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還是一種謀生手段的今天,完全拋開物質談精神是不現實的。不過,認清楚金錢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調整自我心態,將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上,何樂而不為?
別人發財,你的心態平衡嗎
心理失衡的人
一家知名企業下屬的一個研究所的技術助理,一天用他的安全通行證從研究所偷走了價值很高的計算機和設備。他把這些設備拿到國際市場出售,還在網上進行拍賣。結果此人被警方逮捕。他說:“一些人因公司給他們的股票期權成為百萬富翁,可是我沒有,還時時麵臨著被解雇,所以心理很不平衡。本來我也是有希望得到公司股權的,可經濟衰退使我做富翁的美夢變成泡影。我為公司做出了貢獻,快要享受的時候卻出現經濟滑坡,大裁員,太不幸了。我認為,我是拿走我應該得到的東西。做這件事的,不止我一個,大家的心態是一樣的。”
回歸的站台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賺了錢,某人升了官,某人買了車,某人住進了別墅,等等,自己本來比別人強,可卻不如別人風光體麵。
對比產生了心理不平衡,而這種心理不平衡又驅使著人們去追求一種新的平衡。如果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你能不昧良知、不損害別人,自覺接受道德折約束和限製,通過正當的努力、奮鬥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稱道和慶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擇手段,毫無廉恥,那麼就必然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後果。由此,你的人生必將陷入難以回旋的敗局之中。
周某原先曾是個表現不錯、工作很能幹也很有實力的地方官員,因政績突出,不斷受到提拔。但在最近這幾年,當他知悉過去的同事、同學通過各種途徑生活條件都比他好的現實時,心裏總不是滋味,想想自己能力至少不比他們差,職位也比他們高,可錢卻比他們少。而且自己作為一地之長,擔子比他們重,責任比他們大,工作也比他們辛苦,經濟上卻不如他們,於是深感不平衡。由此也就有了一定要超過他們的想法。於是在他任職期間,大肆收受賄賂。這樣,他思想上警惕的閘門在不平衡心理的驅動之下終於撞開了,欲望的洪水頓時傾瀉而下,一發不可收,最終成了一名被判“死緩”的囚犯。
有一名年輕的教師,原先在教學上精益求精、兢兢業業,對學生無私奉獻,贏得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但在一次朋友聚會的晚宴上看見一些人很富有時,心裏不舒服起來。此後他總在想,我怎樣也能富有呢?於是,他經常利用上班的時間做發財的夢,開始對教書不負責任。學生和家長意見很大,他得到學校的黃牌警告,但他毫不悔改,每天還是想著發財,一次在一個朋友的鼓動下去做走私生意而被抓。其結果是財沒有發成,卻做了階下囚。
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心理自始至終處於一種極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憤之中,使他們滿腹牢騷,不思進取,工作中得過且過,更有甚者會鋌而走險,玩火燒身,走上了危險的鋼絲繩。
因此,我們必須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誤區。怎樣才能從這種不平衡的心理誤區中突圍出來呢?以下幾點值得考慮:
首先不可亂比較。因為不平衡心理源於比較,源於比較方式的不當,源於比較“參照係”選擇的失誤。例如剛才所說的地方官和教師,他們所選擇的比較“參照係”自然是那些風流倜儻的有錢人,自認為能力、才華不比他們差,而收獲卻比他們少,這是多麼不公平啊!其實,隻要我們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勞動者,他們的心理又何嚐不是有這樣多多的焦慮、急躁與夫落,甚至是憤憤不平呢?麵對著眾多的普通人,我們的心靈必然會多一分平靜豁達,甚至多一分愧疚。還有什麼不平衡可言呢?
其次保持心底無私。心理不平衡導致人生創傷,而心底無私則是治愈心理不平衡的良藥。當今社會種種誘惑特別是金錢美色的誘惑麵前,一些人目眩頭暈,忘記了做人的起碼標準和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守則,在追求心理平衡的過程中,向腐敗、墮落的目標邁進。在他們身上缺少的是一種聖潔的信念、奮鬥的理想,缺少的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的持續、刻苦的改造,不能夠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能夠達到一種高尚人格的修煉。
百分百減壓
心理不平衡會成為工作甚至人際交往的一個障礙,由於不能用理智來評價自身,也就不能客觀公正地去評價別人,從而贏得別人的理解和信任;也由於總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勢必會造成別人的心理反感,從而在工作造成一種不滿妥協情緒,在人際交往上無形中產生一種“心理對抗”;還由於心理不平衡就難免不與人發生爭執,從而影響與人的思想交流和融洽相處。不平衡而過於固執就無法與人溝通,會使你處於孤立無援、舉目無友的境地,最終導致懷疑自己的能力,動搖甚至喪失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