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某種情況下,你可以不要爭這種利,譬如說,主辦人員因為疏忽而少算了你的薪水,如果立刻補足給你,他可能要因作業疏失而被記過。在不影響你太大利益的情況下,你可以放他一馬,給他行個方便,甚至你犧牲一點也無妨。你若非爭不可,可能會害了他,而你也不過拿回一二千元(或數百元)而已!但是你的不爭,看似損失了“物質利”,其實卻得到了“人情利”,這“人情利”是會利上加利,利上滾利的!
另外還有一種情形,你也應該以“物質利”來換取“人情利”。譬如上司要求你做額外的工作,你千萬不要開口就問代價多少;若有代價,也不必非堅持自己的要求不可;你當然也可拒絕,但我認為,若是能勝任,最好不要拒絕,應高高興興地接下來做,甚至放棄酬勞也沒關係!你這麼做,表麵上是損失了“物質利”,但卻換取了上司的“人情利”,他絕對不會忘記你的。
如果你凡事計利,表麵上看起來是個精明的人,而且也得到了該得的,但這是殺雞取卵,你的“利”絕不長遠;以前有一位女同事,她做的是美工,總編輯要她畫一張海報,她獅子大開口,非多少錢不畫。總編輯是因為一時無人才找她,可是看了她對利的堅持之後,便不再找她畫了,結果那位同事也隻能做做社內的工作;再也沒有外快可拿!
所以,做事除了要考慮“物質利”之外,也要考慮“人情利”!也就是說,一件事情若摻雜了人情的因素,你就要考慮到“人情利”,寧可以“物質利”來換取“人情利”,而不要為了“物質利”犧牲了“人情利”,因為“物質利”是一時的,而“人情利”才是長遠的!說得更白一些,你帶著“幫忙、協助”的心態來做事,受你幫助的人能不心存感激,欠你一份情嗎?
會以“物質利”來換取“人情利”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業,這一點你應謹記!
釋迦牟尼在世之時,有一個窮苦孤獨的老太婆想供養一點東西給他,可是,她實在很窮,根本無能為力。
有一天,老太婆到油店裏去買燈油。店主好奇地問她:“你這麼窮苦,為什麼不拿買油的這點錢買食物吃呢?”
她回答:“我從出生到現在,一直窮苦度日,所以,沒有辦法供養佛祖,如今已風燭殘年,希望能在有生之日,買點燈油供獻給佛祖,所以,才寧願挨餓也要買油。”
老婆婆拿了油,走到釋迦牟尼麵前,點燃燈火奉獻給他。當天晚上刮著強風,很多油燈都熄滅了,惟獨老婆婆奉獻的燈火仍舊燃著。弟子們都感到納悶,問釋迦牟尼究竟是什麼原因。
釋迦牟尼說:“她所供養的燈油,雖然微不足道,但因為含有無限的真誠,所以不會熄滅。”
這是載於《阿閣世王授決經》裏的故事,強調精神的布施勝於物質的布施。
表現欲強烈的人,為了誇耀自己具有菩薩心腸,常常在大眾麵前帶上矯情偽善的假麵具,隻有獨處時才會原形畢露。
釋迦牟尼知道這種偽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過來的,所以對弟子們說:“背著幹草跳入猛火中,想從猛火中平安無事逃出來是很難的;但還有比這更難的事,就是期望一個任性自私的人能聽從勸告,改過自新。”
照這樣說來,這些自私偽善的愚者已經無可救藥了嗎?
並非如此,法然禪師提醒我們,隻要摒棄自私自利的心態,不斷修身養性,專心去做自己該做的事,自然就可以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