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做人還是平和一點好(1 / 2)

有這樣一些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要露一手,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既聰明,又博學。並且,大言無愧地賣弄自己的本事。豈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為人處事不要太露鋒芒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不知我,心裏老大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輕人,總是希望在最短時期內使人家知道你是個不平凡的人。想讓全世界都知道,當然不可能,使全國人都知道,還是不可能,使一個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麼總至少要使一個團體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當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隻有從言語行動方麵著手,於是,便容易露出言語鋒芒,行動鋒芒。

鋒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細細看看周圍的同事,若是處世已有曆史,已有經驗的同事,他們卻與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塵”毫無棱角,言語如此,行動亦然,個個深藏不露,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誰知他們的才,頗有位於你上者;好像個個都很訥言,誰知其中頗有善辯者;好像個個都無大誌,誰知頗有雄才大略而願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也不願在行動上露鋒芒,這是什麼道理?

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上露鋒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行動中顯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會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阻力,便也成為你的破壞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壞者,在這種情形下,你的立足點都沒有了,哪裏還能實現你揚名立身的目的?

年輕人往往樹敵太多,與同事不能水乳交融的相處,就是因為言語上露鋒芒的緣故。言語上所以露鋒芒,行動中所以顯鋒芒,是急於求知於人的緣故,處世已有曆史,而有經驗的同事,所以“以緬合歡”,也是因為曾受過了這種教訓。

陳先生在年輕時以有三種特長而自負;筆頭寫得過人,舌頭說得過人,拳頭打得過人。在學校讀書時,已是一員狠將,不怕同學,不怕師長,以為他們都不及他,初入社會,還是那樣的驕傲自負,結果得罪了許多人。不過,他覺悟很快,一經好友提醒,便連忙負荊請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無心之過仍然難免,結果終究還是遭受了挫折。俗語說,久病成良醫,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訓後,才知道言行鋒芒太露,就是自己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荊棘,有人為了避免再犯無心之過,就故意效法金人三緘其口,即使不能開口,也是多方審慎,雖然“矯枉者必過其正”,但是要掩蓋先天的缺點,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聽見旁人說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過分小心,不但不要見怪,反而要感到高興才是。

當然也許你會說,采用這樣的辦法不是永遠無人知道嗎?其實隻要一有表現本領的機會,你把握這個機會,做出過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就會知道。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把握不住,隻怕做的成績不能使人特別滿意。你已有真實的本領,就要留意表現的機會,沒有真實的本領,就要趕快從事預備,《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患無此時。鋒芒對於你,隻有害處,不會有益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更多,而鋒芒就是人額頭上的角啊!

因此,想要在事業上一展才華的人,要記得千萬別鋒芒太露。

不要過於顯示自己

有些錯誤是在無知中產生的,還有些錯誤是由驕傲自大引發的。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評判事物的標尺就會失衡。所以,即便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也不應該自鳴得意和沾沾自喜。

不論是屬於意外的幸運,還是經過長期苦鬥終於取得了成功,心中充滿巨大的快樂,以至一時間欣喜若狂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生中還有什麼比成功更值得高興的事情呢。但是如果一個人因一次成功,從此就一直這麼欣喜若狂自以為高人一等,到處顯耀自誇,總是表現出一種優勝者的得意忘形和驕傲自滿,人們雖然不至於說他是瘋子,大概也絕不會敬佩他,而隻會鄙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