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話不太注意場合,而且喜歡在別人的背後說三道四,甚至於進行嘲諷和謾罵。這是一種缺乏道德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會遭到人們的唾棄。
與人說話要有口德
口德好的人,不會濫用自己的才能,他們會盡量少采用揭對方短的方法進攻他人,這種方法可防備對方“以你之矛攻你之盾”,而此法一經使用,便覆水難收,你很難再和對方複交了。
所以,從道義上來說,在與人交談時應盡可能避而不用,尤其是有關生理上的特點如,胖豬、矮冬瓜、瘸子、聾子……及身份上的卑賤如,乞丐、私生子、拖油瓶、妓女……及白癡、陽痿、性冷淡、無生育能力……因此,一旦觸到上述三點任何一方麵時,他的理智立刻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種動物性的原始的防衛本能,到那時就有你的好看了。
富蘭克林是個口才很好的政治家,但他卻十分重視口德。他在早年,也曾經作了一張表,表上列舉出各種他所要培養的美德。這樣幾年的實踐力行之下,顯然也獲得了相當成就。可是,以後他又找出了還有一件應該實行的美德,那也跟談話藝術有極大的關聯。我們且聽他的自述吧,他說:“我在自我完善的計劃裏,最初想做到12種美德,但有一個教徒朋友,有一天前來向我說大家都認為我太自傲,原因是說我的驕傲常在談話中吐露。當辯論一個問題時,我不但固執地滿足我正確的主張,而且有些輕蔑別人的樣子。我聽了他這話,立刻自己就想矯正這種缺點,因而在我表上的最後一行加了“虛心”這一條。
我到現在,雖然不能自誇實際上在這點上有何成就,但表現上,我至少已經改善許多了。我決定避免直接觸犯他人的情感和武斷自己的言論:我甚至對自己下了一道命令,決心以後把“當然”、“不消說”等字眼改掉,換以“據我所知的”、“我隻覺得”、“似乎”、“可能”等口頭語。
我發覺別人如果真的說了一句錯誤的話,我這時也忍住不去與他辯論,不去爭執,或不直接指出人家的缺點來。我即使要說話,也總用“你的說法似乎不大對吧”的口吻。
這樣不多久,我果然發覺改變後的態度使我獲益不少。因為事實告訴我,我無論在哪裏,陳述意見時用謙虛的方式,都會使人家容易接受,而絕少反對;說錯了的話,自己也不致受窘了。
在我矯正的過程中,起初的確用了很大的毅力,來克服本性而去嚴守這“虛心”兩個字;但後來習慣漸成自然,數十年來恐怕很少有人見過我驕傲之態顯露吧!
這全是我行為的方式所致。但除此以外,在我改善這個習慣過程之中,我更能處處地注意到談話的藝術。我時常壓抑自己,別去做一個擅長雄辯者,因而我和人談話時字眼的選擇常常變成遲疑,技巧也時常有意愚拙,不過,結果我仍然是什麼意思都可以表達出來的。
靠了這樣一種謙虛的品德,富蘭克林成為了美國出色的政治家。
不要用言語傷害別人
今天的社會常常把良好的禮貌同虛偽混為一談。如果這個等式能夠成立,那麼人們對虛偽有更多的話要說。
真正的禮貌絕不是出自虛偽,而是出自於一種“體驗”。這一點對演員來說最為重要。它是指你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就像自己也身臨其境一樣。可以說,禮貌就是敏感,是一個人對他人表現出的崇高敬意。你應該對周圍的事物保持敏感,當然,不可能做到每一次都感覺正確。但是,你還是應該去試試。
在一次小範圍的聚會裏,大家談起一個城市,於是人們就議論起這城市的交通擁擠、衛生不佳等情況。可是過了一會兒人們才發現,在聚會的人群中有一位是市長秘書。