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霸王悲歌——垓下之戰(1 / 3)

戰爭經過長時間的相持後,交戰雙方均已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長時間的戰爭,最後爭奪的焦點都聚集到了一場攻堅戰上,是勝是敗,是功成名就還是一敗塗地,就在此一戰。天下大勢也因此戰而轉向,可謂是一戰定天下大勢。

兩千多年前,楚漢相爭止於垓下。楚漢相爭,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攻入鹹陽起,至公元前202年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時止,前後曆時4年多。

這位史書上集豪邁、柔情於一體的偉岸男兒——項羽,終因垓下之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鑄就了一代傳奇。

戰略失策

在政治上劉邦以統一天下為目標,結束秦末出現的混戰分裂局麵,順應了人民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得到群眾的支持。與此相反,項羽卻站在封建貴族的立場上,分封18個王,但被封的貴族們卻對各自的封地仍不滿足,彼此爭權奪利,互相殘殺,不服從項羽的領導。沒有被封王的諸侯,更是心懷仇恨,伺機占地稱王,起兵反楚。

軍事上,劉邦以關中為基地,取得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使軍隊的供給和人員得到源源不斷的供應和補充。在戰略上,以滅楚為中心,對各路諸侯實行各個擊破。招降了彭越、英布和大司馬周殷,韓信進軍河北取魏、趙、代、燕占領三齊,形成對楚的大包圍。在戰術上,集中優勢兵力,連續進攻,不給楚軍喘息的機會。派一部分部隊,深入楚軍後方,攻城略地,打亂楚軍部署,擾亂楚軍後方,使楚軍兵力分散,無法集中重兵與漢對抗。

公元前206年滅秦後,項羽進軍函穀關,本可一舉打垮劉邦,統一天下。而他卻一心想著東歸,說什麼“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於是封18個諸侯王後,便放棄關中,回軍定都彭城。關中是戰略要地,四麵都是山河要塞,地勢十分險要,而且這裏經過秦朝的開發,農業生產也比較發達。放棄關中而定都彭城,是項羽的一個戰略性錯誤。把劉邦封在漢中,認為這裏交通阻塞,難以有所發展,並把秦的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都封在漢中,實行“三分關中”以抵製漢的發展。劉邦卻依靠關中、巴、蜀這些戰略要地,推行正確政策,得到了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迅速發展、壯大漢的勢力。

劉邦還非常重視政策與策略,進軍鹹陽與關中人民“約法三章”,受到人民的擁護。注意團結和重用大批人材,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張良;有“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有“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的蕭何;還有周勃、陳平、樊噲、灌嬰等。這一批文臣武將,為劉邦奪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鴻溝和議

漢四年(前203年)八月,與漢軍對峙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曆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10萬楚軍繞南路、從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我們漢已經有當今天下的一大半了,就連諸侯們都依附於我們,現在項羽的勢力完了,這可是天要亡楚,還管什麼協議,消滅他是正事”,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於是采納二人建議,便把協議當做了廢紙,馬上向楚軍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漢五年十月,劉邦親率20萬大軍追擊10萬楚軍至固陵。但此時,韓、彭二人沒有一個出兵配合劉邦。項羽知道後大怒,於清晨在此地發起突然反擊,斬殺漢軍近2萬餘人,再次將漢軍擊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固陵,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

劉邦一邊鬱悶地堅守壁壘,一邊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劉邦光讓人家幫你打仗了,沒給什麼好處,他們自然不會輕易出兵,給他們足夠的好處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