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在工作與休閑之間找平衡點(1)(2 / 3)

造成“過勞死”現象的最關鍵的原因是心理問題,他們不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沒有定期維護自己的健康。很多疾病都是在慢慢侵蝕、消耗身體的機能,如果不細心觀察和定期體檢,這些變化很難被發現,一旦發作,後果會很嚴重。

越來越多年輕人存在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生活不規律,經常熬夜、吃夜宵並且早上賴床會造成胃酸分泌過多,嚴重損害腸胃健康,這是身體健康的隱形殺手;盡量自己做飯,避免不規律的飲食,少參與應酬性的宴會和晚會,因為宴會上的食物偏辣、偏油膩,還有過多的食物添加劑和煙酒都對胃有很大的傷害。

更重要的是要在工作與休息之間找到心理平衡點,不能漠視生命,要珍愛生命。以生命為代價的發財致富,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不要對自己要求太苛刻,要及時消除工作中的焦慮、強迫心理。周末一定要休息,多去野外郊遊,使身心得到徹底放鬆,才能愉快地麵對每天的工作和生活。

百分百減壓

堅持體育鍛煉,最易使人疲憊的莫過於長期不活動。運動能增加心肌收縮能力,增加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抗病的能力,還可以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推遲神經細胞的衰老,幫助廢物排除,從而起到防癌抗癌作用。

保持心情舒暢,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感到煩惱、苦悶、焦慮的時候,他身體的血壓和氧化作用就會降低,而人的心情愉快時,整個新陳代謝就會改善。煩悶、焦慮、憂傷是產生疲勞的內在因素。因此,要防止疲勞,保持充沛的精力,就必須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一個“樂天派”,並培養堅強、樂觀、開朗、幽默的性格,具有廣泛的愛好和興趣,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要學會調節生活,多與人溝通交流,開闊視野,增加精神活力,讓緊張的神經得到鬆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勞症的精神良藥。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長時期緊張的腦力勞動和情緒激動,培養樂觀的精神狀態。

提倡過休閑的生活

心理失衡的人

一個人的自述:工作忙起來不懂得休息,不會愛護自己。每天早早從家裏出發,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到單位上班,日複一日,都是如此,所以朋友每次見我都問:“你精神不振,好像缺少睡眠。”我不僅缺少睡眠,更缺少休閑生活。由於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我覺得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人難道就這樣活著?為什麼活著?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使人更加渴望休閑,可又怕因此影響工作,幾次把本已停下的工作又拿了起來,一頭紮進去,惶惶不可終日似的。我成了自己的奴隸了。

回歸的站台

20世紀80年代,幾百萬北美人把工作看成生活的中心,而這使他們歪曲了生活的本意,導致了情感的混亂。公司的成功讓許多人感到空虛和膚淺,昨天的美夢成了今天的噩夢。許多人意識到他們已淪為工作和財產的奴隸了,一星期工作50—80小時使他們喪失了自我。更糟糕的是,工作壓力和疲憊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作為心甘情願的奴隸,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但現在到了一個可以自己把握工作與休閑關係的時代,快樂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的認同。工作是快樂的,但超負荷的,沒有休閑來平衡它的工作是不快樂的。

這種觀念正在改變著人們。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許多員工開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工作。15年來,在美國,第一次有人說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是休閑而不是工作。1990年,在洛佩爾媒介調查公司所做的民意調查中,41%的人選擇休閑作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而隻有36%的人選擇工作。這一數據很有意義,1985年,選擇工作的人是46%,而選擇休閑的人是33%。

研究表明,要求過寧靜、悠閑生活的人的數量正在增長。為了從壓力和疲憊中解脫出來,人們紛紛離開企業。20世紀90年代那10年是雇員們試著從拚命工作中解脫出來的10年。他們或者是完全放棄了工作,或者是接受了比較具有選擇性的工作,使自己能在工作和休閑之間進行平衡。好幾份報紙已經報道,沉迷於工作是過時的,休閑才是時髦的。自由時間是20世紀90年代一個主要的社會特征。

甚至有些企業已經注意到,員工高質量的休閑生活有助於企業的健康發展。許多公司發現健康的員工更加快樂,生產效率也更高。考慮到80%的疾病與生活方式有關,你就不用對企業提高員工休閑生活的質量,以增進他們的健康和士氣這樣的做法感到驚奇了。對企業來說,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生產力、活力、員工鬥誌以及企業形象各方麵的極大改善。幾家大公司已經在使用培訓計劃,以促使他們的員工有良好的、平衡的生活方式。

將來,企業沒有選擇餘地。員工們會要求在維持工作和休閑之間有更好的平衡。今天的新一代並不像上一代那樣,為金錢、名譽、安全感以及升職的誘惑而瘋狂工作。有些雜誌,如《財富》報道說,新一代強調的是生活質量—為了工作的滿足感,工資就不那麼重要了。《今日美國》於1996年4月報道,在美國,過去一段時期,有55%的人通過工作來表現自我;而對於新一代的人來說,則隻有46%的人會這樣。因此,二三十歲的員工會說享受休閑、生活方式與家庭和工作一樣重要。這些價值觀的改變,是令人高興的。現在的新生代比起認為生活等於工作的父輩和祖輩那代人來說,其價值觀更為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