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南開大學,周其林充滿了感恩之情:“化學是門基礎學科,南開的良好學術基礎讓我一開始就站在了學術的高原之上,這裏高素質的學生也讓我頗感欣慰。10年中,學校非常‘保護’我,讓我得以安靜地做學問。”
周其林所帶領的課題組主要從事金屬催化的有機合成反應、不對稱催化、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他設計合成的高選擇性手性螺環配體和催化劑,目前已在手性藥物合成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
在當前學術上出現一些重量輕質的浮躁風氣下,學生眼中的周其林顯得很“另類”。他的碩士生李亞利說,周老師對自己和課題組內的學生要求特別嚴格,發文章時非常謹慎。“在我們發文章之前,周老師都會要求其他同學將實驗重複一遍。對關鍵步驟的數據進行驗證,結果相同才準許發表。”李亞利說,“周老師常常告誡我們,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做實驗要負責任,萬一數據有錯,小到科研細節,大到人類發展,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在南開大學,幾乎人人都知道周其林的課題組是麵向全校學生開放的,無論本科、碩士或博士,隻要對他的研究方向感興趣,都可以到他的實驗室裏體驗一番。2003級哲學係的宋頌在大三的時候決定轉到自己一直感興趣的化學係。在周其林老師的課題組中,他從最簡單的實驗操作練起,如今已成了有機化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每天早晨8點鍾到實驗室,晚上9點左右離開,一周6個工作日,一年兩次帶學生出去旅遊,周其林的生活如同化學反應一樣準確。與科學研究一樣,周其林在生活上也非常細心,在他的辦公桌裏,整齊地擺放著一個個檔案袋,封麵寫著學生的名字,每個學生發的每一篇文章和學術資料他都保留下來。
院士:學術生涯的嶄新起點
從下鄉知青到中科院院士,周其林堅信勤奮是成功之母。他常和學生說,能夠走進南開大學,大家在智商上肯定沒問題,能否取得成績90%源於是否踏實努力。
學術之路雖然辛苦,周其林卻樂在其中。在他看來,貌似枯燥無味的化學學科,每個角度都散發著驚豔之美。就像他長期鑽研的手性合成分子一般,表麵上完全對稱,性能卻有可能截然相反,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令他品味無盡。
周其林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開發新的不對稱催化反應和手性藥物合成等。他解釋說,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而有些分子是成對的雙胞胎,樣子就像人的左右手。周其林從事的手性合成研究就是在藥物研發時將雙胞胎分子中對人體有利的分子挑選出來,拿走對醫治疾病無效或有毒的另一個分子。手性合成研究可以合成各種各樣的藥物,現已廣泛應用於青黴素、紅黴素、先鋒黴素等抗菌類藥物和紫杉醇等抗癌類藥物,為藥物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周其林說:“如果說科學的功能是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那麼化學之美在於創造。化學家的任務是創造新的物質,即在自然世界的旁邊創造出一個人工世界。正是這種創造的幸福感令一代又一代化學家前赴後繼,樂此不疲。”
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科學資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5年獲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學委員會“有機合成創造獎”,2006年獲中國化學會“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獎”,同年獲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一個個獎項記錄著周其林學術人生的軌跡。
“成為院士,對於我來說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周其林平靜地說,“我的生活不會因此改變,以前我付出了百分之一百,今後還是百分之一百,在任何時候,我都告訴自己要踏踏實實地做人、做事”。
除了有機化學領域的耕耘者,如今的周其林更是南開校園內受人尊敬的伯樂。周其林說,自己欣賞的學生一要會善於交流溝通,因為在當今的學界早已過了單打獨鬥的時代;二是要思想活躍,創造力是化學必不可少的素質;第三是要勤奮,這是無數科學家成功的秘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