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大雪滿刀弓——定襄之戰(1 / 2)

稱霸的道路,是一條充滿了戰鬥和廝殺的道路,這些戰爭中有一些戰鬥是具有決定性的,對這條稱霸的道路有著裏程碑式的意義,跨過這一裏程碑,君臨天下的夢想就不再是夢想。而這一裏程碑的跨越,必定要經曆精心的謀劃和慘烈的爭奪。這種跨越也必將成為後人為之傾倒的經典戰例。

貞觀三年(629年),代州(今山西代縣)都督張公謹提出進攻突厥的六條有利條件,堅定了唐太宗出兵反擊突厥的決心。以東突厥進擾河西(今甘肅酒泉、張掖一帶)為借口,唐太宗派遣李靖、李世、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等統領的十餘萬兵馬,在李靖的統一指揮下分六路進擊突厥。唐滅東突厥之戰開始了。

突厥的興盛

突厥是中國古代民族。先世源出於丁零、鐵勒。南北朝時鐵勒原住在葉尼塞河上遊,後南遷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多山)。 突厥是鐵勒的一部,以狼為圖騰。5世紀中葉被柔然征服,徙於金山南麓(今阿爾泰山)。 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

可以看出,這一批人,與曆來的匈奴、女真等很是不同,以狼為圖騰,彰顯著這個民族強悍、好戰的民族個性。

而且他們居住於北方,當時的北方可沒有樓房和暖氣,生活極不安逸,他們常常在馬上打架和睡覺,可以說,這個民族人人都是騎兵。

更為可怕的是他們善“鍛”,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北方遊牧民族向來隻會養馬和羊等,即使是生產,也是立足於實際,充分發揮他們畜牧的能動性,用馬皮、牛皮、羊皮等做成衣服。但突厥在此基礎上,還會打造兵器。

隋朝末年,阿爾泰山一帶的突厥族逐漸強盛起來。後來,突厥內部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居住在今新疆一帶,東突厥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山西、河北的北部。當時,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地方勢力割據一方,東突厥族乘機向內地發展。為了爭奪天下,劉武周、梁師都、李淵等都曾利用過東突厥。李淵起兵太原時,曾派大將劉文靜聯絡始畢可汗,始畢可汗派人送給李淵一千多匹好馬,兩千多名騎兵,協助李淵作戰。唐王朝建立後,東突厥自恃有功,驕恣蠻橫,索取無度。李淵因忙於內政,沒有力量對付突厥,隻好采取退讓的態度,每年送給突厥大量的錢財。頡利可汗上台之後,兵力強盛,以為唐朝軟弱可欺,不斷進行騷擾掠奪。

當時,定襄城(今山西定襄東南)是東突厥的大本營,隋朝滅亡以後,突厥把隋煬帝的皇後蕭後及齊王之子楊政道收留在這裏,並立楊政道為隋王。凡跑到突厥的漢人,都由楊政道統管,頡利可汗也在定襄城一帶駐有重兵,多次對唐朝進行騷擾。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頡利可汗率領騎兵一萬與劉武周舊部苑君璋將兵六千,聯合進攻雁門郡,被唐將定襄王胡大恩擊退。第二年春,突厥發生饑荒,唐朝派胡大恩與獨孤晟帶兵討伐苑君璋,約定於二月會師馬邑。期限已到,不見獨孤晟帶兵到來,胡大恩帶兵駐到新城,頡利可汗派數萬騎兵聯合劉黑闥圍攻胡大恩,唐軍大敗,戰死數千人,胡大恩陣亡。六月,頡利可汗率領五萬騎兵南下一直攻到了汾州(今山西汾陽)。

武德八年(625年)七月,頡可汗集中了十餘萬騎兵,大肆掠奪朔州,然後帶兵南下,襲擊太原,張瑾全軍覆滅,隻身逃走。第二年七月,突厥十餘萬騎兵從武功進入唐境,唐朝京城戒嚴。

盡管突厥多次騷擾,但唐與突厥仍保持著友好往來的關係。因為沒有辦法,當時的唐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去發動與突厥的戰爭,所以隻能韜光養晦,等待時機。貞觀元年(627年),突厥遭受雪災,頡利可汗害怕唐朝乘機襲擊,引兵進入朔州,名義上說是打獵,實際上是預防唐軍的進攻,之後,突厥表麵與唐和好,但又支持梁師都,屢次進犯唐朝。李世民看到突厥自身不保,還打來打去,於是,他加緊練兵備戰,作好戰爭準備。

定襄襲擊戰

貞觀三年(629年),突厥連年遭災,六畜多死,統治集團分化瓦解,互相叛離。唐代州都督張公謹具體談到進攻突厥的六條有利條件。“頡利縱欲逞暴,誅忠良、昵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諸部背叛,二也。突利、拓設、欲穀設皆得罪,無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旱,餱糧乏絕,四也。頡利疏其族類,係委諸胡,胡人反覆,大軍一臨,必生內變,五也。華人入北,其眾甚多,比聞所在嘯聚,深據山險,大軍出塞,自然響應,六也。”(《資治通鑒》卷一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