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誌強,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1960年出生,1982年獲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工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工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環境與社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工學博士學位。2003~2009年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國際建協(UIA)建築教育委員會終身委員。
不到最後一天我不敢有絲毫放鬆
2010年4月20日,上海世博會進入試運行階段。開幕在即,作為總規劃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吳誌強教授說:“我的心情一點都不敢放鬆,隻有到10月31日順利閉館,所有的環節都經曆住了184天的考驗,我才能真正體會到一個規劃師的喜悅。”
在吳誌強看來,世博會好比是一個多級火箭,在龐雜的協作體係運行下,目前已經進入到關鍵的點火階段。大家的目標隻有一個:保障盛會有序、和諧,讓它成為一個世界的節日、文化交流的盛宴。
采訪時間幾經變動後,吳誌強總算能從他主持的會上抽身1個小時。疲憊寫在臉上,但自信與執著同樣一覽無餘。花白的頭發無疑是這幾年高強度工作的見證。6年來,2000多個日日夜夜,吳誌強幾乎天天是高速運轉,按時睡覺、按時吃飯已經成了奢望。但他從不抱怨,“想一想那些在世博會工地上流汗的工人,每個人都在為世博作貢獻,我隻是他們中的一分子而已。”
時間太緊是吳誌強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但顯然挑戰不僅於此!
英國世博會建造了水晶宮,是當時最新的建造技術;法國世博會建造了埃菲爾鐵塔,是當時最新的鋼結構;美國的世博會展示了來自月亮上的岩石,讓世人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大國超前的視野和能力。中國以什麼來舉辦世博會?這樣的疑問來自世界,同樣也來自於我們自己。
中國第一次將“城市”這一世界性的命題作為了世博會演繹的主題。據聯合國人居署《2008/2009世界城市狀況:和諧城市》顯示,全球已經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達到70%。快速膨脹的城市化進程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係列重大挑戰。麵對挑戰,很多人對曾一度代表社會進步的城市化有了諸多疑問,但我們的回答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站在一個麵向世界的展示平台上,作為第一次主辦世博會的中國,將拿什麼奉獻給世界可謂舉世矚目。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2002年,上海成功獲得2010年世博會的主辦權,當時吳誌強和他的學生們一起歡呼雀躍!
2004年,世博會規劃與設計的全球競標拉開大幕,來自中國與世界的眾多專業團隊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大比武”。世博園建設,曆來是一個國家城市規劃能力的綜合體現。英國、日本、美國等國際頂尖的10家設計機構參與世博會競標。
“同濟規劃”、“同濟建築”是同濟大學的兩張名片,但這一次如何讓這兩張名片提升為中國標誌,並非易事。
那段時間,在同濟大學,淩晨2點鍾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新樓,7樓總是燈火通明,土木,交通、機械、環境專家一起加入到這場空前的大協作中來……身為主將的吳誌強,不到淩晨3點從不休息,大家戲稱他為“吳三點”。時任同濟大學校長的萬鋼曾半夜給他送來咖啡,說:“我不懂規劃,你們為中國辦世博,辛苦了。我能做的就是給你送杯咖啡。”
上一屆世博會的主辦國日本問:“什麼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你們怎麼給我們具體展現?”
麵對強大的西方城市規劃、建築文化的衝擊,怎樣找出真正屬於中國的空間形態?
一代建築設計大師梁恩成曾言:“一個建築師必須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和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和藝術家的表現力。”
吳誌強說:“2004-2005年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在思考中華智慧的問題,在中國上海跨越黃浦江兩岸進行規劃,怎樣才能創造出代表未來中國的空間形態,而不是沉睡在曆史的中國,這是當時主要考慮的問題……建築單體當然由各個國家來設計建造了,但是底板是主辦國的,如果底板不好,就不能反映出中國人的創意。整個園區就是未來的、走向科學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城市,就是最大的試驗宣傳品。”
中華智慧化解世博難題
選址在黃浦江,是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的關鍵之一。追溯世博會的曆史,大多都會考慮選址在江河邊上舉辦,這與城市積聚的改善居住環境和改造汙染工業區的需求相一致。在巴黎舉辦的7次世博會,全部沿著塞納河呈扇形的展開,這也形成了巴黎城市的基本格局。上海世博會選擇在黃浦江兩岸,無論是為了城市的後工業時代提升競爭力,還是為居民創造好的生活條件,都奠定了基礎。
但如何讓浦東、浦西兩個半圓扣在一起,並有和諧的美感?這是吳誌強曾經犯難的一個問題。
按照傳統的西方城市規劃理論,處理河流兩岸的風景對稱,一直都采取兩岸使用同樣的元素,就好像扣上紐扣一樣,沿兩岸布局鏈狀對稱性建築,使得兩邊的景觀達到一種統一,浦東、浦西各設橋墩拉索道相連接。然而,黃浦江寬約450米。兩岸相距很遙遠,浦西和浦東的情況很不一樣,如果按照西方的傳統操作手法,要讓兩岸風格統一,代價巨大。
為解決這個大難題,吳誌強幾乎愁白了頭。突然有一天,吳誌強“頓悟”了。“在浦西,是工業發達的高密度的都市,而在浦東,自然元素要多很多。兩個元素不是改造成一個,而是采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呼應:在浦西的江南造船廠的船塢中,加入大量的自然元素;在浦東的世博園區裏,保留上鋼三廠的特鋼車間,留下工業文明的遺跡。而演藝中心、世博中心則給園區加入了重要的文化要素。”
將兩岸的建築空間抽象之後,吳誌強突然發現這就是一幅中國的陰陽圖!所以這種縫合是兩極的自然吸引。
“在運用中華智慧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跳出了受熏陶多年的西方形態邏輯。現在我們采用的這種做法與西方完全不同,而這種做法大大減少了黃浦江上的建設投資,450米寬的河道上下6公裏長,采用同化縫合的形態需要多大的投資啊,這就是中華智慧的力量!是中國規劃水平從現在到未來,躋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底氣。
我們中國的設計師都受到多年的西方教育,如何將中華文明融入其中進行超越,是我們這代設計師最需要做的。”
2004年7月26日,作為方案總規劃師和總體召集人,吳誌強與他的團隊推出了以28根構築物編織而成的“世界眼”,把浦江兩岸連成一片……“同濟方案”的勝出為世博會規劃最終的“世界構想”注入了上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