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霸王悲歌——垓下之戰(3 / 3)

陷入重圍

首先,韓信率主力大軍先向楚軍發動挑釁性進攻。項羽立刻率10萬楚軍發動中央突破作戰,矛頭直指韓信本部。項羽親自率軍出擊,衝鋒在前,楚軍以騎兵在前、步兵在後隨其衝鋒。漢軍接戰,前陣立刻被擊潰。韓信立刻命令大軍後撤,以30萬大軍為屏障掩護指揮部和劉邦的10萬人馬向後退去。漢軍且戰且退,楚軍則是繼續孤注一擲地瘋狂突擊,項羽本人更是一馬當先,衝鋒速度之快甚至將10萬楚軍將士統統甩在了後麵,連楚軍騎兵都沒有一人能趕上。一路上,漢軍如烏雲一般層層疊疊,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項羽率10萬將士猛打猛攻,連破漢軍數道防線,30萬大軍潰散一半多,一路之上無人能擋,直殺向韓信的指揮部。而另一方麵,當韓信以前軍為屏障掩護劉邦軍回撤退避的同時,孔熙、陳賀所率的左右兩軍也從楚軍左右兩側進行著迂回機動,其目的便是為了牽製楚軍,進攻其側翼、分離楚軍騎兵步兵之間的配合,阻滯楚軍進攻速度。

經過半日廝殺,楚軍殺敵無數,韓信的前軍幾乎被打光了,但項羽依然沒能突入漢軍指揮部,韓信始終不斷地向後退卻,始終沒有出現在項羽麵前。而項羽過於猛烈的衝鋒,卻明顯拉開了軍隊前後的距離。此時的楚軍,項羽本人脫離全軍衝鋒在前、衝開漢軍一道道防線;後麵是速度較快的主力騎兵急趕項羽,並砍殺被項羽衝亂的漢軍;而最後麵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隊,他們與未被騎兵殺死的漢兵一邊廝殺一邊繼續追趕騎兵。楚軍隊形越來越散、越拉越長,已經漸漸失去了緊密的隊形和互相之間的配合。

戰至下午,漢軍中軍一退再退,左右兩軍迂回急進,終於完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漢軍左右軍開始了對楚軍後方側翼的進攻,以緊密的陣形兩麵壓來,迅速合圍了落在後麵的楚軍步兵。楚軍將士殊死抵抗,兩軍將士立刻陷入混戰狀態,而楚軍步兵、騎兵一分兩半,他們的攻勢隨之減慢。項羽不得已,隻好率殘存騎兵回師救援步兵。

當得知左右軍完成迂回並發動了對楚軍後方步兵的進攻之時,韓信隨即組織反擊,並將劉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軍投入反攻。

漢軍向項羽和楚軍前鋒騎兵反撲過來,數十萬漢軍對楚軍發起了前後夾擊。項羽見勢不妙,立刻率全軍向反方向突圍,衝開漢左右軍的包圍,退回營中。此戰,楚軍陣亡4萬,被俘2萬,僅剩不到4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漢軍亦傷亡十幾萬,付出了遠高於楚軍的代價。

隨後,韓信率領全軍,徹底包圍了楚軍大營。

英雄末路

楚軍主力被困在垓下,一曲楚歌,士卒相繼逃去。項羽無計可施隻有在帳內飲酒。愛妃虞姬聽到四麵楚歌,知道大勢已去,乃泣而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遂伏劍自刎。

虞姬死後,項羽從垓下突圍,麾下從騎八百餘人。這時,隻有東南未被漢軍堵死,因此,楚軍向東南奔去渡淮河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迷路,經一農夫引路,誤入大澤。

項羽敗至烏江,這就是他的最後時刻。烏江亭長已泊舟待渡,本可安全回到江東的項羽,這時卻沒有登舟。他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想當年率8 000子弟兵渡江西征,今卻無一生還,項羽認為即使江東父老能夠同情他,擁他繼續為王,他也無麵目再見鄉親。於是項羽毅然衝人漢軍陣中,殺死漢軍數百人之後,從容地自刎而死。

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麵,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