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逸飛接觸過的人都深有共識和感觸,陳逸飛之死與他長期勞累過度、有病不積極治療有關;陳逸飛之死更與他那種凡事都追求完美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陳逸飛之死,是性格上的“悲劇”。
關於陳逸飛的完美主義人格,請看記者對電影《理發師》拍攝過程中的一段描述:
一個下午隻拍了一個場景:在鎮子的一條小巷裏,陳坤扮演的理發師拎著兩個箱子,待一隊國民黨士兵穿過後神色略有些慌張地離開。這樣一個小場景,導演陳逸飛反複拍了十多條,劇組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陳逸飛就是為了要夕陽西下僅剩一點餘暉灑在巷子裏的色彩和感覺,全劇組要在太陽沒有完全落下的一小時內完成這個鏡頭,可見,陳逸飛對視覺、色彩的嚴格和認真。
陳逸飛說:“大到每個場景,小到演員每雙鞋都是我親自過目,女主角穿的一雙繡花鞋重做了三次,一開始像唱戲穿的鞋,顏色和年紀都跟角色不合,後來又做成一雙皮底鞋,又與當年小鎮的生活條件不符,昨天剛做了一雙薄布鞋才和影片的感覺一致。雖然看來有點鑽牛角尖,但是我覺得所有好的電影都是由這些細節連接起來的。”
我們固然為他這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所感動,但從另一方麵講,也正是他過於追求完美,才最終倒在了自己深愛的藝術之路上。
愛迪生一生發明無數,但在晚年卻固執己見,反對使用交流電,主張使用直流電,但沒有人不承認他是偉大的發明家;牛頓發現了力學三大定律,是近代物理的奠基人,但後來他卻迷上了神學,沒有取得更大的發展,但他依然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連這樣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人人都有不足,但自己的短處不應成為困擾自己的心靈枷鎖,而是要有勇氣去承認、去克服、去麵對。
對自己不苛求完美,對他人也應該如此。
有位姑娘年近30尚未成家,有許多人給她介紹對象,她也記不清自己相過多少次親了。可每次總是剛處幾天就吹了,原因就是這位小姐太苛求對方了,一心等待夢中的白馬王子的出現,不能容忍對方的小缺點。有個小夥子人品不錯,對她也很好,隻是略微有點口吃,她就和他分手了;還有一個就是因為有抽煙的習慣也被她拒絕了;好不容易有一個她覺得還不錯的,兩人也發展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但當有一天她看到了他和他過去女友的照片,又後悔了……幾番折騰,還是沒有找到如意郎君,等到她想清楚了,再回頭去找人家,那些過去和她分手的男子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隻剩下她自己獨自一人……
很多父母都懷有“望子成龍”的期望,總想讓自己的孩子出入頭地,方方麵麵都要比別的孩子強。因此從小就對孩子管教非常嚴格,除了正常的學校教育,還給孩子報了許多特長班,一心隻想著讓他們成為多才多藝的“完人”,卻很少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想法。很多小孩早早地背負了沉重的學習重擔,被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和輔導班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僅失去了童年的快樂,也變得越來越麻木,沒有了兒童的活潑純真的天性,變成了隻會學習的機器。殘酷的競爭還讓他們變得自私、偏執、冷漠,沒有了完整的人格,這樣的教育又怎麼能出得了真正的人才呢?
對人寬容,對己寬容。人生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何必非要強求完美呢?追求完美要適可而止,否則就可能變成無休止的貪欲,不僅不會成功,還讓自己一直痛苦。
麵對批評要理智對待
每個人都有三分薄麵,每個人都有自尊之心,當我們受到別人的批評時常常感到難堪、緊張,丟掉自己的風度,自我保護的本能會下意識地讓自己采取防禦性措施以保護自己,但這是否理智呢?那麼我們又怎樣來應付他人的批評呢?
別人對你提出批評的時候,興許是因為你自己真的有缺點,對這種批評,我們應該認真聽取。曆史上唐太宗有三麵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境,可以知得失。”他正是以魏征等名臣為鏡,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才使得統治清明,江山穩固,國力強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正是通過他人的批評來了解自己的過錯,修正自己的行為。當別人誠心誠意地提出批評時,自己如果不虛心接受,而盲目地反駁批評,往往挫傷他對自己的感情和積極性,甚至在兩人之間築起心理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