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生命之路”的“火花”——列寧格勒保衛戰(1 / 3)

聖彼得堡,這座被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稱之為“歐洲之窗”的古都,始建於1703年5月,200多年來一直是俄羅斯帝國的首都。十月革命的炮聲從這裏打響,人們將這座城市稱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1924年列寧逝世後,當時的蘇維埃政府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領袖和導師,下令將列寧曾經生活、工作和戰鬥過的這座英雄城市命名為列寧格勒。

列寧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搖籃,也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海港、工業重鎮及文化中心。在“巴巴洛薩”計劃中,納粹將攻占涅瓦河口的這座城市看做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從地球上抹掉列寧格勒,殺光居民,消滅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

瘋狂的“巴巴洛薩”計劃

征服蘇聯,獨霸歐洲是希特勒蓄謀已久的陰謀。早在法國投降之時,德國人就開始著手侵略蘇聯的計劃。1940年12月28日,希特勒發布了第21號訓令,正式確定了代號為“巴巴洛薩”的侵略計劃。計劃的目的是在對英的戰爭結束以前,以坦克、摩托化部隊及航空兵部隊突施“閃電”式的襲擊,分割圍殲蘇聯西部蘇軍主力,而後向戰略縱深進攻,攻占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頓巴斯,前進至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於1941年入冬前結束戰爭。

為實現這一計劃,德軍集中了181個師又20個旅共550萬人,坦克4 300輛,火炮47 000餘門,飛機4 980架,以及192艘艦艇,並將這些力量編為3個集團軍群和3個獨立行動的集團軍,準備在3個戰略方向實施進攻。計劃的基本部署是:北方集團軍群,轄第16、第18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群,共29個師,由萊布元帥指揮,在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羅斯加裏寧格勒)以東向列寧格勒方向實施進攻,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占領港口,使蘇聯艦隊失去基地。

中央集團軍群,轄第4、第9集團軍和坦克第2、第3集團軍,共50個師又2個旅,由博克元帥指揮,在波蘭的華沙向布列斯特、明斯克方向突擊,圍殲白俄羅斯境內的蘇軍,而後直指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轄第6、第11、第17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坦克第1集群和匈牙利一個快速軍,共57個師又13個旅,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自波蘭的赫爾姆向基輔方向進攻,攻占基輔以南地區的第聶伯河渡口,消滅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的蘇軍,然後向頓巴斯發動進攻。

德軍的挪威集團軍以及芬蘭的東南集團軍、卡累利阿集團軍,共21個師又3個旅,在挪威和芬蘭境內展開行動,配合北方集團軍群攻占列寧格勒。

為了確保能夠一舉拿下列寧格勒,希特勒任命曾經指揮德軍突破法國馬其諾防線的陸軍元帥馮·萊布為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萊布統率的兵員達70萬人,配備了1 200架飛機、1 500輛坦克、12 000門火炮,並限令萊布務必根據“巴巴洛薩”計劃的規定日期,在1941年7月21日之前拿下列寧格勒。希特勒甚至狂妄宣稱,屆時他不僅要前往列寧格勒皇宮廣場檢閱軍隊,而且還要在列寧格勒阿斯托裏亞飯店舉行盛大的“祝捷”宴會。

為何希特勒對列寧格勒如此重視?原來,希特勒的統帥部認為奪取蘇聯這一重工業中心和海港具有特殊意義。占領涅瓦河口的這座城市,可以掌握整個波羅的海的主動權,控製十條鐵路線,尤其是控製那條把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同蘇聯其他一些經濟地區聯結起來的十月鐵路線,在國際上有重要意義。從政治上、軍事上看,占領列寧格勒並同芬蘭軍會合,可以使法西斯同盟更加鞏固,迫使其他一些處於動搖不定的國家加入反蘇戰爭。同時,為了保證進攻莫斯科所必要之兵力,可把攻占列寧格勒後第4坦克集群的所有坦克和機械化兵團抽調出來。

蘇聯缺乏足夠的警惕

“巴巴洛薩”計劃製訂後,德國法西斯在策略上玩弄了“海獅騙局”,以假亂真,麻痹蘇聯。希特勒曾說“要把進攻俄國造成曆史上的最大騙局”。為此,納粹千方百計地采取偽裝和欺騙的手段,迷惑蘇聯。希特勒在英吉利海峽和加來海峽沿岸,集結了大量的渡海和登陸船隻、器材;在海岸上裝配了許多假火炮;軍隊進行了頻繁的登陸演習;甚至把大批的德軍調到蘇聯邊境也說成是為進攻英國而來到東方休息調整。臨戰前,希特勒一反常態,在宣傳上停止了對蘇聯的攻擊,把攻擊矛頭集中指向了英國。就這樣在“海獅計劃”的掩蓋下,德軍早已把大批兵力集結在蘇聯的邊境上。準備工作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要求完成。

1939年3月,斯大林針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已經開始的形勢,明確指出德、意、日結盟的侵略性,以及西方國家企圖“禍水東引”,慫恿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危險性,號召蘇聯人民必須從各方麵作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斯大林為了贏得更多的時間作戰爭準備,先後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與土耳其簽訂互相保持中立條約。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又通過軍事、政治、外交途徑,將西部的國界線向西推移,並認為國界線的西移將使德軍東犯必須從更西的幾百上千公裏開始。蘇聯還在經濟上和兵員上都作了充分準備,加快了農業和工業的發展速度,並有一大批軍事工廠開工生產,在兵員上,1939年頒布了《普通義務兵法》,延長服役期。在戰略計劃和兵力部署上,為對付德軍的侵略,蘇軍總參謀部作了詳盡部署。在戰爭爆發前,蘇聯為加強戰備和保衛西部邊境防線,在西部邊境總共部署了149個師的兵力。但蘇聯最高當局對德國發動侵蘇戰爭的時間和規模卻嚴重估計不足,蘇聯西部邊界地區的工事也未完成,蘇軍對敵人的突然襲擊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也缺乏組織和實施戰略退卻的訓練,缺乏對付敵人坦克集群的有力措施,造成了蘇軍在戰爭初期的嚴重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