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百減壓
有哲學家說:“內疚的人是生活在過去的人,他們不去體驗現在的快樂,更沒有明天的夢想,他們僅僅在不斷的反省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從而試圖為自己的失誤還債。”
控製內疚情緒的積極措施是:(1)設法麵對和理解你所一再逃避的問題,對婚姻情感問題和內心衝突做出理性的評估,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2)保證最重要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學會放棄一些並不重要的需要。(3)檢查造成內心衝突和焦慮的觀念,用新的觀念替代陳舊的觀念。這需要在精神分析狀態下才能做到。
警惕異常心理奪去生命
心理失衡的人
湖南省某縣公安局通報了該縣一名縣委幹部於2005年4月18日下午1:30意外死亡情況。經多方偵查取證,認定楊近期在醫院進行B超檢驗,發現腎部有腫塊,對病痛極度恐懼,導致跳樓自殺身亡。
回歸的站台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在患了難以治愈的疾病後,會發生一係列的心理變化,如不及時幹預、調整,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了解病人的異常心理,找到失去心理平衡的原因,有益於疾病的康複。
許多病人家屬都抱怨說,親人病後脾氣變壞了,不好侍候。殊不知,這不能責怪病人,而是患病特別是患了較為難治的慢性病之後,病人在心理上會發生一係列變化,出現許多容易被人誤解的心理問題。了解這些異常心理,不僅有助於對病人的理解和體諒,而且還能更好地照料病人,有益於疾病的康複。
主觀感覺異常,注意力轉向自身。健康人精力集中於工作或學習,心理活動經常指向外界客觀事物。人患病後,多將注意力轉向自身,感覺異常敏銳,甚至對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腸蠕動的聲音都能聽到,心中總想自己的病,而對其他事物很少關心,這很容易被別人誤解為自私或冷漠。
心境不佳,情緒不穩。生病屬於劣性刺激,勢必影響病人的情緒,形成不良的心境,往往看什麼都不順眼,好生閑氣,好發脾氣,給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覺。病情越重,病程越長,這種異常情緒反應越嚴重。這種消極情緒,不僅容易被人誤解,使人不願意接近,而且還不利於病體康複。
被動依賴,情感脆弱。由於病人受到親人的關懷與照顧,病人會變得被動、依賴性增強,本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願意動手。情感變得脆弱,甚至幼稚,像個孩子似的,總希望親友多照顧、多探視、多關心自己。
多疑、神經過敏。病人往往會變得神經過敏,疑慮重重。聽人低聲談話,就以為是談自己的病,醫護人員和親友的好言相勸,也常半信半疑。有時,懷疑醫護人員給自己開錯了藥、打錯了針。這種異常心理不僅會對醫患關係起破壞作用,也不利於安心養病。
緊張、焦慮、恐怖。許多病人入院後會感到緊張,特別是看到周圍的重病人和病人死亡,會產生恐懼心理,怕疼痛、怕開刀、怕變殘、怕死亡。同時,求愈心切,希望早一天確診,早一天手術、早一天出院。這種心理對康複極為不利,會削弱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使機體免疫力降低。醫護人員及其家屬,應多安慰、多鼓勵、多做過細的思想工作,振作精神,正確對待疾病。
百分百減壓
在無人的寧靜裏,和心靈對話,問問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它喜歡什麼,它想躲避什麼,它還能被什麼所激動,它對什麼已經麻木。它回答你的也許完全不同於你在人群中工作的想法,那也許也正是你的人生需要修正之處。發現自己心靈一點一滴的渴望,然後滿足它,就是在給自己灌注生命的活力,激發感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而一顆鮮活跳動的心,應該更容易開啟智慧的大腦。和心靈對話,引入陽光照拂自己,照拂自己的人生,照拂自己的事業。做這樣一個關注自己心靈的工作,並不需要多少時間,但它需要一種心態,和浮躁相應的一種寧靜心態。完全戒除浮躁是不現實,但時不時從浮躁裏沉下去,歸於片刻的真正的寧靜,還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