伴們的人性中醜和美往往是以各種不同的關係和形態共存的。

仔細地看看《四世同堂》裏那些普普通通的百姓吧,請你找到老舍眼中那種感覺 。性格各異的人物係列構成一個現代文學中空前壯觀的群像,這裏麵的腳行李四爺夫婦,棚匠劉師傅兩口,司機孟石,理發匠孫七,小文夫婦,相聲演員方六,老農常二爺,放話匣子的程長順,車夫小崔兩口,更有祁老爺子、瑞宣、韻梅、瑞全等等,他們身上的亮點正是老舍極其珍視的人性的閃光。就連吃瓦片的金三爺、潦倒文人野球的內心也有善良的東西。而生在冠曉荷家的高弟,心靈中潛藏的美在正義力量的導引下,使她終於走上光明之路。

這些人物身上正反兩種因素兼具的狀態,是老舍對民眾從未失去信心的一個原因,也是《四世同堂》樂觀基調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