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董曉莉:做一個幸福的追夢人(1 / 3)

董曉莉,經濟學博士,1996~1998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2000~2002年留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目前就職於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並任中國致公黨中央婦女委員會副主任、致公黨北京市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學中國保險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客座研究員。

初見董曉莉,很難把眼前的她同人們以往印象中硬朗強幹的“女強人”形象聯係起來:明豔的披肩、飄逸的長發,精致得體的妝容,言談舉止中透露出端莊優雅的女性氣質,整個人猶如一股撲麵而來的春風,明麗生動。

董曉莉有很多令人欽羨的經曆,她曾經留學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代表我國政府參加世界勞工組織大會、經濟學家論壇,先後在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工作;參與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製度設計及組織實施工作、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製定工作、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的研究及製定工作。

從容輾轉於各種社會角色之間的董曉莉,每一段經曆都有聲有色、頗為精彩,身為女性,她曆經光陰磨礪卻不見歲月留痕,始終美麗如斯。難怪有人用“很傳奇”來形容董曉莉。

芊芊女兒 胸懷大誌

董曉莉出生於古都西安的一個書香門第。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從小酷愛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廣博的閱讀大大開拓了董曉莉的視野,也塑造了她健康向上的人格氣質。跟隨身為曆史學家的父親,年幼的董曉莉早早遊遍了三秦大地的名勝古跡,而家鄉厚重的文化積澱也賦予了她大氣靈秀的性格。“在我的生命中,父親是我最感激的人之一。”在董曉莉成長的道路上,父親—直鼓勵她要做一個有內涵、有理想的人。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是董曉莉在少女時代就立下的遠大誌向。

高考時,董曉莉以優異的成績考到北京上大學,一個全新的天地呈現在她眼前。在這裏,董曉莉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時代脈搏的跳動,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滿著理想的激情和衝勁。“畢業時,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留在北京工作,因為這裏到處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那年夏天,董曉莉的鞋子都磨破了,最終在連跑了40家單位之後如願留在了北京。工作後,董曉莉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利用業餘時間上托福和GRE班,努力學習英語。“我清楚地記得,下了班就啃一塊涼麵包,擠公交車去木樨地上課。北京冬天的風吹到臉上真是刀割一樣。”談起從前,董曉莉笑了,“那時我的目標很簡單、也很堅定,就是有朝一日要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去深造。欣慰的是,我堅持下來了,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求解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的幸福未來

“有人問過我,你有那麼多不同專業的高學曆,商業公司和政府部門都工作過,怎麼總是跳來跳去呢?其實,我的人生目標很明確。”總結起自己的經曆,董曉莉給出了這樣一個比喻,“就像圓規畫圓一樣。表麵看來,我所走出的每一步都與之前差異很大,其實這些工作始終圍繞著一個不變的圓心,那就是勾畫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的美好未來。具體說來。就是實現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人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不斷完善我們國家的民生建設。”

1990年,董曉莉進入國家衛生部辦公廳工作。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喜歡挑戰的個性激勵著她,同時愛思考的她在業務實踐中不斷觀察、積累,對工作的理性認識也日漸豐富起來。一天,董曉莉目睹了一位病人昏倒在醫院門口,醫院卻因為他無法支付醫療費用而拒絕進行救治,最後一位外國人替病人交了費,事情才得以解決。這一幕深深刺痛了董曉莉,她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國家每年投入大筆公共醫療支出,老百姓看不起病的疾苦為什麼還是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