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董曉莉:做一個幸福的追夢人(2 / 3)

“從那時起,讓所有的中國老百姓都能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就成為了我的理想。”幾年後,董曉莉叩開了美國哈佛大學的校門,在著名的哈佛商學院和肯尼迪學院,係統、深入地學習了經濟學、政府管理與政策製定等知識,這段經曆猶如在她麵前新開啟了一扇大門,她感覺自己逐漸找到了實現理想的方法和工具。

1998年,董曉莉回國。當時恰逢我國醫療改革蓬勃展開,她興奮地意識到實現自己理想的時機來臨了。1999年,我國進行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改革。這次改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醫療保險製度,對於完善我國醫療保障體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和我國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產生了重大影響,是我國民生建設方麵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當時,董曉莉恰在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作,她全程參與了這次改革中製度設計的相關工作。在回國後的短短一年時間裏,就能把自己學來的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中,董曉莉心中充滿了自豪感。但她也清醒地認識到,在中國要建立起一套完善、有效的社會保障體係,還有相當漫長的一段路要走,而在這條充滿探索性的道路上每邁出一步都必須承受極大的壓力,並付出難以想象的辛勞與努力。

“為一個公司工作,我可以拿很高的薪水,但那隻是為自己。而在政府部門工作,我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生活得更好。”接下來的數年中,董曉莉在多個機構中任職,從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到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再到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她用一連串漂亮的工作業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實現目標邁進。

在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工作期間,董曉莉主要從事我國保險類金融企業兼並重組、改製上市方麵的工作。在海外多家金融機構任職的經曆使她對資本運作法規與程序非常熟悉,這些寶貴的實戰經驗幫助她在工作中有效地化解了一些國有保險公司存在的資本金不到位、償付能力不足、曆史包袱沉重等問題,推動了6家國有保險公司在境內外上市。進入新世紀,我國社會保險行業發展迅猛,國內第一家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和養老保險公司相繼建立,《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養老保險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也陸續出台,這一切不僅引領了我國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發展方向,也開創了中國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發展的先河,產生了廣泛、深遠、良好的社會影響。而參與其中的董曉莉,也為這些開拓性工作的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汗水。而今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董曉莉主要負責相關國有資產的運營、投資和管理,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落實中共中央提出的“老有所養”的要求。

此外,董曉莉作為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員,還進行了大量的養老保險與基金管理等社會保障與經濟管理方麵的專題研究,在《光明日報》、《改革內參》、《中國金融》、《管理世界》等發表多篇文章,為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評價,產生了較好的政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

“我不是一個烏托邦者。在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人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需要來自政府,市場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在築夢的路上,董曉莉一次次變換著自己的身份。回顧這一路走來的付出和收獲,董曉莉顯得淡定從容:“我不是人們一般印象中的那種女強人。相反,女性與生俱來的溫柔與細膩使我對民生冷暖更加敏感、關注,也是這麼多年來推動我在改善民生的事業上不懈努力的重要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