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霸王悲歌——垓下之戰(2 / 3)

於是,劉邦采納張良的意見,將陳縣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南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即開始。

齊王韓信親率30萬大軍從齊地南下,占領楚都彭城和淮河北部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梁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與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合兵10萬,自淮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同時,得到關中兵源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20萬出固陵東進。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70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麵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10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絕境求生

當時的情況,楚軍處於絕對劣勢:

首先,楚國位於長江中下遊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10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

其次,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饑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再次,漢軍聯兵約70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10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穿著夏秋季的服裝,寒冷饑餓,士氣渙散;

第四,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占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

第五,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衝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區域,可以說是“突圍無效”。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韓信30萬主力與劉邦本部軍20萬合兵一處,排出五座連陣,向盤踞於垓下困守的10萬楚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

韓信率主力大軍五六十萬,排出了這樣一個陣形:他親率30萬大軍居中,為前鋒主力;將軍孔熙率軍數萬為左翼;陳賀率軍數萬為右翼;劉邦率本部主力尾隨韓信軍跟進,將軍周勃率軍斷後。

而項羽方麵,對於楚軍而言,現在的情況既不能守,也不能退。

後勤斷絕、無糧而守,無異於坐以待斃!

後退則江北四郡皆已經被占,無路可退;退回江南則路途遙遠,且道路被漢軍所阻,必陷於漢軍前後夾擊之中,一樣是死路一條!

當時項羽的心中隻有一個想法:以一次楚軍最擅長的強力突擊突破韓信30萬前軍直接打掉劉邦這個指揮中心,以此擊潰敵軍,扭轉戰局!

而韓信的心中也應該十分清楚,楚軍除了靠一次“斬首”突擊之外根本別無他法。所以,韓信故意將自己的指揮部設在30萬大軍所組成的數道鐵牆的最後方,後麵緊挨著劉邦本部十幾萬大軍,最後麵是周勃軍;同時左右有孔熙、陳賀兩個大陣配合。

韓信的這種排陣方法道理很簡單,項羽若想發動進攻突破了30萬大軍的戰陣本就很不容易,他躲在最後就能使自己的指揮部盡可能避免被打掉;而如果項羽突破了30萬大軍的戰陣,則其可以迅速回退至劉邦10萬主力的保護之中,繼續保證指揮中心的存在;如果連這也被突破,那就由周勃的後軍負責掩護劉邦和韓信二人逃離戰場;而最重要的是其左右兩翼的兩個大陣,項羽一旦發動中央突破戰術,向聯軍指揮部發起進攻,則左右軍可以趁機向楚軍後方迂回、攻擊楚軍側後,以牽製楚軍的中央突破。

這場戰鬥楚軍能否勝利,隻能取決於項羽的一次衝鋒能否在漢軍左右軍完成迂回前得手。如果漢軍左右軍完成迂回前漢軍的指揮中心還存在,那麼楚軍就將失敗。這一點,雙方主帥都非常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