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畢其功於一役——漢漠北之戰(3 / 3)

包圍圈中的伊稚斜看到“漢兵多,而士馬尚強”,徹底喪失了戰鬥和抵抗的意誌,在天快黑的時候,自己先做了逃兵。

此戰中,衛青的自信、勇敢、頑強、冷靜以及臨陣應變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反觀伊稚斜,在優勢的時候,不能想辦法打開局麵;在劣勢的時候,又因為對手的強大而喪失了鬥誌,最不可取的是隻顧自己逃命而丟棄大軍。

可以說,衛青在擊潰敵軍之前,已經從心理上和意誌上擊垮了敵方的主將!

伊稚斜當了逃兵,而衛青從戰神的手中接過了勝券。

東出的霍去病軍雖然未與匈奴單於交手,但其戰果也十分巨大。霍去病憑借部下兵精馬壯的優勢,出代、右北平後,在荒無人煙的大沙漠中長驅北進2 000餘裏,對匈奴左賢王發動猛烈進攻。左賢王自知不是霍去病的對手,很快就率親信棄軍而逃。霍去病窮追不舍,一直追到了狼居胥山(今蒙古國肯特山),斬殺匈奴比車耆王,俘獲屯頭王、韓王等3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匈奴吏卒70 443人。為了紀念這次戰役,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內蒙古呼倫湖與貝爾湖,一說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執鹵(虜)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祭告天地,慶祝勝利。

牧笛代狼煙

漠北之戰,是漢軍在距離中原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戰役。漢武帝在取得河南、漠南、河西三大戰役勝利的基礎上,根據漢軍經過實戰鍛煉積累的運用騎兵集團進行長途奔襲與迂回包抄的作戰經驗,利用匈奴王廷北徙之後誤以為漢軍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痹心理,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膽地製定了遠途奔襲、深入漠北、犁庭掃穴、尋殲匈奴主力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他又細心進行戰前的準備,除集中全國最精銳的騎兵和最優秀的戰將投入戰鬥外,還調集大量馬匹與步兵,運送糧草輜重,以解決遠距離作戰的補給問題。而在作戰中,漢軍統帥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與衝擊力,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善於迂回包抄,特別是衛青,在遭遇單於主力後,機智地運用了車守騎攻、協同作戰的新戰術,先借助戰車的防禦能力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繼而發揮騎兵迅速機動的攻擊能力,迂回包抄敵軍的兩翼,一舉擊潰單於的主力,更顯示出其戰役指揮方麵的優異才能。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麵勝利而告終。在這次戰役中,共殲滅匈奴軍九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越過大漠南下。漢軍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十萬餘匹。匈奴方麵左賢王所部主力幾乎全部被殲。伊稚斜單於因與兵眾失散十餘日,以至於被誤認為戰死沙場,右穀蠡王自立為單於,十幾天後伊稚斜單於複出,右穀蠡王乃去號,由此可見匈奴王廷的混亂與狼狽狀態。由於大批有生力量被殲、大批物資喪失,匈奴單於不敢在大漠北緣立足而向西北方向遠遁,因而出現了“幕(漠)南無王庭(廷)”的局麵。如果說漠南之戰後匈奴單於移王廷於漠北還可以看做是一種戰略轉移的話,那麼,漠北之戰後的“幕(漠)南無王(庭)廷”則標誌著匈奴勢力大範圍退縮。此後,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漢武帝戰勝匈奴,打通了到塔裏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匈奴控製的河西走廊歸屬於漢朝。從此,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