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誌強說:“這已不再是為了一個國際頂級水平的規劃設計競賽,而是為了一座城市在整個國際舞台上提升實力,為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偉大複興在謀劃。心境到此界,自然第一名。”
你貢獻了文明,才能贏得尊重
在世博園的規劃建設中有無數個常人難以想象的“破題”、“解題”環節。“良好的世博會園區規劃就像一流的計算機‘母板’,要為成千上萬個‘插件’創造空間,集成再形成放大效應”。吳誌強每天都在殫精竭慮地落實一個個細節。
據預測,本次上海世博會將迎接7000多萬人次的參觀者,有20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參展。在5月初到10月底的184天的展會期間,上海要經曆梅雨、高溫、高濕、雷雨、大風等多種天氣狀況。
吳誌強帶著助手、學生以及工作人員在世博園區做了無數次的測量、論證,為了獲得一些重要的數據,他們甚至要在一些位置進行365天的跟蹤,反複測定相關數據。
吳誌強說:“上海世博會1天平均入園40萬人次,最高峰值達80多萬人次,相當於每天在大都市的中心搬一個城市進來,再搬出去,要連續搬184天。這樣有組織的博覽會,堪稱史無前例。要完成這項任務,本身就是在創造人類的奇跡。人們怎麼進來?進來之後如何確保大家都玩得好、吃得好、不擁擠、減少排隊的無聊時間?這是我規劃世博園時第一位考慮的問題。”
他們設計了上海世博會的全公交模式。世博園有8個陸上出入口、4個水上出入口,共設檢票閘口540個。50%的軌道交通,35%的地麵公交,8%的水上交通巴士,剩下可以通過步行、自行車等方式到達。
在時間上,上海世博會實施錯位方案。通過開館時間的錯位和延長,提早開園的時間,讓人們可以早點進入世博大公園,開設大規模的夜場展覽等,錯開人流的高峰時間。
世博園還設置了大量的廣場,可以演出參展國家帶來的多種節目。這樣,參觀者可邊等候邊觀看節目,這樣既可減少等候的乏味感、舒緩煩躁情緒,又可在進去之前先“預習”這些國家的不同文化和特點,對進館之後的參觀起到輔助作用,節省在館內逗留的時間。
為了讓上海世博會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實驗示範和探索,吳誌強和同事們們在世博園區開發和利用了10項最新技術。研發了通過風模擬改善建築布局、遮陽和室外生態降溫技術,最大限度提高世博園區在夏季的人體舒適度,可以做到在室外2米左右人工降溫6度,設計了黃浦江水的濕地淨化設施;設計了LED照明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室外照明的能耗……
吳誌強認為,人類不能僅僅將城市作為一個具有居住、生產、遊戲和交通等功能的“機器”,而應將城市視作一個“生命”,隻有這樣,人類才能從曆史、現實、未來真正解讀城市的核心價值,才會從根本價值上尊重,嗬護城市和人類。具有“生命”含義的城市,才是最美好的。讓更多的人,無論是城市裏,還是城市外,享受城市的惠澤,是上海世博會深入探究的奧秘,也是我們向世界、向未來交上的一份“答卷”。
讓曆史與未來交相輝映
拆遷是世界上很多城市發展建設中不得不麵對的難點,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經說過:“在維也納,具有曆史意義的每一幢樓房屋的拆除就像是從我們身上奪取了一部分靈魂。”
美國建築家路易斯·康(Louis Kahn)把建築和城市作為他永不墜落的信仰。他的執著讓人們認識到,一個出色的建築師還需要有聖徒般的宗教情懷。他固執地認為,好的建築師,必須能夠回過頭去“聆聽最初的聲音”,正因為他長著一雙能夠靈敏地捕捉到遠古聲音的耳朵,他才能深得建築學的要義和精髓,他才能將自己看成是人類建築史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回溯過去,躬耕於當下,關懷未來。
在上海,世博園的規劃建設同樣麵臨存與留的永恒難題,吳誌強在曆史、當下、未來的三維空間中找到了平衡點。
上海世博園區所在地是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江南造船廠上鋼三廠、南市發電廠等,都是許多人以前熟悉的“百年老廠”,它們代表著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和企業的變遷,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
規劃師希望能讓這段曆史走進現代人的記憶,當他們提出要利用老建築舉辦世博會時,曾遭到國際展覽局的強烈反對,雙方僵持了半年之久。但一套老建築改造效果圖展示出來時,國際展覽局官員起立鼓掌。
上鋼三廠特鋼車間化身為半敞開景觀式觀演場所的寶鋼大舞台,可容納3500名觀眾。
浦西世博園區最大一座企業館——中國船舶館,曾經是“江南重工”它通過展示未來船舶——水城市、水世界,來體現新能源、新空間,新生活,探索地球可持續發展的情景和人類文明的新模式,讓參觀者提前體驗未來水域城市生活的美景。
由南市發電廠改建而成的未來探索館,作為展示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和傳統能源(火電)向創新能源(太陽能、風能、江水源熱泵等)轉變的窗口……
“我們既可以建嶄新的建築,也善於保護曆史遺產。”吳誌強說,“它將給X--個最新的認識,原來城市不一定要全部拆掉來辦世博會,可以留下大量的遺產,反而更增添了世博會的精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認為,這個案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在保護工業文化遺產方麵做出示範。”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上海世博會利用、保護曆史建築和工業遺產建築麵積,是1851年首屆世博會舉辦以來最大的。
世博園區的建設規劃並不僅僅體現在老建築的改造利用上。上海世博園區建設還告別了傳統的整體拆建模式,建立城市更新改造的“上海模式”。他們對6.68平方公裏的基地範圍進行了艱苦而細致的調查。最終,選擇了8片住宅區提議作為“建設協調區”,按世博會的要求進行改善和更新。總共保住了140萬平方米住宅,按戶均90平方米計,少搬遷1.5萬多戶。
吳誌強說:“這是世博會曆史上破天荒的創舉,也是實現什麼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一個創新注腳。而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老廠房轉型,不僅對於上海世博會,乃至於全上海更廣義的老式工業廠房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都有指引作用。”
25年世博情
當人們為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的諸多奇思妙想拍案叫絕的時候,很少有人知道,為了今天的世博會,吳誌強準備了25年。
20多年前,同濟大學舉行了第一屆研究生楓林節學術作品競賽,研究生即將畢業的吳誌強獲得唯一一個優秀獎。站在領獎台上,原上海市市長汪道涵為他頒獎。汪道涵握著他的手說:“你們做設計的年輕人,要關注以後的世博會,以後中國如果能辦世博會了,你們要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