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在寬容別人與求得別人原諒之間找平衡點(2)(2 / 3)

回歸的站台

原諒與容忍是一對孿生姐妹,經常原諒別人的人有容忍他人的能力;學會容忍的人容易原諒他人。原諒是真愛,他比愛情、友情本身要付出更多更多的時間與感情,它是痛苦的,也是美麗的。放棄不等於失去,原諒不等於忘懷,隻是我們真的原諒一個人時,也給自己在別處開了一扇窗,原諒有時也是一種解脫,讓自己把一切看清楚,讓自己的心放個假。

你對朋友越寬容,得到的回報就越多。朋友小李的日記被他的一個朋友無意中看了,小李知道後,流著眼淚,燒光了所有的日記。從此她再也不寫日記了。她本來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子,在這次“日記事件”後,卻變得孤僻少言,不愛與人交往了,這種狀況直到上工作後才有所改善。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小李的日記被偷看事件屬於生活中的“重大的消極事件”。朋友是小李最信任的人,所以,她將日記放在自己的枕頭邊,並沒有想到要藏起來。當她發現自己最信任的人偷看了自己的日記,朋友的形象突然在小他心中坍塌了,伴隨著坍塌的還有小李心中原有的價值體係。既然朋友都不可信,那麼還有誰可以信任呢?於是,她采用了最消極的方式來對抗,那就是再也不寫日記,也不相信任何人。隨著消極認知模式的形成,她逐漸出現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礙,表現為抑鬱和自我封閉。

在生活中,被自己信任的人“出賣”的事件為數不少,如:你向密友傾訴的秘密被他告訴了別人;你很意外地發現一個工作機會,告訴你的同學你要去應聘,等你去麵試時卻發現同學已經捷足先登等等。這類事件發生在你身上,你自然是無辜的,也是受害者。因此,要學會保護自己,免受他人過度的傷害。

小李應該原諒朋友,寬容可以加強朋友的關係。另外從此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不要給別人犯錯誤的機會。朋友之間彼此分享隱私應該有個限度,知道了別人的隱私同時也有了替人保密的義務和替人解憂的責任。所以你在和朋友談及自己的私事時要考慮到他能否承擔這些額外的壓力。

如果事情發生了,則要把事情發生的原因盡量歸因於偶然事件,不要以偏概全,得出人人都不可信的偏激結論。在事情發生之後,要用積極的態度與行動去應對。比如,日記當然可以照寫,朋友照樣相處。

最後,與人相處不要把對方理想化和絕對化,世間很少有絕對的善和惡。要能容忍別人的過錯,你對人越寬容,得到的回報就越多。

百分百減壓

如果你的朋友、同事無意中傷害了你,你在惱怒之前,不妨認為他也是無辜的。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和解決問題,要比反擊、報複以及無休止的爭論什麼才是對錯要強得多。如果你能挖掘對方某種行為中隱藏的積極因素,那麼你就會大大消除出現敵對場麵的可能性,從而減弱攻擊的心態。

不要害怕承認自己不對。生活中許多人都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一遇他人無意傷害便認為是對自己不懷好意,於是去打擊、迫害與否定對方,幾句話不投入,就劍拔弩張反唇相譏。事實上,很多反目成仇的原因,恰恰是一方或雙方過於敏感,不能擺正自己與對方的關係,以至於心理失去平衡,不能接受別人正確意見,從而使自己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差。

如何防備不健康的心理

心理失衡的人

自述者:係主任姓史,每次見到他,就恨從心中起,惡從膽邊生,恨不得立即上去抽他幾個嘴巴子。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有一天我敲響老史同誌的門時,我清晰地聽到了自己的心跳,這是共振。開門的是一個和我不相上下,年齡相當的美女。看到她,我才知道什麼叫驚豔。瞬間發楞之後,她問我找誰?我支吾地問,史主任在家嗎?她看了一眼我手中提的東西,然後以一種不隻所以然的眼光瞟了我一眼,衝屋裏喊,爸,找你的。說完就走了,門也不關,也不請我進屋。站在大大的客廳,看著裝潢和擺設,我有一種羨慕,有一種嫉恨,還有一種幻想,如果我把老史的女兒聚過來,將來這就是自己的家……

回歸的站台

每個人都會與他人進行人際交往,這是人們進行廣泛社會活動的基礎。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能充分發揮語言功能,展示自我。相反,心理狀態不健康者,在與他人交往中會不時出現心理不平衡,阻礙關係的發展,這樣的人也難以適應社會。因此,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努力克服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

個人的自我敏感性、價值取向與社會行為有著一定的內在聯係。所謂社會行為,是指包括助人行為在內的一切有益於社會的個體行為;自我敏感性,是指一個人關心他自己的問題,感到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及的確得到別人的幫助後的心理感受;價值取向,是指在社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評價事物的標準和態度。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為對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也可能成為一種隻顧自己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