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切斷偏激與偏見的心結(1 / 2)

愛偏激、有偏見的人,為人處事容易走極端,他們的致命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往往抓住一點,不計其餘。

偏見是一種膚淺的行為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為人處世方麵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時時刻刻要告誡自己友善待人,對於那些我們並不感興趣的人,我們必須盡量地展現出親和力。如果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即便是在那些最初令我們排斥的人們身上,也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點的。實際上,對於一個聰明而有教養的人來說,他總是能夠在任何人身上找到某些令他感興趣的東西。

問題的本質在於,我們看待別人時的偏見通常是非常膚淺的,是建立在一種不穩定、不可靠的第一印象基礎上的,因此我們經常會發現,那些最初令我們心存排斥的人,那些表麵看起來非常呆板無趣、並且似乎是和我們沒有任何共同語言的人,最終卻變成了我們最好的朋友。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在我們倉促地下一個不喜歡某人的結論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給予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

人類都是偏見的動物,從經驗中我們可以知道,即便是那些很友善的人們也常常會誤解我們或者是不喜歡我們。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還不了解我們。他們被一些與我們有關的虛假印象或倉促結論蒙蔽了。但是,一旦他們更深入地和我們交往之後,原有的偏見就會煙消雲散,而他們也更願意欣賞我們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

偏激的人大多人緣差

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三國時代,那位漢壽亭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據曹操,南和孫權”。可是,當吳主孫權派人來見關羽,為兒子求婚,關羽一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總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說話辦事不顧大局,不計後果,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刀兵相見,關羽也落下一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本來嘛,人家來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傷人、以自己個人的好惡和偏激情緒對待關係全局的大事呢?假若關羽少一點偏激,不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大約不會遭到破壞,荊州的歸屬可能也是另外一種局麵。關羽不但看不起對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裏,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淩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裏,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致當他陷入絕境時,眾叛親離,無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敗亡。

現實生活中,凡不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就一定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見到別人做出成績,出了名,就認為那有什麼了不起,甚至千方百計詆毀貶損別人;見到別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熱諷,借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處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卻不去尊重別人。在處理重大問題上,意氣用事,我行我素,主觀武斷。像這樣的人,幹事業、搞工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社會上恐怕也很難與別人和睦相處。

偏激的人看問題總是帶著有色眼鏡,以偏賅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對別人善意的規勸和平等商討一概不聽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騷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隻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們交朋友喜歡“同聲相應,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的人,老是以為自己比對方高明,開口就梗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三分的主兒,誰願和他打交道?

所以偏激的人大多人緣很差。

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產生源於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會交往中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對此,隻有對症下藥,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曆,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同時,還要掌握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克服這種“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激心理。

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但是,這還要以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為前提。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世,頭腦裏都應當多一點辯證觀點。死守一隅、坐井觀天,把自己的偏見當成真理至死不悟,這是做人與處世的大忌,如果不認真糾正這種“關羽遺風”,就很有可能會使自己誤入人生的“麥城”而轉不出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