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切斷偏激與偏見的心結(2 / 2)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是出人意料的。越是這種情況。越需要一種平和的情緒,做到泰然處之,才是處理問題的有效方法。因為隻有心緒平和,才能保持冷靜的頭腦,隻有冷靜地思考,才能做出相應穩妥的決策,使問題得以妥善處理。

尉遲敬德仗著自己有功而驕傲放縱、盛氣淩人,招致同僚不滿,曾有人告他謀反。李世民知道後,問尉遲敬德是否當真,敬德說道:“臣跟隨陛下討伐四方,身經百戰。如今幸存者,隻有那些刀箭底下逃出來的人。天下已經平定,反而懷疑起臣下會謀反來了。”說著把衣服脫下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累累傷痕。李世民感動得老淚橫流,用好言好語安慰他一番。但敬德的驕縱一點未改。

一天,尉遲敬德在太宗舉行的宴會上與人爭論誰是長者,一時火起,毆打了任城王李道宗,弄瞎了道宗的一隻眼睛。皇上見敬德如此放肆,十分不悅而罷宴。李世民對敬德說:“朕要和你們同享富貴,然而,你卻居官自傲,多次犯法。你可知古時韓信、彭越為何被殺?那並不是高祖的罪過。”敬德這才有點害怕,有所收斂。

李世民在處理尉遲敬德的問題上表現了一代明主的智慧、德行。而唐代宗在處理女兒女婿的家庭口角中,則更勝人一籌。

唐代宗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之子郭曖為妻。有一次郭曖與公主口角,公主不甘示弱。郭曖說:“你依仗父親是天子,我還不愛當那個天子呢。”公主聽了大怒,趕緊乘車回宮告訴了父親。

唐代宗聽後責備升平公主說:“此有道理,非你所知;他父親執掌我朝兵權,他想當天子早就當上了,夫妻間氣頭上的話怎能當真?”然後安慰公主一番,叫她回去了。郭子儀聽說了,把郭噯綁了起來,帶他上殿去請罪。代宗見狀,說道:“民間有句諺語說‘不癡不聾,不當家翁’,兒女閨房裏的事情,不值得一聽。”

郭子儀帶回郭曖,打了他幾十大板,公主見了,哭哭啼啼替郭曖求情。從此兩人和好,倍加恩愛。

及時消除對他人的偏見

我國古代有一則寓言,說的是有一位農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開始懷疑是隔壁人家的兒子偷的,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他覺得那人走路的樣子,說話的聲調,臉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樣,很像偷了東西的人,後來,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於是,再留心觀察隔壁人家的兒子,覺得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臉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個偷斧子的人了。

偏見是由於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缺乏事實根據的、偏執於某一極端的、不符合事實的認識而產生的結果。偏見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來源為基礎,因而,對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風捉影的,道聽途說的,人雲亦雲的。有偏見的人,看人處事容易走極端,往往“抓住一點,不計其餘”,如果說某個人好,就是什麼都好,如果說某人不好,就是一無是處。

偏見使人囿於自己的一孔之見,使人用有色眼鏡看問題,使人懶於思索問題、拒絕接受新的東西,使人難於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使人越來越無知和愚昧……總之,為偏見纏身的人們,是很不容易理解他人的,不管對方是不是具有最美好願望和最善良動機。

那麼,怎樣克服偏見呢?

1.避免先入為主。前麵提到的那位農夫,先入為主地懷疑別人偷了他的斧子,於是“真的發現”在他身上有許多疑點,其實,這些疑點隻不過是農夫自己主觀想象的結果,而並非是真的事實。如果有些人平時在人際關係中總是喜歡道聽途說,靠印象作出判斷,就難免要陷入“先入為主”的泥潭,對他人形成偏見。

2.避免“循環證實”。有些人對他人的偏見十分強烈,而且,這種偏見一旦形成後,久久不能消除,還自認有許多“理由”,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環證實”的影響。所謂“循環證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互動”效應,即你對某人抱有反感,久而久之,對方也會對你產生敵意,於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反感對反感,敵意對敵意,兩人的偏見和隔閡越來越深,遇到這種情況,自己應首先主動理智地改變偏執的態度和行為,切斷偏見的“惡性循環”。

3.增加直接接觸。許多偏見往往是由於彼此間缺乏開誠布公的交談而形成和產生的。要克服偏見,就必須跨越敵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礙,加強直接接觸,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第四,提高知識修養水平。可以說,偏見是無知和愚昧的產物。一個人知識修養水平越高,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越強,偏見越少。反之,則容易受流言蜚語、道聽途說的愚弄,而對人形成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