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平衡點(3)(2 / 3)

回歸的站台

在我們周邊常聽到抱怨生活不公平、不如意的聲音,他們總是跨不過那扇快樂之門,被抑鬱、憂傷困擾。其實這隻能讓煩惱更進一步消耗人們的意誌和自信,損害自己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對改善自己的境遇毫無幫助。

在時間的流程中,我們常常審視自己的腳印。當所有的形體、色彩和音響都淡漠之際,惟有心靈的印痕更值得追憶。但你不必過多地留戀!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時間無暇後顧,人生總是在訣別和放棄中前行,何必總是苦苦尋覓那一串串被蒿草覆蓋了的足跡,那一粒粒褪色的相思紅豆,那被歲月風化了的貝殼……

《列子·周穆王》裏有這麼一則記載:宋國有個叫華子的人患了遺忘症,“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途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後經一高明醫生治好了病,使他把平生數十年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都記憶起來,回到了現實的人生。但他又記得太牢,“憂憂萬緒,須臾不忘”,以至怒而黜妻罰子,操戈逐人,弄得雞犬不寧。這簡直成了怪物!

《世界科技譯報》載文說,據精神病學家亞曆山大·盧裏亞對一位十分不幸的男子的科學檢查,此人永遠不會忘記在他大腦中所有留下印象的東西,各種信息使他窒息,大腦中充滿了各種事情,以至運轉混亂,根本無法看書,也不能合乎邏輯地思考。現代醫學認為,遺忘可以減輕大腦的負擔,降低細胞的消耗。在正常的情況下,人的腦細胞每天大約死亡十萬個。但是如果受到外界的強烈刺激,大腦每天死亡的細胞就要增加幾十倍。長此下去,大腦是難以承受的。因此,對身體健康來說,遺忘是絕對必要和有益的。正因為有了遺忘,才保證了必要的記憶和大腦的健康。

吐故方能納新。隻有忘掉一些舊東西,觀念和知識才能不斷更新。隻有善於遺忘的人,生命之樹才能常青。難怪有人說,“隻有遺忘點什麼,才能記住點什麼”,“善於遺忘的人才是一個健康的輕鬆的人”。

學習忘懷,把許多憤恨的往事放下,日子久了,情緒激動也就越來越少。心靈和精神的活力就可以再生,恢複原有的喜悅和自在。

不愉快的記憶,有時如影隨形一樣,惱人非常,弄得自己焦躁不安。這時你不妨采用心理學上所謂的減敏感法。轉個念頭,去想想輕鬆愉快或有趣的經曆。這種用愉快經驗代替悲愁情緒,或以成功的喜悅代替失敗落魄的心情,幫助我們忘懷。

一個人若能忘懷心中的不得誌、憂鬱、怨恨等情緒,那麼不愉快的心情自然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則是朝氣蓬勃的新生,精神和勤奮將再度在你身上發出耀眼的光輝。

人不但要忘懷不愉快的往事,也要放下沾沾自喜自鳴得意的情緒。因為那些情緒,往往使我們陷於虛妄。當我們忘了它時,真正的活力才顯現出來。從心理學的觀點看,無論你惦記的是快樂的往事或悲愁憎恨,長期生活在過去的記憶世界裏,就與現實生活脫節,它會嚴重威脅心理健康和心智的發展。

陶鑄同誌說得好:“往事如煙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百分百減壓

要學會遺忘,就要胸懷天下,心想大事,破除私心雜念,克服個人主義,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要經常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想大一點,想遠一點,想開一點,從名利得失、個人恩怨中解脫出來,對已經過去的無關緊要的事物,要糊塗一點,淡化一點,寬容一點,朦朧一點,及時將這些東西從大腦這個倉庫中“清除”出去,不讓它們在記憶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個人學會了遺忘,就是一個健康的人,成熟的人,就能放下過去那日益沉重的包袱,輕裝上陣,精力充沛地麵對現在,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未來,就能開拓新境界,創造生命的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