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10日,著名畫家陳逸飛59歲逝世,再次引起了人們對“精英群體”的關注。就在這一年春節前短短4天內,清華大學相繼有兩位年齡不到45歲的教師“突然”死亡:1月22日晚,36歲的清華大學電機係講師焦連偉突然發病去世。四天後的1月26日中午,46歲的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教授高文煥,因肺腺癌不治與世長辭。接著就是中國社科院學者蕭亮中,猝死時年僅32歲。再早前,還有去年均瑤集團總裁王均瑤英年早逝;愛立信中國區負責人楊邁猝死在跑步機上。他們大多是學者、科學家、知名人士、藝術家、企業家、高級經理人,他們所代表的是成功、財富、名譽、智慧,他們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這個社會的精英分子,他們是強者,是勝利者,但是,這些光環的另一麵卻往往是軟弱的真相。很多人經過多年的奮鬥,終於置身精英行列,同時卻發現自己也成了“精英症”患者,麵臨精神、身體的雙重危機。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範肖冬說,抑鬱症是心理疾患的一種。抑鬱症患者50%有自殺行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自殺成功。抑鬱症對人類的危害在2020年預計將會排到第二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越是優秀的人患抑鬱症的可能性越大。
崔永元在電視節目中說:“最近像韓國的李恩珠,包括張國榮,還有好多好多人——海明威、川端康成,那都是大家,但都是因抑鬱症自殺的。”
來看兩組調查:
零點公司采用專門的心理學測評工具“枯竭量表”,對415位北京“白領精英”的調查,以評估他們的心理疲勞程度,如果達到3級就意味著心理疲勞非常嚴重,身心健康正在受到嚴重的威脅,而最終是心理疲勞程度在等級3及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了61.4%,心理疲勞的表現是:容易疲倦;缺乏精力;容易生病;臉色不好,與家人或朋友的溝通越來越少;容易忘事;容易憂慮、發愁;有迷失感,難以開心快樂,易急躁、發脾氣。
美國《財富》雜誌(中文版)和北京易普斯企業谘詢服務中心針對中國高級經理人的身心狀況也做了一次調查,有1576位高級經理人參與了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個人的壓力狀態(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心理衰竭水平、壓力來源、壓力應對方式以及對心理調適的看法等等,結果是70%的接受調查者感覺到壓力的困擾。
百分百減壓
工作或生活上的失誤,往往會給人造成心理負擔。別人的吹毛求疵、說三道四,加上身邊缺少可以傾訴的對象,更容易使人無力自拔,帶來了無形的壓力。在這種環境裏,人們的情感、行為相互作用,思路往往朝著一個方向,容易造成情緒波動,隻有尋求一種有效的解脫方法才會放下包袱。這種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卸妝法”。
這種“心理卸妝法”就像女性每晚睡前卸妝一樣,把當天心緒整理一遍。對於負麵的記憶,要不過夜地盡數清洗掉。具體方法是:在臨睡前,可以先想象有一條淙淙流淌的小溪。如果想象不出來,也可以麵對一張小溪的圖片,回憶當天那些不愉快的經曆,讓它們全部順流而去。接下來低吟三句話:“我願意……”(比如自己最期望的心境);“我有……能力!”(比如能夠勝任的心境);“……能使我快樂!”(比如對待使命的精神準備)。說完,盡快入睡。
心理卸妝最關鍵的是樹立生活目標。人生如果有目標,即使麵對挫折也會很快擺脫低沉情緒,引出正麵效果。如果這種情緒持續不見好轉,就該想到是否患了抑鬱症,應該去看醫生了。
找到稱心的工作方式
心理失衡的人
她是全球著名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的高級雇員,薪水豐厚,待遇甚優,是諸多人士嫉妒得眼睛發綠的對象。可她時常就會跟朋友發布一通“馬上辭職”的宣言:“不知怎的,這段時間厭職情緒高漲,隻要一走進辦公室就胸悶氣短,真想辭職了事。我把這種情緒透露給了父母,他們馬上大驚小怪地亂作一團,最後總結性地批評我:打工謀生的人有什麼資格談厭職?我一聽,更是怒火中燒,我怎麼就沒資格厭職了?打工的就不能有自己的心情?必須毫無怨言地夾著尾巴做人?”
回歸的站台
稱心的工作方式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能使你的才智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最容易使你的心理保持平衡。
在今天,很多美國人都在重新思考他們的工作方式。認識到這一問題的不僅僅是工人們。很多企業已經對員工的工作環境做了相當大的改善。這些企業大多是排名《財富》500強的大公司,在全國各地都有分支機構,例如AT&T、美國銀行、美國捷運公司、通用汽車、杜邦、伊士曼化學公司、美國艾德納人壽保險公司、全聯保險公司、摩根大通公司、德州儀器、諾思壯公司、朗訊科技有限公司、IBM和施樂,這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同時,數以百計的小公司也正在進行這樣或是那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