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在宣泄與控製之間找平衡點(3)(2 / 3)

當我們完成了想象脫敏之後,還應在現實的生活、學習、工作場景中去逐漸脫敏,直到消除緊張為止。

4.模仿學習法。這也就是向周圍那些社會適應良好、性格開放的人學習,去和他們交往並且交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降低不太嚴重的社交恐怖的捷徑。

5.轉移刺激法。即暫時轉移引起社交恐怖的外界刺激。由於外界刺激在一段時間內消失,其條件反射在頭腦中的痕跡就會逐漸淡漠,有時還可消除。

內疚也是一種病源

心理失衡的人

一婚外情案例:汪某,男,45歲,夫妻感情和睦,但他卻與另一位女子保持著長期的婚外情關係,並為此感到內疚,長久地忐忑不安。雖如此,他仍然瞞著妻子和情人幽會。這是婚外情當事人常見的內心矛盾心理。長期受內疚感折磨的人,甚至可能出現性功能障礙。這種內疚情緒毫無意義,它既不能改善婚姻生活的質量,也無法享受與情人幽會的樂趣。他們實際上麵臨著兩種選擇:要麼長期為內疚情緒所困擾並付出身心代價,要麼就認真審視自己的婚姻生活並設法改變這種狀況。

回歸的站台

內疚感包括羞恥感、自責心理、自卑心理、無地自容,覺得自己像是欠了別人的債似的。這是一種消極無益的情緒。為這類情緒所纏繞的人,常常會沉湎於往事,為過去所做的事情而自悔自恨。

許多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內疚情緒的影響,而至精神抑鬱。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內疚是導致抑鬱的主要情緒根源,它實際上是指向自我的憤怒與不滿,也是抑鬱症患者慣常的症狀表現,因而,極端抑鬱的人往往有自殺傾向,他們有一種對自我的極端自責和否定。

生活中基本上存在兩種負疚感:一種是健康的,另一種是不健康的。

健康的負疚感就像是功能完好的“心靈報警器”,它提示我們,我們犯了錯,有心或無意,傷害了別人。它會提醒我們不再重蹈覆轍。

而不健康的負疚感則可以說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當局者可能並沒有做錯事,沒有必要為之所苦。

小梅今年31歲,原來在一家外企做總經理秘書,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明明和非非是一對雙胞胎,聰明可人,就快3歲了。“那會兒我工作的時候總是覺得很不安,雖然家裏請了保姆,兩個孩子不是沒有人看,可我老是覺得對不起小家夥似的,他們那麼小,而我這個母親卻不能陪著他們,親自照顧他們。每天回到家都累得要命,幹什麼都力不從心。

“我覺得自己既不是好媽媽,甚至也不是好太太。所以,孩子一歲多的時候,我下決心辭職了。現在我待在家裏,可以親自照顧孩子們了,可是家裏的經濟狀況卻惡化了”

不健康的負疚感往往源起於童年,那些朦朧繽紛的日子也是你最孱弱無力的日子,年幼的你無能和無助。這時候負疚感仿佛救命稻草,盡管它也並不好受,而你也沒有理由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但與空洞的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相比,至少它讓你感覺有所依托。比如,一個孩子麵對病重的母親,往往會為母親的狀況責備自己,“都是我不乖”——將自己放在責任承擔者的位置上,自我譴責,似乎總比陷入絕望要好些。

隨著慢慢長大,一觸即發的負疚感會讓你心力衰竭。日複一日,它可能把你塑造成為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過於嚴苛以至於動不動就焦慮沮喪。

我們所希望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與真實的我們總會存在著種種差異。這些理想形象對我們有所幫助,它會激勵我們,使我們明確努力的方向。但是,不幸的是,當一些人意識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太大,以致難以逾越時,不必要的負疚、羞恥感就可能應運而生。

不健康的負疚感有害無益。因為它毫無根據,它並不是由實質性的錯誤所引發的,自然也就不構成值得反思的理由,所以體驗這種負疚感從任何角度來說都很難有什麼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