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所以能為百川王者,以其善下之。”“有容德乃大。”“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君子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講,寬容大度確實是人在實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質。
唐太宗李世民,他以自己的文韜武略,使大唐達到了鼎盛,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盛世,史稱“貞觀之治”。在封建社會出現“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局麵,與李世民的寬容大度及開明是分不開的。李世民非凡的勇氣和魄力,才使李淵建立了大唐,李世民也以此在玄武門之變後確立了自己的地位。繼位後的李世民以博大的胸襟,重用賢才,接納勸諫,創造了唐的盛世,為後代人們所稱道。
李世民求賢若渴,不計門第親疏,用人不疑,對於謀害過自己的太子集團的其他文臣武將,隻要表示願意繼續效忠,都被重用,並給以應得的禮遇。唐朝初年,兵丁減少,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征兵,主持征兵的右仆射建議降低兵役年齡,不滿18歲的男子隻要身強力壯就須入伍。唐太宗批準了這個建議,沒想到,此建議遭到征堅決反對,四次送到魏征手中的詔書,他都不肯署名。太宗非常生氣,召來魏征,連聲斥責。魏征對太宗說:“竭澤而漁,暫時有了魚吃,但魚撈盡了以後,就無魚可撈了。焚林而獵,雖然暫時捕到不少獵物,但從此以後就再也捕捉不到獵物了。如果把全國的中男都征入伍,種田的人少了,那租稅徭役由誰來承擔?況且兵在精不在多,隻要訓練有方,不必太多。陛下以誠信治天下,現在沒做幾天皇帝就無端降低兵役年齡,豈不是不講信用?”
太宗聽了魏征的話不怒反喜,立刻下詔撤回征兵的命令。
唐太宗在位時,知人善任,親賢良,去小人,政治清明達到封建社會頂峰。他製定刑律,以輕代重,君臣執法不避權貴;他重視吏治,慎選刺史,嚴懲貪官汙吏;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以恢複生產,發展經濟。他節儉自持,為戒奢淫,二十年間風俗淳樸;他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促成“胡越一家”的盛況。正是他的得力的內政與外交政策,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使大唐達到了鼎盛。
“君子恩澤,五世而斬。”為了使大唐基業持久下去,“長守富貴”,吸取隋朝亡國的教訓。而自己不會永遠正確,必須注意不斷地“納諫”,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反其道而行之。
貞觀十六年,魏征病重,太宗前去探望,魏征已病入膏盲,君臣相見,淚流滿麵。魏征去世後,太宗親自作文,刻於墓碑,表彰魏征。後來,他對大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這三麵鏡子,來防止自己的過失。如今,朕失去了魏征這麵好鏡子了!”
作為曆史上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正是憑著這種博大的胸襟造就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被世人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