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懶惰狀態的人們也常以此感到內疚、自責、後悔,但又覺得無力自拔,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要克服懶惰,應充分認識到其危害性,自己對自己負責,振作精神,“起而行之”,從日常小事做起,並努力做到不給自己找借口,不原諒自己的偷懶,力爭今日的事今日畢,多與人交往,多關心外部世界,多參加有益身心的社會活動,而做到這一切,有一個堅定而有價值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
5.狹隘
受功利主義影響,人們中的“狹隘”現象有增無減。凡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好嫉妒、好挑剔、容不得人等等,都是心胸狹隘的表現,即日常說的“氣量小”。心胸狹隘往往影響人際關係,傷害他人感情,也常給自己帶來煩悶、苦惱,影響自己的情緒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於人於已有百害而無一利。狹隘人格多見於內向者,尤其是女性。
克服狹隘,一要胸懷寬廣坦蕩,一切向前看,正如歌德所言,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心靈。二要豐富自己,一個人的視野越開闊,就越不會陷入狹隘之中,這就是所謂的“站得高,看得遠”。三要學會寬容,寬以待人。
6.拖拉
拖拉是不少人們的通病。拖拉是指可以完成的事而不及時完成,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正是:“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蟲冬又冷,一心收拾待明年。”導致拖拉的原因,一是試圖逃避困難的事,二是目標不明確,三是惰性作用。拖拉一方麵耽誤工作,另一方麵並沒有使人因此而輕鬆些,相反往往會導致心理壓力,引起焦慮,總覺得有事情沒完成,幹別的事也難以安心,還會貽誤時機。
改變拖拉,首先要充分認識其危害性,找到自己拖拉的原因,下決心改變。其次要科學安排時間,凡事有輕重緩急,要一件一件的完成,還要講究科學的學習和工作方法。再次要敢於做不合心意或者需要花大力氣的工作,必須完成的事,與其拖著、欠著,還不如及早動手幹,完成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會有一種欣喜感、滿足感、成就感。
7.抑鬱
抑鬱是人們常見的情緒困擾,是一種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常伴有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緒體驗。抑鬱人皆有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抑鬱隻是偶爾出現,時過境遷,很快會消失;但那些性格內向,多疑多慮,不愛交際,生活中遭遇意外挫折的人更容易長期處於抑鬱狀態,甚至導致抑鬱症。
抑鬱的人們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思維遲緩,興趣喪失,缺乏活力,反應遲鈍,幹什麼打不起精神,體驗不到快樂。抑鬱在低年級人們中更為普遍。所謂的“周末綜合症”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抑鬱。
要避免抑鬱或從抑鬱中解脫出來,就需要正確地評價自己,看清自己的長處,建立自尊,增強自信;調整認知方式,建立理性認知,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擴大人際交往,多與人溝通,多交朋友。
8.焦慮
焦慮是個體主觀上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後果產生或模糊的威脅出現時的一種不安感,並伴有憂慮、煩惱、害怕、緊張等情緒體驗。在這個緊張刺激不斷增多、競爭不斷增強的社會裏。每個人都可能處於一定的焦慮狀態。適度的焦慮對於保持生命活力是必要的,這裏所說的焦慮主要是指不適當地高度焦慮。
不適當的高度焦慮對身心健康是不利的。為此,應增強自信,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總會有辦法的;應不怕困難、磨煉意誌,當機立斷,積極行動。總之,凡事盡最大的努力,把注意力從擔心失敗轉移到積極行動、爭取成功上來。
9.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