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畢其功於一役——漢漠北之戰(2 / 3)

趙信得知漢軍北進,又為伊稚斜單於出謀劃策,他認為“漢軍既度幕(漠),人馬罷(疲),匈奴可坐收虜耳”。單於依計而行,“悉遠北其輜重”。將全部家屬人畜物資往更遠的北方轉移,而將精兵部署在漠北一帶,準備迎擊漢軍的進攻。

衛青在漠北大戰中的對手是伊稚斜單於。伊稚斜的優勢很明顯,且不說匈奴人是以逸待勞,就連戰場也是由他挑選的。而衛青必須“出塞千餘裏”才能求得一戰。

衛青出塞後,“捕虜知單於所居”,便“自以精兵走(奔向)之(單於)”,令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出東道”。後將軍曹襄和左將軍公孫賀的行動,史書未言。但可以肯定,他們沒有和衛青在一起,因為衛青“自以精兵走之”。我認為,他們和衛青出的是同一條“道”,隻是行軍速度要比衛青慢。

對付不遠千裏來到漠北的漢軍,伊稚斜可采取“避其朝銳,擊其暮歸”的打法,也可避而不戰,但他選擇的是正麵迎敵。因為“漢兵既度幕(漠),人馬罷(疲),匈奴可坐收虜耳”。在得知漢軍挺進漠北的消息後,匈奴人很高興,而且是喜出望外。畢竟,漠北在元狩四年(前119年),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個新的戰場。

衛青率先進入戰場,後將軍和左將軍在戰鬥打響後抵達,而前將軍和右將軍因迷路錯過了漠北大戰!

因此,一開始,伊稚斜在兵力上也占優!

麵對嚴陣以待的匈奴騎兵,衛青“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

車陣是防禦騎兵的戰術之一。衛青以武剛車結成環形陣營,這是一個“圓陣”,而圓陣是最好的防守陣形。

五千騎兵的先敵出擊,真可謂“守中帶攻,攻中帶守”,充分體現了衛青高超的指揮藝術。對五千騎兵而言,他們的出擊,是一次進攻。對衛青而言,既是進攻戰,也是防禦戰,擋住匈奴人,遲滯匈奴人,為“武剛車自環為營”爭取時間。隻要“武剛車自環為營”,那麼即使暫時失利,也可堅守待援,伺機再戰!同時,五千騎兵的先敵出擊,在氣勢上也是先聲奪人。

伊稚斜以一萬騎兵迎戰。他的意圖十分明顯,那就是憑借人數上的優勢,迅速擊潰當麵之敵。但是,伊稚斜低估了漢軍的戰鬥力,一萬匈奴騎兵對五千漢家騎兵無可奈何!漢軍裝備的“環首鐵刀”,是其戰鬥力提升的原因之一。

伊稚斜的意圖沒有實現。而衛青完成了“為營”,並等來了曹襄和公孫賀。戰場上的形勢轉而對伊稚斜不利,更糟糕的是他未能及時察覺漢軍的兵力已得到了加強。

太陽快下山的時候,風雲突變,戰場上出現了沙塵暴!“大風起,沙礫擊麵,兩軍不相見”,而衛青“縱左右翼繞單於”,一舉奠定了勝局!

其實,突然出現的沙塵暴對漢軍更為不利,匈奴人對這種天氣的適應能力應該更強一些,從史書中雙方“殺傷大當”的記載來看,沙塵暴對漢軍戰鬥力的削弱要比匈奴人大得多。

但是,沙塵暴使戰場上的能見度降低,正是發動突然襲擊的大好時機,這一點對雙方都是一樣的,就看誰先想到,先利用了!衛青在第一時間捕捉到了這個戰機,以左右兩翼包抄,這種常規的騎兵戰術,完成了對敵軍的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