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百萬雄師過大江——渡江戰役(1 / 3)

194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後,毛主席和朱總司令於4月21日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於是,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指揮下,發起了規模巨大的渡江戰役。他們在長江中下遊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打擊。

依托大江苟延殘喘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正規軍還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為146萬人。這些部隊,多是新建或被殲後重建的,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已無法組織有效防禦。蔣介石為了贏得時間,試圖依托長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軍力,等待時機卷土重來。一方麵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並出麵提出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另一方麵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總攬軍政大權,積極擴軍備戰。將京滬警備總司令部擴大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任命湯恩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東部的軍事,會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4月改稱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總司令白崇禧指揮的部隊組織長江防禦。到1949年4月,國民黨軍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餘公裏的長江沿線上,共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其中,湯恩伯集團75個師約45萬人,布防於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間800餘公裏地段上;白崇禧集團40個師約25萬人,布防於湖口至宜昌間近1 000公裏地段上。同時,以海軍海防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一部計有軍艦26艘、炮艇56艘分駐安慶、蕪湖、鎮江、上海等地的長江江麵,江防艦隊主力艦艇40餘艘分駐宜昌、漢口、九江等地江麵,沿江巡弋;空軍4個大隊,計飛機300餘架分置於武漢、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陸軍作戰。此外,美、英等國也各有軍艦停泊於上海吳淞口外海麵,威脅或伺機阻撓人民解放軍渡江。

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河,自西向東橫貫中國中部,曆來被兵家視為天塹。下遊江麵寬達2至10餘公裏,水位在每年4~5月間開始上漲,特別是5月汛期,不僅水位猛漲,而且風大浪高,影響航渡。沿江廣闊地域為水網稻田地,河流湖泊較多,不利大兵團行動。

防守該地段的湯恩伯集團,除以一部兵力控製若幹江心洲及江北據點作為警戒陣地外,以主力18個軍54個師沿南岸布防,重點置於南京以東地區,並在縱深控製一定的機動兵力,企圖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憑借長江天險,依托既設工事,在海空軍支援下,大量殺傷我軍於半渡之時或灘頭陣地;如江防被突破,則分別撤往上海及浙贛鐵路(杭州—株洲)沿線,組織新的防禦。其具體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團指揮第55、第68、第96軍防守湖口至銅陵段;以第7“綏靖”區指揮第20、第66、第88軍防守銅陵至馬鞍山段,第17兵團所屬第106軍位於涇縣、寧國、太平地區為預備隊;以第6兵團及首都衛戍總司令部指揮第28、第45、第99軍防守南京及其東西地區;以第1“綏靖”區所屬第4、第21、第51、第123軍防守鎮江至江陰段,第34軍位於丹陽、武進地區為預備隊;以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第37、第52、第75軍防守蘇州至上海間。另以第9編練司令部指揮第73、第74、第85軍和第18、第67、第87軍共20餘個師位於浙贛鐵路沿線及浙東地區,擔任第二線防禦。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團,以27個師擔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團位於武漢及其以東至九江地區;以13個師位於長沙、南昌之間地區。這位桂係將軍的戰略布置可謂很周全。

針鋒相對定攻略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指揮,準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等廣大地區,並隨時準備應對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幹涉。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所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製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總前委依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民黨軍的部署以及長江中下遊地理特點,於1949年3月31日製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采取寬正麵、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於4月15日在江蘇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實施渡江作戰,首先殲滅沿江防禦之敵,而後向南發展,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領江蘇、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指揮第20、第26、第34、第35軍,第10兵團指揮第23、第28、第29、第31軍和蘇北軍區3個獨立旅,共35萬人組成東突擊集團,由粟裕和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張震指揮。其中第34、第35軍位於江北全椒、儀征、揚州等地並攻占瓜洲、浦口、浦鎮,吸引和牽製南京、鎮江地區國民黨軍;主力六個軍從三江營(揚中以北)至張黃港(靖江以東)段實施渡江,成功後向寧滬鐵路(南京—上海)挺進,控製該路一段,阻擊南京、鎮江的國民黨軍東逃和上海方向的國民黨軍西援,並向長興、吳興方向發展,會同中突擊集團切斷寧杭公路,封閉南京、鎮江地區守軍南逃的通路,完成戰役合圍,而後協力殲滅被圍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