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第一,突厥的領導不懂得愛護和培養能人,老是任用奸邪人物;第二是薛延陀的背叛;第三,突厥領導沒有搞好自己親屬的關係;第四是大雪後損失慘重;第五,迷信於胡部的力量,以至於本族的人都不信任了;第六,我們還有一批漢人在北方,到時候以官方的名義招納,一定會響應的。
正是這六個條件,凸顯了這些以狼為圖騰的突厥人外強中幹的本質,他們往往拿著大刀,高叫著衝過去,你打不死我,我就砍死你。這樣的打架充其量是團夥混混罷了,其敗不可避免。
李世民聽從了大臣們的意見,派遣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並州都督李世為通漢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率領十餘萬大軍,向東突厥進攻。其時,定襄城由頡利可汗駐兵把守,防守嚴密。
為了攻取定襄城,李靖沒有采用大兵進行圍攻,而是采取了突然襲擊的戰術。
第二年正月,北方天降大雪,李靖的軍隊就在白茫茫的風雪中開始了行軍,嚴寒之下,萬物似乎都沒有了生機,一片寂靜中,隻能聽見急促的馬蹄聲,疾馳而來,又飄然而去。馬蹄印很快就被大雪覆蓋,仿佛從未有人經過。
唐軍衝寒冒雪抵達朔州,從馬邑北進,首先出其不意地占領了定襄城南的重要戰略據點——惡陽嶺。經探知突厥剛剛受了雪災,部落處於饑困之中,軍心開始不穩。李靖抓住這個時機,將主力部隊交副手張公謹帶領,自己親率三千精銳騎兵,星夜急馳,連夜奔襲,沒有任何停頓,突襲突厥頡利可汗駐地定襄。
突厥頡利可汗沒有想到唐軍會如此神速到來,大為驚恐地說:“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新唐書·李靖傳》)
李靖利用突厥的恐慌心理,暗中派人進入定襄城活動,說服頡利可汗手下的頭領康蘇密,帶領蕭後及楊政道一起歸順了唐朝,從而削弱了定襄城的力量。然後,在一天夜晚,李靖帶領精兵突然襲擊,一舉攻破了定襄城。
頡利可汗從定襄城逃走,退守鐵山。
這一手玩得極漂亮,雪中突襲,給敵人造成極大的恐慌。在明白自己3 000人根本不能硬攻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自己突襲和敵人不明所以的優勢,裏應外合,攻下定襄。迫使突厥首領夾著尾巴逃跑了,隻不過這一次不像狼而已。
與此同時,李世則率領另一路唐軍出兵雲中,與東突厥戰於白道,也獲得勝利。在唐軍大兵壓境、節節勝利的形勢下,頡利可汗派使臣來唐朝謝罪,請求繼續和好。
東突厥的滅亡
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儉、安修身持節安撫,並命令李靖前往招降。
李靖帶兵在白道與李世相會後,兩人商議認為頡利可汗表麵請求投降,實際是想以此作為緩兵之計,等草青馬壯,退到漠北再發展勢力。
突厥兵馬還有很多,如果退到漠北,道遠路阻,難於追趕,就會養成後患。現在,唐儉、安修身去後,突厥防務必然放鬆,我軍隨後襲擊,可以不戰而勝。
他倆把計策對張公謹說後,張公謹說:“詔書已答應突厥投降,唐朝使者也去了,怎能再襲擊。”李靖說:“這正是韓信滅齊國的計策,時機不可錯過。”
於是,李靖帶領1萬精兵,20天的幹糧,從白道進軍,李世率軍隨後增援。
果然,不出所料,頡利可汗放鬆了警惕。唐軍前進到距頡利駐地三十五裏時,才被發現。頡利倉猝應戰,部下紛紛潰敗。
結果,突厥被唐軍殺死1萬多人,俘虜了頡利的兒子疊羅施和突厥10餘萬人,頡利的妻子隋朝義成公主也被唐軍殺死。頡利帶領萬餘人準備逃往漠北,李世帶領部隊在磧口堵住頡利返路,又俘虜了5萬多突厥人,突厥大酋長也率領部下投降了唐朝。
其後,頡利投奔沙缽羅設蘇尼失部,唐將張寶相率師進攻沙缽羅設,俘虜了頡利並押送到京城,蘇尼失率部投降,從此恒安、定襄及漠南之地盡歸唐朝。
定襄之戰,給東突厥族以沉重打擊,從此,東突厥滅亡。北方幾十年來再無戰事,李靖也因這次戰爭被晉封為代國公。李世民說:“李陵以步兵五千攻打匈奴,兵敗投降,還被史書歌頌。李靖以三千騎兵攻取定襄城,這是從古未有的事,足以洗掉我在渭水之戰的恥辱。”可見這次戰爭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